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創業,大家不免聯想到一群有志者帶著理想與熱情,從零到有完全自己開墾的辛苦過程。不過,有沒有可能不用辭掉工作,也能在所屬公司的支持下從事自主性的新事業創造活動?
最近在日本,逐漸吹起另一波「社內的社會起業家」(Social Intrapreneur)風潮,這些人透過企業的支持,在自己原本從事的業務中重新以「創業者」或經營者的角度思考策略,並以創造社會貢獻為目標來經營手邊的工作,這就是「社內的社會起業家」。
本文作者不僅解釋日本這個特別的社會現象,也舉出一些實例供讀者參考,讀完此文,也許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自己手邊的工作、將創業家精神帶入平日的生活中!
以下全文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東瀛視野-營利事業中的社會起業家
2012-05-09 01:00 工商時報 楊珮玲
如同歐美,在日本新型態的企業「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近年愈來愈普遍,希望在社會貢獻的大目標下,財務上也能以自給自足地(self-sustained)營運,以社會企業為目標而創業者,在日本通稱為「社會起業家」。
相對於這批自行創業的社會起業家,最近在日本一般營利事業中,出現另一種被稱為「社內的社會起業家」(Social Intrapreneur)風潮,意指企業支持社內員工,透過自己原本的業務達到如同社會企業一般的社會貢獻目的,如同在現行工作的營利事業體制中經營自己的「社會企業」一般。
這股潮流原本就已在發展,去年3月東日本大地震後,有更多日本企業採取比以往更積極的態度,在企業整體思考和營運策略上融入相關概念,希望企業能夠達到社會貢獻和擴大事業的雙贏目標,也鼓勵社內員工不論在產品研發或公司新發展策略上,都能從上述目標來思考。
從廣義角度看,社內社會起業家如同公司贊助社員,在企業內從事自主性的新事業創造活動,例如以新事業部門或新的特別小組(Project team)進行。
如同讓社員在龐大企業體之下,獲得機會以「創業者」或經營者角度思考策略,培養社員的領導力和全面協調能力,也可說在訓練未來領袖。由於從社會貢獻的角度出發,社員自主性的動力也較高,在使命感和受重視的感覺下,工作起來更有活力和奮鬥的動機,整體員工滿意度也更高。
對企業來說,如能創造哈佛大學教授Michael Porter所提的共通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將社會問題當做企業戰略重要課題來嘗試解決,活用企業的資源人脈和專門知識,企業獲利的同時也解決社會問題,創造企業和社會的共通價值,不只可能獲得發展未來事業可能性的點子,增加現行事業的附加價值,更容易獲得顧客認同。
例如,製造業大廠理光(RICOH)在印度協助改善當地教育環境,同時發掘了相關數位印刷的需求;住友化學研發出具有高度防蟲防蚊效果的蚊帳,提供非洲市場使用,有效幫助當地和高齡者避免瘧疾的危害。
不過社內的社會起業家制度要成功,企業須要有相關配套措施,同時要有企業高層明確的支持和遠見才能持久。
例如,建立相關社內社會起業家的養成計畫和職涯規畫願景、制定相關社內規定、建立相關公平的人事評鑑制度。
目前NEC或花王等日本知名企業,都在社內創設獎勵員工學習社會企業相關課程的制度。
社內社會起業家不如一般的社會起業家,容易受到外界的矚目和直接的喝采,但如果能有效結合社會起業家的熱情和大企業的豐沛資源,創造改善社會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會是企業和社員貢獻社會的完美結合。
(本文作者為日本達以安資產管理公司DIAM國際事業部門國際企畫組組長,專欄僅代表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