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Staffs Live (CC BY-NC 2.0)Photo Credit: Staffs Live (CC BY-NC 2.0)
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Zera 
當貧富差距愈來愈懸殊,落入貧窮線以下的低收和中低收入戶人數也每年在激增,但是實際上能獲得政府社會福利照顧與補助的仍是少數,很多貧困的家庭淪為社會邊緣人,這些弱勢族群不只是低收和中低收入戶,還包括災民、街友、單親家庭、身心障礙、獨居老人、還有遭遇重大變故的急難家庭等等。根據統計,台灣一年所浪費的食物高達兩百多噸,但是很多弱勢族群卻是連基本的溫飽都不可得,於是基於互通有無,將可用的物資有效的整合發放到有需要的人身上,有了食物銀行機制的誕生。
這幾年,從民間自發而起的食物銀行風起雲湧,很多基金會、協會、善心人士、宗教機構、還有一些里辦公室都成立時間銀行,整合運用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募集捐助物資。運作幾年下來,政府也開始運用公權力結合民間資源,更有效率與更大規模的落實食物銀行的運作。
例如,台中市是全台灣第一個實施食物銀行自治條例的城市,透過經發局來號召企業加入捐贈的行列;新北市政府從100年開始結合公私夥伴推動實物銀行,已經媒合現金及實物總計8億8千多萬元,讓127萬個人受惠;2012年全國第一家超商式的食物銀行出現在台中市的綠川店,一改過去統一發放物資給弱勢的方式,改為由弱勢戶自己到店裡挑選所需要的東西。
針對這些來自社會各界善心人士以及企業團體的珍貴資源,發放的對象和原則以及方式各有不同,但是大都秉持救急不救窮,避免通通有獎,而是經過社工或是工作人員的訪視評估後,發放給真正有需要的家庭基本生活必需品,讓無法獲取政府社會福利救助的艱困家庭有一個喘息的機會,不至於挨餓受凍。
另外要談「時間銀行」的概念,這個在1980年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教授艾德加所推廣的時間銀行,顛覆過去我們對時間的認知,他將時間貨幣化,他給時間貨幣新的定義:「時間貨幣是金錢經濟和社區經濟的橋樑」,目前有三十多個國家,一千多個非營利組織或政府機關在推動時間銀行,鼓勵民眾加入時間銀行,參與社區服務,在鄰舍間幫助他人接送、購物、處理家事、文書電腦等等,所有的服務都可以用點數來量化計算,儲值在時間銀行裡,這些勞心勞力的付出,有朝一日有需要的時候也可以享受別人的服務,這是一種互惠利己利他的做法。
目前只有少數的單位將「食物銀行」與「時間銀行」同時落實,這種結合社會福利與愛心關懷並落實環保回收的機制,食物銀行從募集來自各方的物資同,時需要大量的人力投注,包括社工的評估訪視,物資的整理發送等等,有些單位向大學社團招募志工,但是就地取材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全台灣第一家社區型食物銀行,台北市萬華區的方荷生里長成立的「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照顧了300多戶里內的弱勢家庭,他教導里民不是只有「拿」也應該實踐「給」。
他將食物銀行的運作同時加入時間銀行的作法,每戶弱勢家庭每個月發給500點數的護照,可以去取領取實際的生活物資,同時也必須對社區做500點回饋性的服務,每一項服務都有對等的點數扣除,當巡守隊、協助社區義賣、社區的送餐服務等等,500點的點數也可以兌換衣物棉被,或是當作社區共餐的餐費扣除,這樣實施下來,讓被照顧的弱勢家庭不只享受善心人士的物質照顧,也積極踴躍的投入社區服務,整個社區祥和有愛心,這個來自基層的成功案例值得更多的推廣到食物銀行的運作,當食物銀行與時間銀行相遇就會讓整個社會到處迸出愛的火花。
全文轉載自草根影響力新視野,原文標題:讓食物銀行與時間銀行相遇

文章標籤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以時事、財經、文創、科技、生活新知為主的全方位新媒體平台,由一群專家學者、菁英達人發表專業、即時、新奇的睿智觀點,開啟民眾的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