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企流
從美國車庫到亞洲自造者空間,孕育第三波工業革命
「車庫」可說是自造者運動的起點,然而一個各式工具、電子儀器與機械設備皆一應俱全的車庫,並非人人都能擁有。當一般人想要動手將點子化為行動時,可能會受限於手邊有限的工具與資源,甚至在專業能力與人手方面,因求助無門而遭遇瓶頸,使好的點子無法順利問世,因此「自造者空間」(Makerspace,又稱「創客空間」)應運而生。
自造者空間就像是開放給大眾的實習工廠,裡頭有著各式機具、空間、工作坊與活動,更重要的是凝聚了自造者社群,讓創客們在此分享創意與合作。自造者空間不僅降低了人們使用製造設備的門檻,更透過實體空間讓跨領域、志趣相投的人們彼此相遇,集眾力實踐無法憑一己之力完成的夢想藍圖。
自造者運動近幾年來,已從美國擴散至全世界,也在亞洲國家遍地開花。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顯示,全球各地的自造者文化都有不同的起源和演化方向,以美國為例,人們主要因興趣與動手做的車庫文化而從事自造活動,過程重視自我表現以及次文化的融合。當自造者運動來到了亞洲國家,如臺灣、中國及日本等地,則是由當代的科技及網路帶動這波浪潮,更直接搭上近年來亞洲地區結合軟體、硬體,進行研發與創業的發展趨勢。
在亞洲,自造者空間不僅孕育著第三次工業革命,也促使與普羅大眾隔著高牆的傳統製造業邁向民主化。亞洲自造者空間結合了工程、製造、教育與凝聚社群能量的功能,讓製造業由下而上,由個人、新創團隊的創新概念出發,朝向多元價值發展。
任何擁有創新好點子、想試試身手的人,都可以繳納平易近人的會費,進駐自造者空間,並在空間內完成產品從設計、驗證到生產製造的每一個階段,甚至進一步在社群中連結創業所需的合作夥伴、資源和願景。
日本「FabCafe」用咖啡香搭起民眾與自造者的橋樑
自造者空間的大門,並不只為科技愛好者或創業家而開。於日本東京發跡,以咖啡廳形式經營的自造空間「FabCafe」,便利用咖啡香與美味的輕食,降低專業製造設備與入門者的距離感,邀請對製造機具感到陌生,卻躍躍欲試的普羅大眾入門體驗自造的樂趣。
FabCafe 的命名中具有雙重含義,「Fab」同時代表著「Fabulous」(極佳)和「Fabrication」(製造)。造訪 FabCafe 的顧客可以在享用美食咖啡之餘,參與店裡推出的各式體驗工作坊,例如在牛仔褲上雷射雕花、於馬卡龍上雷射切刻文字、或是 3D 列印情人節巧克力等,從生活化的手作活動中,接觸、學習自造者常用的高科技設備。
除了擁抱聞咖啡香而來的民眾,FabCafe 更是許多自由工作者喜愛造訪的「共同工作空間」,吸引來自不同領域的工作者走出辦公室,聚集在此一同工作,使用店裡的設備打造產品原型,並在彼此的分享與討論中獲得創作靈感。此外,FabCafe 亦定期舉辦「自造者分享會」(Fab Meetup),邀請科技、設計、工藝等不同領域的講者和參與者彼此學習、進行商業交流等。
目前 FabCafe 在全球各大城市迅速擴展,由各地認同其理念的夥伴自行營運,發展符合在地特色的 FabCafe。例如泰國曼谷的 FabCafe 即擁有可創作大型作品的戶外區域;西班牙巴賽隆納的 FabCafe 則是開在當地的共同工作空間中;臺北的 FabCafe 則座落於華山文創園區,與文創產業相輔相成。國際間不同的 FabCafe 也透過網路聯繫,成為一個跨國創意平臺,透過交流持續讓在地的創新設計被國際看見。
中國「柴火創客空間」為創客打造完整創業生態系
在生活化的自造體驗之外,創客若想從產品開發、量產商品,到正式進入市場,其所需的資源已超越一般自造者空間的基本機具和社群所能提供,更需要大型製造廠與投資者的挹注。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自造者空間「柴火創客空間」(以下簡稱柴火)在此需求下誕生。柴火位於中國製造供應鏈最密集的深圳,於 2011 年由全球第三大開源硬體零件製造商「矽遞科技」(Seeed Studio)的創辦人潘昊所創立。矽遞科技不同於富士康等大規模代工的企業,鎖定客群為以自造者身份白手起家的新創團隊,專為一萬件以下的產品代工。此外,有商業潛力的新創,更有機會獲得矽遞科技旗下的創投公司「HAXLR8R」的資金支持。
