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退休後期待享受田園之樂,但又不想大費周章買塊地?喜歡蒔花弄草,可以變成就業第二春的契機?社會企業「樂農生活」執行長林學賢,原本從事不動產代銷多年。他看見許多退休族對園藝、種菜充滿熱忱,但不適合在鄉間生活。「比起每到週末就要下鄉鋤草讓自己累死,自家樓上就有塊地不是很方便?」
3 年前,林學賢成立樂農生活。配合台北市的「田園城市」計畫,推廣種菜不用買地,大樓屋頂就可以變菜園。最特別的是,他的工作夥伴幾乎全都是 50 至 65 歲的中年人,推廣據點也開設園藝治療課程。農業結合長照,讓城市變美,也讓長者生活更好。
方便長者種菜,又不影響大樓安全的離地耕種法
55 歲的林學賢本是農家子弟,叔叔、父親都是自耕農,對農業並不陌生。從事不動產代銷業時,他看見許多退休族開開心心地買了農場,卻不懂得如何經營。有人手忙腳亂,也有人田園夢碎。他協助這些農場主人連結在地產業、和小農合作,愈做愈有興趣。這些經驗和人脈,後來都成為他創辦樂農生活的基礎。
樂農生活的主要目標有二:一方面綠化都市中的閒置空間,節能減碳。另一方面則促進中高齡族群就業,讓退休族有工作和成就感。由經銷商向大樓管委會推廣,在頂樓設置種植箱種菜。配合台北市的綠屋頂政策,還可以領取補助,提高住戶意願。
大樓頂樓想做綠屋頂,必須經由住戶全體同意。過往的種植方式,水會直接流到地面,容易造成漏水問題。又多又重的盆栽,則可能影響大樓承重和安全。以保麗龍當種植容器,經太陽曝曬則會釋放出塑化劑,對人體有害。考量上述種種問題,許多住戶會因此而卻步。
因應都市種植的型態,樂農生活推廣新式的「離地農耕技術」。首先,以專利種菜籃取代傳統的盆栽。籃子可以自由架高、堆疊,彎腰不易的長者種菜也可以無障礙。籃子材質是聚丙烯,放在太陽下也不會釋放毒素,可使用 20 年之久。
用以種植作物的介質,則是泡水會膨脹的椰子纖維。重量只有傳統土壤的 1/3,鬆軟不需整地,方便植物吸收營養。澆水後,多餘的水分不會從底層流出,而是凝聚在菜籃側邊。是否需要澆水,看籃子旁的水珠便一目了然,也避免漏水或水盤孳生蚊蟲的問題。
30 至 50 坪的頂樓空間,可以種綠色蔬菜、香草、水果,還可以用 PVC 管架隧道種黃瓜、百香果等爬藤植物。籃子也可套網,不用擔心辛苦栽種的作物被強風吹壞或野鳥吃掉。
什麼樣的住宅適合做綠屋頂?林學賢指出,台灣市區大樓可以耕種的空間約落在 30 至 50 坪左右,頂樓不能有太多其他設施。此外,也要考慮住宅的日照條件、周遭是否有更高的建築物會遮蔽陽光。基本上每天的全日照和半日照加起來至少要 3 小時,才養得活作物。
頂樓變菜園,節能減碳也創造管委會收入
想申請綠屋頂,怎麼做?若能取得全體住戶同意,樂農生活會協助申請政府的補助計畫。粗略來算,1坪的建置成本是1萬元,但實際費用得依各大樓的條件、政府補助款金額而定。種菜的住戶每月需另繳交約 100 元的管理費,樂農生活會提供菜苗和肥料。
根據過往經驗,一個籃子單月平均可收成 4 至 6 斤的有機蔬菜。若平時無暇種菜,樂農也可派專人代為維護,收成的菜就交給管委會。大家辦活動吃掉,促進鄰居感情。同時樂農也和在地小農合作,舉辦食農教育。小農進大樓宣導理念,現場住戶也可訂購商品,創造有機農產的新通路。
除了一般住宅外,樂農生活也協助學校空地、場辦、醫院頂樓,甚至是建商閒置的土地綠化。這類空間的坪數更大,適合有經濟規模的種植。作物收成後可以分給員工、交由員工餐廳烹飪,或者由樂農生活代銷變現。
綠化閒置的頂樓、空地,有許多好處。林學賢指出,未種植作物的頂樓因陽光直射、溫度高,中央空調系統相當耗電。根據統計,綠屋頂可以有效為頂樓降溫 2 至 3°C,節電約 20%。
至於綠化平地的閒置空間,則可以避免孳生蚊蟲、形成治安死角。以樂農生活在台北南海路上的「田園城市示範基地」為例,該區原本是建商在建案實際動工前、難以利用的閒置空間。如今這裡不只種植蔬菜、水果,也販售盆栽和小農生產的農產品。中高齡夥伴也可在此受訓,學習種植和販售工作,一舉數得。
養老不能指望年輕人,做喜歡的事促進健康
身為 50 後,林學賢在創辦樂農生活之初就鎖定中高齡人口做為服務的對象。他認為,長照資源有限,50 世代應該盡量設法讓自己保持在健康的狀態。「健康促進就是要做喜歡的事,不是勉強大家去做健康操。」
樂農團隊採取經銷商的模式經營,推廣夥伴以 40 多歲的待退族和 50 至 65 歲的退休族為主。年紀最大的是一位 70 多歲的爺爺,工作內容和其他人無異,能力一點也不受年齡影響。
有意願成為經銷商的人,必須先在樂農生活的示範據點進行 3 個月的有薪實習,學習種植、導覽、販售小農商品的技巧。結束後還要進行考核,確認擁有經銷的基本能力。配合退休族的生活作息,經銷商工作時間彈性。向大樓管委會推廣、談成案子就有獎金收入。
為什麼 50 世代會是更好的工作夥伴?林學賢坦言,園藝的工作內容相對枯燥,許多年輕人沒有耐性。但熟齡世代喜歡蒔花弄草的人多,責任感和忠誠度皆高。「年輕人睡過頭就不想來上班了,老人家感冒抱病都會來工作。」他說。
不只雇用 50 世代,創造中高齡就業機會。林學賢也和曾長照組織合作,讓罹患認知障礙的長者接觸園藝療法。據點開設樂齡課程,長者下課後可以帶回植栽和幼苗。團隊也曾為桃園的聖保祿醫院設計屋頂菜園,讓癌末病患認養種植。
對熟齡的生命而言,照顧植物即是一種滋養。走在花草之間,林學賢對每種植物的療效如數家珍:有些改善呼吸道功能、有的對心血管好,有的光是嗅聞氣味就很舒服。他也遇過一位 92 歲的失智長者,原先性格孤僻。園藝治療不只對認知能力有助益,也創造更多人際交流的機會。生活型態改變,也少了疏離感。
「沒辦法寄望年輕人啦!」林學賢深信,50 世代的晚年必定是「以老養老」。把對種菜的興趣變成社會企業,中高齡者做喜歡的事賺收入,還能用園藝關懷社區的長者。每個菜籃,就是一個希望的種子,為自己栽培出更好的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