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新聞/記者劉怡辰、張海琦
許多人有創業夢想,卻常因故無法堅持下去,來自馬來西亞的潘振康,抱有熱情且勇敢作夢,並付諸行動。透過生活中的觀察,他發現,台灣的廚餘再利用情形不甚理想,許多大城市製造出的廚餘,因為時間空間等因素沒辦法得到妥善利用。於是他研擬一套「家戶廚餘乾燥回收計畫」,希望將原先被世人認定為廢棄物的廚餘,改變成一項資源。
為環保盡心力 致力於改善生活環境的社會企業
「家戶廚餘乾燥回收計畫」是潘振康在 TIC100 社會創業競賽中得獎的計畫,也是他長年努力的藍圖,這幾年他以自行創立的「籽結有限公司」為名義,致力於實踐這項計畫,內容主要是希望改善廚餘利用情形,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的統計指出,在 2014 年度的廚餘總量中,有61.5%,相當於 120 萬公噸的廚餘被送進焚化爐焚毀。也就是說,有大量的廚餘都沒有經過再利用,就直接當成廢棄物處理。廚餘未能被妥善利用的主因是廚餘產出不均的問題,人口密集的台北市產出大量的廚餘,可是卻沒有相當比例的農田需要廚餘作堆肥灌溉,而農業比例相對高的宜蘭,卻沒有足夠的廚餘產出供應。又受限於廚餘潮濕且沈重,不方便運送,所以就算想要截長補短也有困難。
看見廚餘未妥善利用的問題點,潘振康希望藉由將廚餘乾燥的方式,提高保存與運送的可行性。對於這項計畫,消費者呂小姐表示十分願意支持充分利用廚餘的理念,但是必須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才有辦法說服大眾買單。而家庭主婦戴小姐則說環保理念雖然立意正確,但是對市井小民來說還不是當務之急。所以針對一般家戶而言,距離全盤接受「家戶廚餘乾燥回收計畫」之間還有一段路要走。
創業發想來源 台馬廚餘去向不同
談到從何發想這個計畫,潘振康開朗的說,這是長期觀察與討論的結果。在求學期間,他就曾經受到師長的鼓勵,和同學組隊參加 TIC100 社會創業競賽,當時是以攤販市集產業化為主題做研究,後來經過幾次修改,發現攤販市集的廚餘問題值得探討,才漸漸將研究焦點聚焦在廚餘。
「在馬來西亞,是沒有廚餘這種東西的。」潘振康因為成長背景的關係,對廚餘有更多元的想像。有別於台灣將廚餘當成垃圾集中焚毀的做法,馬來西亞的鄉間是以非常傳統的方式將廚餘回收再利用,像是蛤蜊殼拿來鋪路、葉菜類做堆肥等等。
看看故鄉的情形,再檢視台灣的現狀,讓他心中有了創業的雛形。畢業多年,當時那些一起參加創業競賽的夥伴早已各自就業,學生時期的夢想固然燦爛,但是人人都有各自現實面的考量,現在就剩下潘振康一人獨自堅持實踐計畫。
有夢最美 築夢踏實
潘振康認為自己性格比較直接,不適合在一般體制下的公司行號生存,促使他走上創業的路途,因為對他來說,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較容易。
除了個性直爽之外,愛冒險、願意承受高風險的生活方式也是身為創業人必須具備的要件。從兩年前決定創業以後,潘振康抱著破釜沈舟的決心投入,甚至沒有為自己設立停損點,因為不容許失敗。
創業人就猶如在暴風雨中仍堅持揚帆行駛的船隻,隨時都有可能被現實的浪花捲沉,隨時都有可能被資金等問題擊敗而支離破碎,潘振康卻依舊懷抱著突破重圍的信心。他說,這些日子除了要想辦法養活自己之外,還要絞盡腦汁讓計畫繼續前進,在資本額有限的情況下,他只好樣樣自己來。
本科是讀企管的他,為了節省成本,公司的報稅流程甚至是畫工程圖,都是由他一手包辦沒有委外。他說,「壓力也是一種樂趣」,在創業這條路上壓力絕對不會少,但是努力熬過後果實就會是甜美的。
只要一直走下去就會遇到不一樣的機遇
「家戶廚餘乾燥回收計畫」目前還在雛形階段,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勇於夢想的潘振康說,他的目標是用最環保的方式去執行廚餘乾燥回收計畫,甚至,他還希望未來能將這個流程規劃得更完善,最終使乾燥後的廚餘再次成為商品,例如用來製紙,或是成為各種材料都有可能。
「一直走下去會遇到不一樣的機遇。」潘振康十分樂觀面對現階段的成果,也積極迎向接踵而至的挑戰。創業的過程中不會永遠一帆風順,但是只要計畫有進展,就是對創業者的努力給予最大的肯定,曾經流過的汗水與淚水,也都值得了。
採訪側記
從見到受訪者開始,就感受到他滿滿的活力與熱忱。他一再強調比起在學校紙上談兵得到一個專業文憑,更實際的是自己用雙腳走出來的路。他很自豪地說自己現在的專業是廚餘,因為在這一塊下了很大的努力。不管從事的是什麼樣的主題也先不論成功與否,我覺得這樣的精神都是令人動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