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食藝鍋粉絲專頁Photo Credit: 食藝鍋粉絲專頁
被評選「亞洲 30 歲以下最具潛力傑出人士」的鄭惠如跟丈夫合開食藝餐飲,6 成員工來自弱勢青少年、受暴婦女或更生人。每年提撥 3 成淨利回饋社會,端上最溫暖的美食給客人。
文:吳昭怡
早上 10 點,食藝鍋板橋文化店。
鐵捲門升起,乍看是間與一般火鍋店無異的空間,實則不然。店內裝潢全面使用環保無毒的綠建材,還設有無障礙廁所;食材部分,大量與台灣各地小農合作,在官網、菜單公開食材來源,消費者吃下口的是原肉或塑型肉,一一清楚告知。
今年 38 歲、身形壯碩,銘宇興業董事長楊博宇快人快語地說,「一直以來,我們就想挑戰很多餐飲業的既定認知,包括,僱用『沒那麼漂亮的員工』。」一個月前,這裡本來是台灣某大連鎖品牌的分店,一樣賣火鍋。
楊博宇本行做建築設計,跨足餐飲是人生意外中的意外。
2008 年,他標下碧潭風景區商店街的經營權,那時,新店家扶正好有群想找工作卻屢屢碰壁的青少年,他租下店面,發揮設計專業,不到 20 天就開出一間拉麵店,讓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有機會打工賺錢。沒想到,這單純助人的心思,讓一家店,長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餐飲集團。
2014 年,楊博宇和一樣學建築的弟弟、做過社工的弟妹,以及太太鄭惠如共同成立「食藝餐飲」,兩年後,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家取得「國際B Corp—B型企業認證」的連鎖餐飲業者,創下亞太地區得分最高記錄,尤其在社區面向,包括扶植社區、創造就業機會和地方參與等部分表現突出,拿下 108 分,是該項平約成績的 6 倍之多。2018 年 3 月,鄭惠如更入選美國《富比士》「亞洲 30 歲以下最具潛力 30 名傑出人士」(30 Under 30 Asia)。
食藝餐飲目前有 300 位員工,6 成來自家庭或經濟弱勢的青少年、單親、受暴婦女或更生人等。每年提撥 3 成淨利回饋社會,創業至今 10 年,累計捐出 10 萬多份待用餐點。這群餐飲門外漢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食藝餐藝旗下的火鍋店「食藝鍋」落腳於板橋。來源:食藝鍋粉絲專頁)
(食藝餐藝旗下的火鍋店「食藝鍋」落腳於板橋。來源:食藝鍋粉絲專頁

系統架構優勢,靠科技與人性管理

正因非專業,才讓這群門外漢看見許多創新空間。「我用建築的理論做餐飲,」楊博宇直言,在他眼裡,蓋一座房子和煮一碗麵一樣,都由一個又一個動作堆砌起來,只要愈能優化系統架構,就愈有競爭力,居中最關鍵的就是科技。
10 點半,火鍋店裡愈來愈熱鬧了。員工魚貫走入,他們不用打卡機,也不用門禁卡嗶嗶感應,每個人拿出手機,對著櫃台 POS 機的 QR CODE 一掃,精確記錄上班時間,且即刻回傳內部管理系統,後續也無續多餘人力處理。
訪談途中,這對夫妻的手機沒停過,一直有人邀約演講或參訪。沒多久前,楊博宇本來還有祕書安排行程,現在全交給谷歌大神。鄭惠如秀出她的手機螢幕,公司核心管理系統,全都在這方寸間得以掌握,一點開 app,馬上就能了解員工當月出缺勤、發薪、排班和受訓等狀況。
鄭惠如研究所主攻社教,她回憶剛創業,教員工做餐都靠文字傳達,但普遍效果不佳,靈機一動改成拍影片,大大提升員工的理解和吸收能力,這些受訓內容主要架在經濟部的「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員工想學習新知,還有許多主題任選。「透過線上學習,一點一滴地讓員工提升能力,改變命運,」她語重心長地說。
食藝餐飲以理性的科技為核心,感性的人才管理為半徑,構築了能獲利又能助人的圓。
8 年前,在公司裡被稱為「大哥」的楊博宇,與員工一起制訂「家族規約」,洋洋灑灑 35 條,遠遠超過勞基法所規定的要求和互動關係,例如:「各店可訂定自治公約,於不違反公司規則下經總公司同意實施」、「叫大哥老闆要罰一千元給店內自治基金」、「同仁有工作/經濟/學業/家庭上的困難主管要主動了解,回報總公司啟動幸福基金。」
「我怕他們太超過了,最後只好加上『大哥永遠是對的』,然後放在第一條,」楊博宇打趣說。

持續助人,改變世界的初衷

在照顧員工上,食藝內部還有許多細緻思考。
比方,火鍋店只營業到晚上 8:30,好讓單親媽媽也能兼顧家庭、颱風假上班有兩倍薪水,沒有交通工具的同仁先報備總公司許可後,可搭計程車來並報帳、只要在後台看到員工連續出缺席異常,就會啓動三方機制,通報企業端和基金會的社工,以及員工家人,判斷是否生活異常。
或許是因為曾走過人生谷底,楊博宇份外懂得弱勢員工們的需要和期待。
大二那年,父親投資失利,讓他的人生一下子從雲端掉到谷底。當多數同學還在按部就班地學習,兄弟倆已經越級與現實打怪,瘋狂競圖比賽是為贏得獎金還債,每到晚上,宿舍客廳就成了最熱鬧的接案開會空間。
某種程度,食藝餐飲的初衷與作為,像根刺,測探著包藏在主流消費市場裡的價值矛盾。楊博宇若有所思地說,「這是個強調說故事的年代,進餐廳人們喜歡聽這塊肉是從哪裡來的,卻很少人想聽員工的真實故事⋯⋯。」
從建築到餐飲,他們想幫助人、想為世界做出些許改變的心思,從未變過。夫妻倆還在忙著開發「公益膳食」app,以地圖呈現,讓有需要人們,即時得知在一公里的步行範圍裡,哪裡可以取得免費即期品,同時解決食物浪費議題。
2017 年,他們分別在美國東西方中心女性領導力培訓及 WCIT 世界資訊科技大會上發表這個提案,馬上就有美國 500 大企業要拿錢投資,他倆拒絕了,希望能回台灣開發完成。食藝餐飲的例子再再驗證一句古諺:施比受更有福。
全文轉載自 CSR@天下,原文標題:【CSR案例】6成員工是弱勢 這餐廳靠兩招成為亞太第一

文章標籤

  • CSR@天下

    CSR@天下

    1997年,《天下》率先提倡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觀念。二十年來,CSR逐漸受到重視,成為企業成長的第二曲線。呼應趨勢,《天下》在2017年成立「CSR@天下」網站,除了持續介紹最前瞻的趨勢觀點,也搭建起CSR交流平台,期望提升台灣企業價值,打造更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