在矽遞科技與旗下創投公司的加持下,柴火除了提供會員一應俱全的製造設備與共同工作空間,更為其打造從研發、初期量化製造,到獲得投資的完整創業生態圈,助自造者將產品的標籤由「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創造」。
以「新我」(BeTwine)這款結合健康管理、遊戲和社交功能的手環為例,其創辦人高磊便是在柴火研發產品,並找到共同創業的夥伴,而其第一批為數一千條的小量訂單,更是由矽遞科技協助生產,當新我的月產量需求超過數萬條時,才轉交由鴻海接手生產。
柴火被譽為中國自造者的軍火庫,更成了對深圳創客文化有興趣的人必去「朝聖」之所。柴火除了主辦年度「深圳自造者嘉年華」(Maker Faire Shenzhen)外,更累積接待國內外訪客逾 12 萬人次,舉辦了超過 200 場創客活動,而近年來柴火創客空間也逐漸轉型為推廣創客文化和教育的場域。
為了持續協助更多創客,並與資源充沛同時急需升級的深圳傳統製造業結合,「柴火造物中心」(x.factory)於 2017 年 6 月因應而生,其在設備與空間上可說是柴火創客空間的升級版。柴火造物中心是一個更加完整的生產力平台,由資深的製造業專家陪伴創客們進行生產方面的優化,也廣泛地與企業合作,為創客媒合一系列能提供彈性批量製造服務的供應商,未來將持續成為連接創客創業和傳統產業升級的重要橋樑,把成功的模式,複製到全國各地不同的產業集聚地。
香港「工匠灣」培育樂於動手解決社會問題的自造家
然而,當越來越多創客為了創業、營利而製造,位於香港自造者空間的「工匠灣」(MakerBay)則是要人們透過自造反思:當今的社會需要製造這麼多物品嗎?
香港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然而當今盛行的消費主義和強調升學競爭的教育制度,卻造成了許多環境與社會問題。2015 年將自造文化帶進香港的工匠灣,是香港第一個具有規模的自造者空間。香港的自造者運動起步相較於其他亞洲地區還來得晚一些,但工匠灣看見香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除了位處亞洲高科技與傳統手工藝的會合之處,更與深圳的製造工廠僅有一河之隔。
工匠灣提供工具、空間,以及各式各樣的工作坊,讓想要解決社會、環境問題的自造者,取得所需要的設備與協助。此外,工匠灣更希望透過教育,讓自造者解決問題的精神在社會中扎根,解放受限於傳統教育中的學生,在自由、自主的環境之中挖掘自己的熱情。
因此,工匠灣積極與學校、辦公室、共同工作空間、社區中心,甚至是難民營合作,鼓勵社會大眾動手做,利用科技改善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處境。例如工匠灣曾與非營利組織合辦「滾動創新工作坊」(Make It Wheel),帶領學員親身體驗身障者生活的難處後,為輪椅使用者設計能改善其社交生活的工具。此外,工匠灣亦和香港當地的難民營合作「REFUTURE」計畫,邀請建築系學生和難民共同製作木頭家具,協助當地人了解難民問題,同時也助難民融入當地社會。
近年來工匠灣亦積極與跨領域的組織進行不同的專案如:電動車研發、海洋垃圾偵測機等計畫,今年起更與香港國際學校合作,獨創「STEMinn課程」(結合STEM教育與創新(Innovation)),透過體驗式學習掌握科技,並訓練學生批判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今香港面臨著土地正義、貧富差距、高齡化、環境污染等問題,工匠灣相信這股自造運動能幫助整個社會,突破後工業化時代所面臨的無力感與傳統生產模式的局限,培養出樂於動手解決問題的公民科學家,與社會創業的自造家。
從日本、中國、香港到臺灣,民間企業與政府皆投入許多資源,創立更多元的自造者空間,期許人們在這些場域中創造出更多解決社會問題的產品。
不論是在自家車庫、咖啡廳、還是專業的自造者空間,也許不一定要會操作 3D 列印機等高端儀器,只要擁有自造者動手做的精神,與解決問題的社會關懷,人人都能創造出讓生活與社會更美好的設計。
全文轉載自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