社企流/文:李沂霖
詹喬愉與黃之揚,一個登山、一個淨灘,提及兩人開始「上山下海」的起點,詹喬愉分享,她在高中時矇懞懂懂隨著朋友首次登上雪山,便深受山中風景的吸引,進入大學後便決定參與登山社,慢慢地從地圖識讀、體能訓練、裝備認識等範疇開始學習。從此,登山便從興趣轉而成為詹喬愉的志業與專業所在。
而黃之揚笑說:「我參與的第一場淨灘活動,就是我自己舉辦的。」當時從未有淨灘經驗的他,憑藉著與夥伴喜愛海洋、希望維護環境的熱忱,首次發起淨灘活動,透過每個人反覆低頭、撿拾垃圾的過程,黃之揚感受到聚沙成塔的改變能量,「每個人看似僅是重複手上微小的動作,但這些很小的能量相加起來,就能成為相當強大的群眾力量。」秉持這樣的信念,黃之揚逐步將單場的淨灘活動變為一個非營利組織的行動,持續投入海洋保育及環保生活倡議。
為了熱愛的山與海,再苦再難也不怕
而今,詹喬愉已成功征服全球 4 座 8 千公尺以上的高峰,包含馬卡魯峰、馬納斯魯峰、洛子峰與珠穆朗瑪峰。除了珠峰是繼江秀貞第二,她已寫下許多台灣女性第一。
黃之揚則舉辦一場又一場的淨灘行動,走遍全台海灘清理超過 100 公噸垃圾,更將海洋廢棄物加以整理、分析,打造全球唯一的海廢圖鑑,榮獲德國紅點最佳設計。
在這些亮麗事蹟的背後,是兩人克服一次次困難、堅持下去的成果。最令詹喬愉印象深刻的一次挑戰,是在吉爾吉斯攀冰時不小心跌落冰川、左腳受傷無法動彈的經驗。「當時覺得自己可能撐不下去了。」後來所幸在同行夥伴協助下順利獲得救援。
那次的意外讓詹喬愉左腳神經受損,好一陣子無法自由行走,但她對登山的熱愛從未減少半分。「做任何事情都有風險,遇到問題時,最重要的是檢討背後的原因,並找出解決的方法,而不是就此止步。」詹喬愉堅定地說。
黃之揚也分享,2017 年 Re-think 正式成立協會,他從一名上班族成為創業家,全心投入組織發展。「然而,結合專長和想做的事情,不代表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當時,協會成員僅有他一人,而他幾度發不出自己的薪水,度過一段相當灰暗的日子。
縱使辛苦,黃之揚也從未想過放棄,他透過自己擅長的行銷與社群專業,以風趣的插圖向大眾溝通友善環境的重要,長期的累積下來終究為 Re-think 帶來關注、更獲得不少貴人相助,成為支持組織持續發展的動能之一。
親山近海的第一手觀察:垃圾無奇不有、環境負擔逐年增加
作為親山近海的第一線觀察家,詹喬愉分享,在山中,有人的地方就有垃圾產生,舉凡營地、山徑等。而她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較少人抵達的高海拔營地的垃圾反比低海拔營地垃圾還要多,「當我攀登上聖母峰最高的營地,是我目前為止見過最多垃圾的一次。」
詹喬愉表示,多數人可能認為在高海拔地區難以將垃圾帶下山,「既然能將東西背上來,理所當然就背得下去才對。」詹喬愉呼籲,不能存有「多丟一個小垃圾應該沒差吧」的心態,徒增環境的負擔。
在海灘上的垃圾,則能反映人們日常的習慣——淨灘中常見的垃圾以吸管、寶特瓶等塑膠廢棄物為大宗,近期則可見口罩變多的現象,反映出上半年全球深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黃之揚也提及,在淨灘中撿過最奇特的垃圾,是來自 30 年前的蔣經國軍糧包裝。
兩位的經驗再再顯示,垃圾不僅會存在很長的時間、影響更是無遠弗屆。如何改善這些問題?黃之揚表示,最簡單的第一步,就是讓更多人接觸現場,「環保已經是陳腔濫調了,誰不知道海龜鼻子中有吸管這樣的消息,然後我們做了什麼?」
黃之揚提及,透過網路看到新聞或照片的感受不比親身體驗來得真實,不少人在螢幕前看著海龜因吸管而死亡的新聞覺得好可憐,手中卻仍拿著手搖飲、用塑膠吸管喝飲料。
黃之揚呼籲,想為地球盡一份心力,就從親近自然、並在生活中嘗試減少垃圾開始。
「越是親近環境,自然就會想保護環境。」詹喬愉與黃之揚不約而同地提及,台灣教育對於戶外活動其實相對封閉,不少人常覺得山與海充滿危險性而不敢親近,因而對大自然產生疏離感。
兩人鼓勵眾人,應保持開放的心胸與冒險的精神,並在從事戶外活動前做足萬全準備,張開雙臂擁抱大自然,便能從中體會環境的美好,讓守護環境不是口號,而是日常中再自然不過的習慣。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