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遠山呼喚Photo Credit: 遠山呼喚
「遠山呼喚」是第二屆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的參與團隊之一。社企流編輯室透過第一線的採訪,帶讀者全方位認識遠山呼喚團隊的社會創新模式,以及其在經營管理上的成功關鍵或挑戰。
文:李沂霖
暑假期間,滿腔熱血的學生們背起行囊,走進台灣偏鄉、走入第三世界,盼能為需要的人提供幫助。他們帶著資源與知識,在當地辦起活動和課程,因孩子求知的雙眼或熱切的回應而深受鼓舞,此時助人的心又更炙熱了——然而,往往在十幾天的志工服務結束之後,伴隨而來的不只是自我實現的滿足感,更包含一個深切的疑問:「我們對當地的孩子到底帶來什麼真正的幫助?」
就讀台大經濟系的蔡宛庭與林子鈞,在分別參與彰化偏鄉及尼泊爾等地的志工服務之後,各自帶著這個疑問,直到 2015 年 4 月一場尼泊爾大地震,讓這兩名熱血學生集結在一起,成立「遠山呼喚」幫助受災的震央。
遠山呼喚成立初期,是為協助尼泊爾震央廓爾喀(Gorkha)的居民重建生活,而當時看似最實質的幫助,便是資源與資金的給予,讓受災的村落可以立即得到援助。蔡宛庭回想:「當時,我們發起募資計畫,希望透過資金的挹注,讓村民在短期內可以得到生活上的幫助,像是重新蓋房子、購買日常用品等等。」
(遠山呼喚創辦人林子鈞與蔡宛庭。來源:蔡宛庭)
(遠山呼喚創辦人林子鈞與蔡宛庭。來源:蔡宛庭)
當廓爾喀基本的生活機能逐漸步上軌道,國際組織紛紛退場之際,蔡宛庭與林子鈞沒有忘記遠山呼喚成立的初衷,他們認為,資金與資源的協助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更貼近在地需求、提供長期的服務。於是,他們發起「極光計畫」帶著一梯 30 位志工來到廓爾喀,不辦夏令營式的課程或活動,而是讓志工們擔任「先鋒部隊」,分組搭配翻譯後進入每個家庭做深度的訪談,盼能找出在地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探訪的過程中,遠山呼喚發現,很多孩子在震後並沒有回到學校,而是為了幫忙分擔家計,扛起工作的責任,輟學率高達 42%。
蔡宛庭與林子鈞深深明白,要能改善居民的貧窮處境,仰賴資金與資源的挹注不是永久之計,唯有教育才能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扭轉貧窮的人生。
於是他們開始調查孩子沒有回到校園的原因,起先以為是因資金和資源不足,「但是,當地公立學校是不用學費的,家長僅需負擔一些基本的學雜費即可。」蔡宛庭進一步指出,「此外,我們當初一人背了 5 公斤的英文繪本到村子,才發現學校的儲藏室中早已堆了一疊精美的英文書,上面長滿灰塵。」
原來,學雜費可以由遠山呼喚的募款支援、學習資源更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國際組織捐贈,真正的問題在於,雖有資金但村民普遍不重視教育、空有資源但學校大多不知如何運用,於是遠山呼喚推出「教育種植計畫」,目標是重塑廓爾喀的整體教育環境,並且要讓教育的種子在廓爾喀遍地開花,發揮長遠的影響力。「我們要教給孩子的不是一堂課或者科學遊戲,而是即便我們離開這裡,他們仍能永遠應用在生活中的觀念和習慣。」
(遠山呼喚推出「教育種植計畫」,重塑廓爾喀的整體教育環境。來源:遠山呼喚)
(遠山呼喚推出「教育種植計畫」,重塑廓爾喀的整體教育環境。來源:遠山呼喚)

