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熒恬
你是否也是網拍服飾購物狂,看著琳瑯滿目的商品清單,不經思考就將看似便宜的商品塞滿購物車,卻往往買到尺寸不合身,或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劣質品?
社企你我他系列活動第七場於9月23日舉行,由賣衣起家的兩個企業創辦人—GetMore的溫博凱、冶綠生活服飾的薛焜中,分享新型態的時尚創業理念。
GetMore透過科技 用共享經濟創造「二次時尚」
「透過網路,我們能不能改變未來生活的樣貌?」溫博凱看見來自各國的網路創業家,用「共享經濟」模式解決社會問題,讓他從原來的竹科工程師轉而投入網路創業的工作,GetMore因而誕生:一個以「共享經濟」為概念的時尚分享平台,為被擠到衣櫃角落的二手衣賦予了新的意義。
溫博凱解釋,「藉由網路,GetMore讓個人跟個人做交易(Peer-to-Peer Business),交易的不只是衣服的本質,還有『分享時尚』的行為。」
GetMore挖掘世界各地的穿搭達人,在平台上分享穿搭品味,並透過品牌代售,將二手精品經過第三方專業清洗整燙,再由GetMore統一出貨,這樣一來就能保證二手衣的品質,讓消費者信任。此外,GetMore也網羅了臺灣、香港、新加坡等亞洲獨立時裝設計師,預計在下個月,消費者就能直接向設計師購買獨特的時尚單品。
溫博凱引用了CCLab 創辦人Rachel Botsman在TED演講所提出協同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的概念,「科技的力量可以釋放閒置的生產力和不同類型資產的價值,不論是技能、空間或是閒置資產,都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規模釋放出來。」
他認為網路科技,讓這個時代正經歷一種消費型態的轉變,人們從被動的消費者、主動的創造者、延伸到協同合作者。「共享經濟」象徵著新經濟行為的出現,而網路所建立起的信任,也從第一波以單方面接收為主的訊息交流,到第二波人們願意將重要資料輸入網站,至今,Airbnb、Uber的崛起成為第三波信任,讓服務提供者與需求者能透過網路共享平台建立信任基礎。
溫博凱從第三波信任裡,找到GetMore的經營方向:獨創的網路代售二手衣服務,協助二手服飾找到新的主人,創造了「二次時尚」的價值。
溫博凱說,網路仍會持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他鼓勵創業家可以藉此思考並找到屬於臺灣的創業模式。「我們需要在地文化的形成,再把文化輸出到全世界」,藉由思考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國家的風俗民情,將能找到未來網路企業的經營方式。
冶綠,讓人們重新思考一件衣服的價值
不同於一般人所認知的時尚流行,冶綠所要傳達的是綠色穿衣理念,以「推廣綠色生活、實踐綠色消費、支持本土產業」為三大目標,衣服材品質保證來自100%有機棉—由三年內未施灑化肥的田地所栽培而成的非基因改造棉花。
創辦人薛焜中談到創業宗旨時,引用日本作家塩見直紀《半農半X的生活》書中的一段話:
「一定有一種生活,可以不再被時間或金錢逼迫,回歸人類本質;一定有一種生活,在做自己的同時也能貢獻社會。」
抱持這樣的生活態度,讓薛焜中從電子公司跨足網路,開始推廣有機棉,「你能想像便宜的衣服背後,中間有多少剝削和外部成本嗎?我想,人們應該重新思考一件衣服的價值。」
薛焜中從在農夫市集裡擺攤開始,走進台中、新竹、台北,希望與消費者面對面接觸,宣揚有機棉環保。由於看見衣服染色過程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薛焜中表示,「衣著的環保很少人強調,就是因為衣服和環境的關聯連鮮為人知,所以我們更要推廣『不漂不染』的綠色環保,減少衣著上的化學物質對環境造成的破壞。」
一開始冶綠較少透過網路販售,只是希望能在上面傳達自身理念, 「網路上就是少了點人情味嘛!」薛焜中笑言。
然而到後來,他發現如果將網路訂單的後端工作交由人工處理,除了透過信件往來多了跟消費者溝通的機會,也能避免消費者衝動購買的行為,「因為所有購買我們商品的消費者,都是抱著非買不可的心態,所以幾乎不會有退貨的問題。」
薛焜中笑著說,「我們的成立就是為了消滅自己阿,一旦能讓所有消費者選用對環境友善的有機棉,不再因為只考量價格而忽略品質,之後,就不需要我們的存在了!」
不論是GetMore創造的二次時尚,或是冶綠所推廣的綠色時尚,這兩家企業讓我們重新反思眾人所追隨的時尚流行。消費者過去經常以低廉價格或是衣服樣式為優先考量,卻不知道在犧牲品質的同時,也會對環境帶來更多破壞、造成許多資源浪費。換個角度思考,「花更多的錢買更少的衣服」,一旦我們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其實人人都能成為友善環境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