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吳佳穎
「我認為,種出自己的衣物材料這件事,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微軟研究中心的駐點藝術家Erin Smith說。「從無到有生產一件衣服,不僅能減少因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還能製做出專屬於你的特定尺寸和規格。」
Smith使用覆地的樹葉混合一種白色的天然菌類(mycelium)做出了她的婚紗。這種菌類只需要餵養一點農業的殘餘物就夠了,而且一旦穿完,婚紗可以直接在花園中自然分解。
「這個概念的發想來自於對一次性使用產品的反思。我們藉由重新檢視產品的產製過程,思考更適宜的原料生命週期。一件婚紗的平均售價約為1200美元,使用的布料約需11公尺長,這是每天消費決策中,典型的一次性使用的產品範例。婚紗的製造過程中消耗許多能源,且極不環保。」Smith帶我們更貼近時尚產業鏈與環境的關係,連帶反映出我們日常的消費習慣是多麼地沒有必要。
利用天然菌種製作布料不是天方夜譚。最值得一提的人物是BioCouture的創辦人Suzanne Lee,她為許多運動休閒品牌以及高端的時尚產品研發生物科技素材。Lee已經研究「發酵布料」超過十年了,且研發出一種由綠茶、糖、細菌和酵母綜合作用生成的植物性皮革。
回首2004年,西澳洲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發表了一款由老鼠和人類的細胞所製成的夾克。幾年後,同一所大學的實驗室也研究出由酒精生成的布料。
科學家與設計師正試圖打破生物與時尚的界限,然而科技已經發展出來了,市場上有需求嗎?許多人認為,生物素材不太可能取代棉花或是皮革,而且快速的時尚產業也將持續依賴如聚脂纖維等石化原料。
Lee先前指出,生物材質是如今自然資源越趨珍貴的時代中,一項聰明且永續的解方,尤其是在節省水資源方面。舉例來說,用茶、糖、菌、酵母等做成的布料,生產一平方公尺的布只需要六十公升的水,但傳統的生產方式,光是製做一件Tshirt或牛仔褲就需要兩萬公升的水。
儘管生物材質的優勢如此明顯,還是有些挑戰需要克服,第一個難題就是「規模化」。目前使用的培養法都是困難且耗時的,Smith花了一整個星期才培養出她的婚紗布料。如果你遵循Lee的配方自行栽培,也需要二至四星期才夠。時尚產業的課題是如何讓生物性材質商業化,同時又能不為了節省預算便宜行事。Lee曾提出,如果我們能夠利用廚餘處理後的醣類來做為細菌們的溫床,可能是可行的解決方案。
第二個問題是,人們真的會開開心心地穿著這些從廚餘堆裡長出來的華服嗎?根據某民意調查顯示,其實還是有些心理陰影的。其中一位受訪者提到,這就好像在洗完澡後又穿上一件髒衣服。其他人則說,穿上它似乎感覺有什麼東西在身上蠕動著。
雖然這種方法對地球友善,且假設最終能規模化,人們也能克服反感,但把它應用在相對來講不是必需品的奢華物上,真的有幫助嗎?Smith覺得還是有的,因為人們永遠都在買新衣服和丟棄舊衣服,用對環境友善的方式製造衣物,是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
「消費者在丟東西之前,必須多考慮一下如何延續這件物品的生命。任何製造出來的物品都能在他原本的功能外,找到另一片天地。」Smith如此說著。
工業化時代後,大量的碳排放和垃圾,讓人類所處的環境和生態岌岌可危。透過「永續能源」、「循環經濟」、「減塑消費」,我們尋找與地球永續共存的創新模式。
環保綠能議題的最佳解方,都在【明日亞洲 - 2018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超級早鳥 33 折優惠即日起至 3/20 截止,點這裡購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