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林冠吟
位於台東青林的一間書屋,是全台第一間鋼構的土磚屋,當年參與興建此建築的並非一般工班,而是由「孩子的書屋」中的「黑孩子工班」(註一)及來自全台各地的 500 多名志工,耗費 9 個月打造而成。
書屋開幕的那天,不少投入計畫的孩子感動落淚,而陪伴這群孩子十幾年,人稱「陳爸」的陳俊朗,則是準備展開下一步計畫──打造「孩子的書屋 2.0」,讓這群孩子能有一個培養和發揮一技之長的場域。
浪子回頭,現今致力幫助弱勢孩童
有著黝黑皮膚和陽光笑容的陳爸,現在的生活無時無刻不與孩子們綁在一起,但年輕時期的他,有過一段在江湖和煙花中打滾的經歷。在台北工作時,他曾擔任送報生,開過花店和咖啡店,甫搬回台東時,也曾從事過特種行業。
人生的轉捩點出現在某次陪伴兒子時,陳爸意外發現社區的同齡小孩遇到許多困難,連3餐都無法溫飽,這個震撼開啟他翻轉社會底層的教育夢。他希望透過興建孩子的書屋,助弱勢孩童獲得更多的陪伴與協助。(你可能會喜歡:自費1萬到台東 為偏鄉童蓋書屋)
從「孩子的書屋」到「書屋2.0」,這一步陳爸走了十幾年
階段一:孩子的書屋成立,為幾百名孩童課輔
「我們把每位來到書屋的孩子都當成自己的小孩來照顧,」陳爸說,這群小孩無論在學校、社區,甚至家庭可能都不受歡迎,但當他們來到書屋,「不管他們過去是打群架、翹課或是墮胎,團隊就是完全接受他們的缺點。」書屋一步步陪伴他們成長,從人生的負分,走到正分。
陳爸最初利用屋前的曬稻廠為社區中有需要的孩子課輔,隨著參與的孩童數量增加,2007年他成立了孩子的書屋,後來媒體報導讓書屋的知名度提升,孩童數量更達到 150 名。
然而書屋運作的這些年,最大的挑戰之一便是營運經費的不足。書屋的官網上也寫著「書屋的運作經費大部分是靠陳爸散盡家產維持」。某回陳爸受訪時,更提到自己當年帶著 500 萬回台東,投入書屋後只剩買一個便當的錢,團隊也曾連續吃好幾個月的泡麵。
為了緩解書屋的困境,2013 年一群志工試著改善捐款不穩定的問題。他們藉由平面、線上與線下等3條不同的行銷主軸,提升書屋的行銷力。志工與書屋經營者們不斷接觸各類不同的宣傳管道,並動手改造書屋官網,陳爸本人更在全台奔波演講、上節目,讓書屋的故事得以被更多人知道,減緩書屋一年幾千萬募款的壓力。
發展至今,書屋的模式不斷地被複製到其他鄉鎮,目前已有 9 個據點,分別扎根於 14 個社區,照顧幾百名孩童。
階段二:跨領域合作,蓋一棟不會跑掉的家
在各個社區中,書屋所使用的空間以租賃為主,經常是一年一約,如沒有順利續約就得搬家,因此書屋經常處在不穩定的狀態。2015 年,為了提供孩子們一個「不會跑掉的家」, 陳爸與團隊決定自己來蓋房子:「青林書屋」。
團隊希望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房子,而是從建造到使用的過程都能有孩子們的投入。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陳爸與各領域的夥伴合作,像是請建築師設計架構,接著與志工團、書屋的黑孩子工班一起合力建屋,也藉由建築房舍的過程,讓中輟學生與社區失業家長能在實際操作中學得一技之長,幫助其獨立。
然而,建造一座房子的過程很漫長,有些孩子熬不住辛勞便想中途放棄,陳爸表示,當時激勵孩子們堅持下去的是志工團來訪時,對於孩子們的鼓勵。不過等到書屋的鋼骨成形時,孩子們的態度就有了轉變,「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們露出那麼興奮和熱情的眼神,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陳爸表示在打造書屋的最後3、4個月,還得催孩子們下班。
階段三:朝「孩子的書屋2.0」邁進,打造育成中心
青林書屋的成功經驗,替陳爸和團隊注入一劑強心針,團隊希望能為孩子們做更多。去年書屋租下一間舊平房,改建為咖啡育成中心(取名為「黑孩子黑咖啡」)。這個育成中心提供孩子們「做中學」的機會,讓他們藉由從頭到尾參與整修過程,累積建築經驗。
在打造出咖啡店後,孩子們也將學習新的專業,從烘豆、研磨、沖煮到品嚐,在咖啡店中學習服務的態度,並預備未來自行創業的能力。在某次訪問中,陳爸表示會選擇咖啡,是因為技術的入門較為簡單,對這群孩子來說更大的挑戰反而是與人群相處。他希望孩子藉由在咖啡店與客人互動的過程,能逐漸培養自信,幫助他們未來回歸主流社會。
開幕至今,不少遊客來台東旅遊時,會將黑孩子黑咖啡列為必去的景點,除此之外,這個空間也成為孩子們的表演舞台,已舉辦多場的音樂演奏會。
循序漸進,完成自給自足的造鎮夢
育成中心只是陳爸的階段性目標,他的最終理想是透過子自教、食自耕、屋自建等方式,自己開闢果園、菜園、咖啡店,漸漸達到自給自足的模式,並藉此改變當地的社區人文,恢復社會中應有的互助功能,最後,書屋便能功成身退。陳爸說,「未來我們希望可以用自己種的黃豆做豆漿,自己種的小麥做麵包,用這種自給自足的方式打破資本主義的惡性循環。」
註一:「黑孩子工班」是由書屋中的孩子或社區裡的中輟生、失業青年等組成的建築工班。
核稿編輯:金靖恩
想在工作中改變社會嗎?你不能不知道什麼是「力世代」!
來此讀新知、拓人脈、看職缺、找資源,讓我們一起出發,開創自己的影響力職涯。
>>>手刀前往《力世代——社會創新人才站出來》完整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