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New Story CharityPhoto Credit: New Story Charity
編譯:蔡業中
去年6月,一個全新的非營利組織訂定了遠大的目標,預計透過群眾募資為海地地震的災民建造100個家。短短90天內他們就募到了資金,截至2016年3月,他們建了151棟房舍,供1,200人住。即便是更大、更有經驗的組織,也未必能這麼快地達成目標。
像是紅十字會募了50萬美元(約新台幣1563萬元),原本計畫在海地建3個永久性社區,結果才蓋6間房子就改變主意。
海地地震已是超過6年前的事,但仍有近6萬人住在帳篷,或是其他應急用的救災房舍。

強調捐款用途透明公開

這個名叫「新故事」(New Story)的新非營利組織,獲得矽谷育成創新機構Y Combinator的支持。它以罕見的高透明度來處理捐款,捐款人可看到關於受助家庭的影片,並捐款替那個家庭建造一個家;100%的捐款都用在蓋房子上,「新故事」的營運費用則仰賴其他管道的捐款。捐款人可獲知施工進度,當房子蓋完,「新故事」會分享另一則影片,讓捐款人看到受助家庭搬進新房子。 可供檢視的過程有助於避免事務脫軌,「新故事」的CEO兼共同創辦人Brett Hagler表示:「我們嘗試將高透明度的體驗帶給捐款人時,也向我們的夥伴與建築人員說明,他們必須對受助家庭及工期負起責任,因為我們也有責任向捐款人報告。我們為每個人創造了良好的責任圈,因此不會錯失任何事,也不會出現其他大組織發生過咎責不明的狀況」

參與式設計的重要性

他們也與一個名為「希望任務」(Mission of Hope)的當地組織合作,因為「希望任務」明瞭如何向政府爭取建地。「新故事」的共同創辦人Alexandria Lafci表示:「爭取土地是在發展中國家,從事社區發展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世上好多地方都發生過因為土地所有權的爭議,導致屋子蓋好住戶卻被趕出來。」
例如紅十字會就面臨了土地的挑戰,它發現原本計畫的所有建地,都存在著所有權衝突的問題,只好將注意力轉到暫時性的居所。地點也是另一項關鍵,另一個在海地建造的新社區就因為,取得工作與食物的距離太遠的問題,難以吸引居民入住。
Lafci表示:「這就是參與式設計為何如此重要,以至於我們將它整合進社區。我們尋求住戶的意見,包括地點、建房形式、更廣泛的社區需求等。我們在海地建造的社區距離帳篷貧民窟只有10分鐘的路程,如此一來搬進社區的住戶就能夠就近取得工作與支持網絡。」

有效率地提供永久性解決方案

每間屋舍都由便宜且易取得的建材(主要是混凝土)製成建造成本約6,000美元(約新台幣18萬元)。「新故事」將募得的資金大筆送往海地,當地工人一次會建起約10至20棟房舍的社區,建造每個社區約需要施工6至8周。整個社區都使用太陽能,以及社區自有的供水設施。
(每間屋舍都由便宜且易取得的建材製成建造成本約6,000美元。來源:fastcoexist)
(每間屋舍都由便宜且易取得的建材製成建造成本約6,000美元。來源:fastcoexist
如果發生其他災難,在紅十字會這類組織完成急難援助之後,「新故事」希望複製它在海地的模式。Lafci表示:「在災難剛發生的當下通常非常混亂,如同我們在海地地震所見,確實需要暫時性的解決方案(如立即醫療照顧),但在混亂過去後,我們可進來當地提供永久性解決方案。」
Lafci表示雖然有很多組織提供災難後的立即援助,但較少組織會持續關注超過1年,甚至多年後仍存在的需求。「新故事」的出現幫助了未來的受災區,避免像海地那樣花太長時間重建。她說:「我們並不清楚當時紅十字會在海地提供的幫助,只知道海地仍有成千上萬的家庭住在地震後提供給他們的油布帳篷裡,他們需要一個解套的方案。『新故事』能夠有效率地建造屋舍及社區。如果有更多組織在地震後以這個模式進行,我相信數以千計家庭的苦難早在幾年前就結束了。」

拓展新計畫的關鍵

「新故事」正拓展到其他欠缺合宜住屋的社區,並且在每個新據點,都和有力的當地夥伴合作。Lafci說:「世界各處都存在住屋條件非常惡劣的地區,我們在海地可以成功是因為當地有優秀的夥伴。我們可以仰賴在地夥伴擁有的關係脈絡,而不必靠我們親自進入該國去重新建立,因為那太貴了,且常常失敗。」
「新故事」計畫2016年在薩爾瓦多與玻利維亞展開計畫,但模式稍有不同:這些社區的居民略有收入,因此他們能夠支付微型貸款。這些錢未來將再投資到其他社區,等於是「讓愛傳出去」(pay-it-forward)的模式。Lafci說:「我們的影響力能因此成倍數成長。」
核稿編輯:黃培陞、林冠吟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