讓教育深植廓爾喀,助孩子走出貧窮迎向更好的未來

要讓孩子能從工作場域回到校園,最實際而關鍵的第一步,就是照顧到孩子的生活,讓他們能無後顧之憂地擁抱教育。遠山呼喚持續邀請大眾加入資助人行列,以定期定額的方式,只要每個月付出新台幣 900 元就能支持 3 個孩子上學。
同時,遠山呼喚秉著「建立一個好的閱讀習慣遠勝於給予 1000 本書」的信念,他們捲起袖子,將儲藏室改造為圖書館,並將堆放角落的書一一上架歸檔,建置一個能夠讓孩子培養閱讀習慣的環境,更成功地引導學校開辦閱讀課、獎勵閱讀習慣,慢慢讓閱讀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蔡宛庭指出,「募集教育資金」和「建置學習資源」都只是教育種植計畫的基礎,最關鍵的步驟,是改變當地人對於教育的觀念。「貧窮家庭的家長多數沒有受過教育,不明白上學的益處,認為孩子應趕快賺錢以維持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孩子當然也不會明白,教育有機會能夠帶著他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因此,遠山呼喚便以「鼓勵親職參與」及「增加學生學習動機」為目標,積極舉辦講座,請來在其他偏鄉地區長大的成功人士擔任講者,分享自身經驗,讓家長與學生一同見證教育長遠的影響力。「我們會把發資助金的地方辦在學校,利用他們來領錢的時間舉辦講座。」蔡宛庭笑說:「雖然是半強迫他們參加,一開始很多家長領到錢之後就會離開,但我們的確創造了機會,讓當地人可以對話,進而慢慢對教育改觀。幾個月後,將近一半的家長都會在講座待到最後。」
(遠山呼喚深信教育能助孩子走出貧窮迎向更好的未來。來源:遠山呼喚)
(遠山呼喚深信教育能助孩子走出貧窮迎向更好的未來。來源:遠山呼喚)

讓在地人直接服務在地人,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3 年來,在遠山呼喚的努力之下,小學升國中的升學率由 10% 大幅提升至 98%,服務將近 900 名孩童,成效十分顯著,蔡宛庭將計畫得以順利推行的原因,歸功於與在地人緊密的連結。
從遠山呼喚的初期服務開始,蔡宛庭與林子鈞就持續透過人脈結識當地的青年,這些青年跟著遠山呼喚執行各種專案,擔任翻譯與專案推廣的角色,「如果沒有這些在地青年,我們就沒辦法那麼迅速地了解這個地方真正的需求,去設計相對應的服務。」
更重要的是,這些在地人的參與,成為讓當地教育的火炬得以持續傳承的關鍵。蔡宛庭表示,回到遠山呼喚的初衷——讓組織所提供的服務,能夠為在地帶來長遠的影響力,「如今即便我們離開,這些服務或專案都可以留下來,由當地人延續下去。」
今年 3 月,尼泊爾當地青年組成遠山呼喚的尼泊爾分部,便是蔡宛庭口中「讓影響力延續」的實踐。「過去遠山呼喚是直接提供服務的角色,現在轉而成為當地 NGO 的培力者,讓在地人直接服務在地人,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一週前從尼泊爾回來的蔡宛庭,才剛參與了由當地青年自主發起的第一個專案,「這個新專案,可以說是教育種植計畫達到的一個里程碑。」始終笑容滿面的蔡宛庭,此時語氣又更雀躍了。
新的專案是一堂每週末開設的英文課,專案執行一個月後,遠山呼喚舉辦家長日,邀請家長來看看孩子的學習成果。「當時我很怕沒有家長會來,因為之前發資金時出席率都不一定高了。」蔡宛庭打趣的說。結果,當天 50 名學生,有 35 個家長都出席了,他們站在教室後面,看著孩子在台上發表 3 分鐘的英文演講。「家長們其實聽不懂英文,但都很認真的聽,看得出臉上滿是驕傲。」
眼前的蔡宛庭同樣露出滿足而驕傲的神情,她表示,孩子因英文課而進步顯著、志願授課的英文老師也因而獲得成就感與教學動機的提升、家長則從孩子的轉變中看見教育的可能性,「如此,便成了一個正向的循環。」
(在遠山呼喚的努力之下,小學升國中的升學率由 10% 大幅提升至 98%。來源:遠山呼喚)
(在遠山呼喚的努力之下,小學升國中的升學率由 10% 大幅提升至 98%。來源:遠山呼喚)

