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Kitchen Garden FoundationPhoto Credit: Kitchen Garden Foundation
文:Janelee Li
城市孩童罹患肥胖症或糖尿病的比例高居不下,主要可歸咎於學校餐廳裡販售的食品,很多是電視廣告中常出現的食物與含糖飲品,以及現代人因忙碌而選擇方便的外食現象。
因此研究專家認為,應該要在中小學學程中建立起健康飲食的課程;另外,發展社區內學校的永續食農教育、教導孩童親自栽種到廚房烹飪、讓城市未來主人翁與家長們了解如何健康飲食,也都是現代城市發展適宜各個年齡層的永續健康社區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
(Canberra 第1座實施食農計畫公立小學,低年級教室緊鄰著學校菜園。來源:眼底城事)
(Canberra 第1座實施食農計畫公立小學,低年級教室緊鄰著學校菜園。來源:眼底城事
澳洲的食農小學計畫,架構在城市空間尺度上的田園城市計畫底下,輔以熱心家長、景觀、樸門園藝等空間專業人員協力合作,創造出令人驚喜,處處是學習環境的孩童友善學習空間。
而食農教育本身,則從環境感官連結到到孩童使用的專業廚房空間,配合當季節令食譜,從硬體到軟體,將田園計畫由內到外整體結合得非常完整,讓孩子們與家長都能夠獲益良多。
(公立小學Canberra Majura Primary School的三年級學生在菜園進行每周1次,每次2小時食農計畫課程。來源:眼底城事)
(公立小學Canberra Majura Primary School的三年級學生在菜園進行每周1次,每次2小時食農計畫課程。來源:眼底城事

廚房菜園食農計畫(Kitchen Garden Program)

目前在英澳兩地所倡導的廚房菜園食農計畫(Kitchen Garden Program)(註一)和學區內的公立小學合作開設實驗性課程,孩童們由中年級開始,編入學校每周課程中,每周兩小時,一周學校廚房實作學習,一周學校菜園學習。
在澳洲,政府推動「斯蒂芬妮亞歷山大廚房菜園國家計畫」(Stephanie Alexander Kitchen Garden National Program),旨在改變孩子對於食物的思考方式,教導小學生如何種植、採收、準備和分享新鮮有營養的食物。
這項計劃開放給澳洲設有小學課程的公私立學校申請,若同時滿足低收入社經狀態的特別標準,則可以再申請高達澳幣1萬元的補助金(僅有80個名額)來建立學童廚房和農食花園等基礎設施,並抵銷教師培訓費用。
這項計畫在2012至2015之間已經資助267間學校,金額高達澳幣540萬,未來目標將再幫助400間新的學校,總共667學校將獲得補助。
(小學裡的孩童與組上成員在廚房忙碌著自己的學習課程。來源:Kitchen Garden Foundation)
(小學裡的孩童與組上成員在廚房忙碌著自己的學習課程。來源:Kitchen Garden Foundation
廚房菜園食農計畫的課程相當受到孩子們的歡迎,每周的餐點實作課程鼓勵孩子們親自動手,學習如何製麵糰、如何堆廚餘、將學校菜園所生產的當季時蔬運用到餐點中。而孩童們,除了可以享用自己種植照顧的食物,也學習到如何運用這些當季時令食物創造不同的餐點。
有研究指出,孩子們自己動手學習烹飪的過程,能夠有效的減少食物的浪費(註二),而在這個課程中,沒有使用完的食材,皆被製作成果醬或其他相關產品,成為學校向家長或鄰里中募集公款的來源。

