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Facebook NewsroomPhoto Credit: Facebook Newsroom
文:Pei-Yun Tu
提升人與人之間互動,是社群媒體Facebook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設計動態牆讓人分享個人近況、回覆朋友貼文、按讚;設計Facebook Messenger供使用者私下交流訊息。
然而線上互動只能限於按滑鼠、敲鍵盤、滑手機嗎?在10月初的Oculus Connect 3開發者大會上,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展示了社群體驗的另一種可能: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
VR一直以來多被應用於遊戲、影片觀賞等,聚焦於極致的影音沉浸體驗。對,我們喜歡玩遊戲、喜歡看電影、喜歡探索世界,但如果可以和朋友一起體驗更好,這就是Facebook Social VR追求的社群體驗。
VR技術為身處不同地方的使用者們開創了共同體驗的可能性,藉由聲音、手和頭部位置的偵測來傳遞使用者的眼神、肢體和情緒,打造更自然的社群互動,讓使用者感受到彼此真實的存在。相對文字訊息,VR有更強的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相對面對面互動,VR裡的虛擬物件與環境提供了更多互動的可能性。
在7分鐘的簡介影片裡,Mark Zuckerberg透過VR頭戴式顯示器Oculus進入虛擬實境,以近似個人外型的化身和遠端的朋友聊天、打牌、下棋、瀏覽影片等,甚至一起「畫」虛擬物件玩遊戲,充分展示了Social VR不同於一般VR的社會臨場感。
不僅如此,Social VR更賦予他們探索不同的「現實」空間的能力,從海底到火星,從Facebook辦公室到Mark Zuckerberg的住家,都是他們的活動範圍。期間Mark Zuckerberg還在虛擬實境的環境裡接聽Facebook Messenger視訊電話,與對方一起自拍,上傳到Facebook,打破虛擬實境與現實世界的界線,讓兩個世界無縫接軌。
更重要的是,Social VR細微地呈現了他們的眼神、表情與動作,包含微笑、驚訝、困惑、大笑、眼神交流等,讓互動如同面對面一般自然。
(Facebook創辦人在Oculus Connect 3大會上展示以Oculus在虛擬實境中互動的各種方式。來源:Mark Zuckerberg)
(Facebook創辦人在Oculus Connect 3大會上展示以Oculus在虛擬實境中互動的各種方式。來源:Mark Zuckerberg
以下整理Facebook Social VR的3大亮點:
  1. 不論是外型、肢體動作或是情緒傳遞,都比一般VR裡的化身更貼近使用者真實樣貌。
  2. 從2D到3D,以虛擬物件互動、Facebook貼文共賞來提升共同體驗。
  3. 結合VR與外在世界,賦予使用者探索不同現實場域,接觸非VR使用者的能力。

從Facebook Social VR看社會臨場感

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是對他人共同存在的意識及對其心理狀態、情緒及意圖的感知能力,在Facebook Social VR的例子中,簡言之就是所謂「在一起」的感覺。
從Facebook Messenger的線上狀態顯示,到視訊通話都是社會臨場感的一種呈現,溝通媒介越豐富,包含眼神交流、情緒傳遞、語調、肢體語言等,其所傳遞的資訊,會遠超過純文字訊息的表面意涵,使用者就越有能力感知彼此的存在與狀態,也就是說,越強的社會臨場感,可帶來更強烈的社群體驗,這也就是Facebook 用力開發這塊技術的原因。
全文轉載自Vide創誌,原文標題:Facebook透過Social VR 讓「在一起」感覺更強烈

文章標籤

  • vide 創誌

    vide 創誌

    vide 創誌是一個聚焦洞察與設計,關心教育發展並鼓勵創新的媒體網站。vide 英文原意是參看,源自於拉丁文 videre,意思是「看到 See」。
    vide 的四個字母分別代表 Value, Insight, Design, Education。vide 將持續透過介紹國內外創新案例、概念發想、設計思維與實踐方法,並邀請創新設計團隊、組織、社群成為 vide 的內容與活動合作夥伴,期許自己能成為國內重要創新設計的媒體代表,協助建構臺灣創新設計的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