堅持初衷,走一條最有利於服務地區的路

隨著教育種植計畫在廓爾喀漸漸開枝散葉,遠山呼喚也逐步調整組織方向,其中一步,是獲利模式的調整,他們終止了能帶來收入的極光計畫,轉型為非營利組織。
「這個決定就像是砍掉自己的左手一樣,雖然困難,但卻必須。」蔡宛庭解釋:「當初極光計畫的志工角色在於透過探訪與調查找出在地真正的問題。如今,隨著遠山呼喚尼泊爾的成立,透過當地青年便能取代志工的工作了。」
在找到當地對於國際志工的迫切需求之前,遠山呼喚不願為了組織的商業模式而讓極光計畫淪為夏令營式的短期服務,每一步都不忘緊貼著在地需求前進,是遠山呼喚始終的堅持。
當時滿腹熱血、願為世界貢獻的學生成了創業家,蔡宛庭說社企流 iLab 是她最溫暖有力的支持,「有力的意思是很實際的,比如每次上課,講師都會清楚點出創業會遇到的困難並給予建議。」蔡宛庭笑說這些課程就像「預言」一般,讓她能在每次面對挑戰時,能參考前輩的經驗和意見解決問題。
遠山呼喚的下一步,預計將廓爾喀成功的經驗移植到有「尼泊爾小瑞士」之稱的博卡拉,這裡是尼泊爾大地震的另一個震央,生活在此的孩子也面臨著與廓爾喀相似的教育環境問題。蔡宛庭滿懷信心地表示,遠山呼喚不會停下腳步,願組織的力量能如世界展望會那樣知名的國際 NGO ,能發揮更廣大的影響力,持續地為需要幫助的人們帶來改變。
核稿編輯:金靖恩
【iLab 孵化器徵件申請開跑!】Becoming More,成為更好 在你的創革路上,iLab 從 0 到 100 無縫支持每個階段的創業團隊! 只要你正致力於改善某個社會議題、透過商業創造影響力,無論你正在驗證點子或商業模式、測試市場與產品服務、商業模式與穩定營收建立階段,在 iLab 育成計畫裡,你都能找到對應的專業服務與資源,以及 100+ 與你志同道合的創業團隊社群。 ► 了解更多 iLab 孵化器 ► 這次孵化器與加速器同時開啟徵件,還搞不清楚自己適合哪個計畫嗎?iLab 診斷測驗,8 個問題馬上搞懂 ►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立刻申請孵化器
 
 
 

文章標籤

  • 社創團隊專訪報導

    社創團隊專訪報導

    帶你第一線認識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內的創業團隊,深入探索每個團隊動人的創業故事。自 2014 年起,社企流啟動 iLab 育成計畫,致力於成為社會創新創業者的成長引擎,至今已支持逾 100 位創業者以商業啟動更多、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計畫期間已創造超過 18 萬位受益者、合作團隊總募集資金也超過 1 億台幣。
  • 社會創業趨勢新知

    社會創業趨勢新知

    此專欄收錄 iLab 執行團隊每月精選的社會創業相關文章與 iLab 最新動態,帶領大家一同關注國內外最新趨勢與洞察。自 2014 年起,社企流啟動 iLab 育成計畫,致力於成為社會創新創業者的成長引擎,至今已支持逾 100 位創業者以商業啟動更多、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計畫期間已創造超過 18 萬位受益者、合作團隊總募集資金也超過 1 億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