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鄭皓升、邱辳溱
由台灣好基金會推動的「神農計畫」,自2013年起協助苗栗偏鄉11間「神農小學」找田地、找老師、找資源。2015年邀請9間企業加入,共同推廣「一所學校、一畝校田」,設法將校外資源導入校園。2017年1月更在苗栗中興國小舉辦 「神農一日學校」發表會,呈現各校師生共同策劃、耕耘與分享的過程,宛如嘉年華會。
受到全美4萬多間小學開闢實習菜園的Farm to school計畫啟發,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決定在台灣推動「神農計畫」。中國時報指出,「神農計畫」提供經費,在校內開闢校田,使孩子用自然農法親手種植蔬果,藉由土地教育讓孩子們對土地環境與故鄉人文有更深的認識。
串樓口報導指出,校田是「神農計畫」的核心,無論是自然課、社會課、數學課、電腦課都從校田發掘題材,學習關於土壤、昆蟲、節氣、烘培、加工等知識。每間學校更選擇一種代表故鄉的「特色作物」,包括玉米、小麥、稻米、洛神花、百香果到地瓜、花生、杭菊…等,孩子們透過對特色作物的耕植,更加了解故鄉的水文與人文。(同場加映:沒有教室的學校:羅馬設計師的「幼兒園農場」,讓孩童向大自然學習)
透過食農教育,學生了解環境永續與友善土地的精神,還跟在地社區「共享」農作成果,凝聚社區力量。天下雜誌指出,以新英國小為例,每當採收時節,全校會一起將炒好的高麗菜送到附近的養老院請老人家享用,陪伴長輩們度過溫暖的一天。而豐收的高麗菜,更是新英國小學生用生態農法栽種的成果,從製作堆肥、抓蟲到田間管理,都是學生一手包辦。 (同場加映:食農教育扎根 北市「小田園」明年突破300校)
聯合報指出,「神農計畫」邀請9間企業認養苗栗縣11所國小一起擴大推動食農教育,並期許未來苗栗縣的每所學校,都能有自己的校田,讓孩子用農事體驗認識自己的故鄉。
核稿編輯:林冠吟、郭潔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