自己的校園自己造 ACT Kitchen Garden School

公立小學Majura Primary School,是澳洲首都特區中唯一獲得Stephanie Alexander Kitchen Garden計畫全額獎助的學校,後來也成為食農教育示範學校(ACT’s demonstration school)。首先由一群家長提出校園空間的相關改造想法,主動發起這項活動。
(由家長發起的校園改造參與式計畫。來源:眼底城事)
(由家長發起的校園改造參與式計畫。來源:眼底城事
拿到經費後當時一群家長志工,開始1個月1次週末早晨集思開會,開始構思如何善用經費進行校園改造,當時分類成6大組:
  • 花園/菜園組Garden Group
  • 廚房組Kitchen Group
  • 行銷資訊組Marketing & Information Group
  • 校園人際網絡組School Connection Group
  • 贊助捐款組Donation & Sponsorship Group
  • 社區資訊組Community Information Group
從寫計畫補助,到召集家長凝聚共識一起動手改造,對校園徹頭徹尾地進行改造。改造的範圍包括校園前入口改造(註三)、學校中庭、遊戲場、菜園、學生學習廚房、腳踏車停車棚及特色蠟筆圍牆等等。如今,學校的孩子們擁有自己的小型廚房,以及非常吸引人的農食菜園。
(小學生廚房改造計畫,將原本堆滿雜物、陰暗的校園閒置教室空間改造成擁有4座烹飪流理台、兩座中島的廚房以及學生餐廳。來源:眼底城事)
(小學生廚房改造計畫,將原本堆滿雜物、陰暗的校園閒置教室空間改造成擁有4座烹飪流理台、兩座中島的廚房以及學生餐廳。來源:眼底城事
Majura小學裡的菜園,是澳洲Stephanie Alexander Kitchen Garden Foundation課程的一部分。菜園在2010年被正式命名為「Annungoola」,有「豐富地方」的意思,是薩頓地區(Sutton)附近藥草植物生長並有大量新鮮水源的一個基地。
花園由2個主要領域組成,一區是市場花園(Market Garden),規劃線性種植作物,有著非常明顯,成排的覆土種植床被;另一區則是非線性種植的家庭花園(Home Garden),在這區域有著不同植物,使學生們能方便嘗試不同的有機農藝方法。
(兒童廚房裡的孩童、廚房老師和家長志工,2016年起低年級的孩子們也開始引進1周1次的廚房實作課程。來源:眼底城事)
(兒童廚房裡的孩童、廚房老師和家長志工,2016年起低年級的孩子們也開始引進1周1次的廚房實作課程。來源:眼底城事
雞,是有機菜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們為下一期的種植堆肥提供大量新鮮糞便,培養土壤床被的品質;他們也會吃菜園裡的蝸牛、蛞蝓和捲曲蠐螬,回報提供給我們美麗新鮮的雞蛋!花園的設計具有很強的樸門永續設計原則(permaculture design principles)。
(菜園空間的一角,不定期出售有從菜園裡分株種植的植物,可供學校販賣募款使用。來源:眼底城事)
(菜園空間的一角,不定期出售有從菜園裡分株種植的植物,可供學校販賣募款使用。來源:眼底城事

Majura 小學食農教育的原則

  • 我們鼓勵孩子們彼此談話和思考,讓孩子使用所有的感官沉浸在學習中。
  • 我們強調味道和質地的樂趣,避免只以健康作為描述食物的唯一目的。
  • 我們的菜單計劃圍繞著季節性供應,不斷推陳出新。例如:大量的羅勒可以考慮製造香料醬,或大量的綠西紅柿酸辣醬及泡菜。
  • 我們尋求拓展孩子們的烹飪視野,使新的食品和文化差異都令人著迷,而不是感到陌生。
  • 我們尋求拓展孩子們描述食物風味與質地的詞彙,以及對菜園與植物的理解。
  • 我們使用當季盛產的新鮮食材。例如:藥草科植物不應過季採收或放讓其雜草叢生、老化。
  • 我們烹飪時很小心翼翼計算蔬果的保鮮時間,避免食物在孩子們眼前呈現看起來不好吃的樣子。
  • 我們相信大家一起圍著一張桌子分享,一起準備一頓飯的內在價值。
  • 我們認為「校園菜園計劃」是整個社會的資產和資源。
  • 我們看重志工、菜園和廚房專家及教師的作用,可以讓孩童享受充滿樂趣的學習體驗。
(位在門的右側的廚房和室外用餐區,則連接著家長為小朋友構築,停放上下學腳踏車的車棚屋頂。來源:眼底城事)
(位在門的右側的廚房和室外用餐區,則連接著家長為小朋友構築,停放上下學腳踏車的車棚屋頂。來源:眼底城事
從國家級的廚房菜園食農計畫,到唯一獲得全額補助的小學案例;從熱心家長開始構思,找尋適當獎金申請、慢慢地組織學生父母親、慢慢地改造相關需要空間,可以看出澳洲民間參與公共事務的蓬勃發展。
而在這個食農教育計畫的相關軟硬體配套措施,包含其中豐富的教育內容資源、季節性菜單、培訓專業教育師資,除了為現代都會小學生們樹立了完整的食材健康教育學習資源,也擴展出附近居民和家長們能夠互動、凝聚向心力的心空間。
註一:https://www.kitchengardenfoundation.org.au/content/kitchen-garden-community 註二:如何解決每年5000億元的食物浪費?英專家:從教小孩煮飯做起 註三:School Revitalisation – front yard blitz. On 29 November, a large group of parents, friends and supporters spent a few hours planting out the front garden as part of our school revitalisation plan. This is time lapse video that gives you a feel for the day.
作者簡介:Janelee Li,“Cogito, ergo sum" 學習永無止境,期能在不斷探索當代永續概念中,串起多元文化之間彼此的正向交流,共同打造怡居新視界。
全文轉載自眼底城事,原文標題:直擊校園的食材環境教育:澳洲田園城市食農小學計畫

文章標籤

  • 眼底城事

    眼底城事

    【 眼底城事】由一群對城市空間與生活充滿熱情的人所發起的計畫,熱愛城市生活,關心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透過共同書寫的方式,從城市規劃專業走進真實社會中。網站;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