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依亭
您住的大樓有管理委員會嗎?是社區民眾自行成立營運,還是外包給物業公司的大樓管理業務呢?或者您是住在社區內,由社區民眾共同成立互助會?又或者,您的社區裡並沒有互助團體,一切靠您自己敦親睦鄰?
高齡化社會下的新社會互助模式
在英國,有一個提倡公共服務改革的社會企業--Participle,他們透過研究,協助發展出個人、社區和政府間的公共服務模式,而針對高齡化社會中龐大的社會照顧需求,他們在2007年時開始進行一項讓社區和個人能彼此互助,掌握生活主控權的新措施:Circle(可譯為:互助圈)。會員制,50歲以上的資深公民即可申請成為會員,入會繳交年費,一年30英鎊,由會員自營提供情感、家務方面的互助服務。
Circle情境圖。
加入Circle後,會員每個月會得到當月Circle舉辦的社交活動行事曆和一支免付費服務專線。有任何需求撥打電話後,即有Circle的管理團隊從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為會員處理需求。服務項目為分四類,第一類為日常生活的家事服務,如刷油漆、整理庭園等,依服務提供者和服務需求項目決定額外收費金額。服務可能媒合Circle會員處理,或是由另外簽約的廠商提供。
第二類為社交類活動,活動中有些需另外付費,有些則否,如喝下午茶、去看電影等。第三類為學習類,像是學習使用科技產品。第四類是健康促進類,不是傳統在機構內進行的照護,是社區內自主進行,比方一起去公園運動。
每個Circle的規模大小不一,但一個Circle平均有500個活躍會員,全英國一共啟動了7個Circle。參加Circle的人65%是女性,社經地位多元,年齡從49歲到100歲都有,大多落在65–75歲間。每個Circle是獨立的,由Participle輔導設計與建立,但接著Circle會有自己的管理團隊,約共五個正式有給職,薪水來自政府或議會等單位,而會員的會費是作為營運Circle之用。
以「關係」為基礎的互信模式
Circle的基礎,來自Participle對於福利制度運作的新定義:以「信賴關係」取代「買賣交易」,以「資源整合」取代「經濟援助」,關注長輩自身「能做到的事」並提供必要支援,而不是一味提供協助,忽略個人能貢獻的能力。
Participle的行銷專案經理Kate Bagley指出,Circle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Circle可以集結鄰近地域且有共同需求,而不侷限在年齡相近的個人,打開個人的交友圈,進一步建立互助「關係」,而Circle的服務,很仰賴會員間因為彼此間的關係,而願意提供給彼此的生活協助。比方說某會員生病了,其他同樣是會員的朋友會願意幫忙分擔他的部分家務。
所以若沒有這層對於關係的信賴,Circle就無法維持基本的互助服務與情感維繫活動,而會員間的互助一方面能降低服務使用者的負擔外,提供服務的會員也有被需要的成就感(尤以男性會員自願提供服務的情況為多)。
因長輩需求而生的Circle模式
Participle在進入一個新的地區推廣Circle模式時,會先從研究當地長輩的行為開始,透過對百位長輩進行訪談,了解長輩們的活動模式,像是什麼時候會在哪裡進行哪些活動,在資料彙整後發現長輩們平常的活動需要和週期;訪談同時進行需求調查,比方說願意花費多少錢在生活事務、社交活動上,再和先前的Circle案例對照,建立收費制度。
訪談研究整理後會有一個推廣計畫(Launch Plan),推廣人員會開始跟民眾介紹當地的Circle規劃項目。因為提供的是符合民眾需求的活動,所以為了替自己的生活增色、得到協助,民眾會願意成為會員。
Circle活動寫真。
而對於起初不太願意加入Circle社交活動的人(尤以男性居多),會讓他們以提供生活勞務的幫手角色融入Circle的設計中,另外也會特別問男性會員們喜歡什麼樣類型的活動,藉由了解需求,得到男性會員們希望從事一起看球賽或划獨木舟等運動型社交活動的回饋後,再改善Circle活動設計,吸引更多有相同興趣的民眾加入Circle。
配合長輩需求的Circle服務項目圖示。
(全文未完)
※ 想知道更多Participle的Circle模式經營嗎?Participle的行銷專案經理Kate Bagley將在7月21日晚上,銀享全球第三次小聚中獻「聲」說法,歡迎至Garage+嘉新空間一起交換觀點和願景!活動詳情請參考報名頁面。
作者簡介:陳依亭,畢業於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曾漫遊在科技業、服務業的領域中,得幸結識貴人們與各方好漢;後回頭面對高齡化、少子化的現狀,加入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從此懷抱美麗的夢與現實的繭,結合理念與實務經驗,編織想像中的真實。
同場加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