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studio-L 粉絲專頁Photo Credit: studio-L 粉絲專頁
文:社企流
在東京近郊的川崎市,有一群人聚在長桌前,熱烈地討論如何於 2020 年殘障奧運到來之前,將這座城市型塑成對身障者更友善的樣貌。參加這場工作坊的人們,並非想像中西裝筆挺的專家學者,而是來自社區各地的男女老少,當中還有一位關鍵人物,穿梭在人群中專注聆聽,他正是日本社區設計大師山崎亮,也是談及日本社區營造時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
從日本國土最南端的沖繩,到最北端的北海道,山崎亮踏足 200 多個社區,並致力協助當地居民解決社區問題、找到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他在 2005 年創辦社區設計工作室 「studio-L」 ,至今已有近 20 年的社造經驗,並促成多起經典社造案例,例如打造「讓一萬人想來一百次」的家島,以及成為瀨戶內國際藝術季亮點的小豆島町「社區藝術計畫」。
言談中時常強調「溝通」、「聆聽」、「以居民為主體」等軟技能的山崎亮,其實早期職涯與硬體設計較相關。他大學畢業後即進入建築事務所,專注於設計公共建築,然而 1995 年一場撼動日本的阪神大地震,震撼了他的想法,改變了他往後的人生道路。
(日本社區設計大師山崎亮(右一),強調以居民為主體的設計思維。來源:これからプロジェクト)
(日本社區設計大師山崎亮(右一),強調以居民為主體的設計思維。來源:これからプロジェクト

和居民一起設計生活的「社區設計 3.0」思維

「一夜之間,所有的建築都倒塌了,」山崎亮回想關西人永難忘懷的那一天,「人們必須開始思考,若要重建整個城市,要重建的不只是建築,還需要思考如何重建整個社區。」
這場地震使山崎亮注目的視線,從硬體建築移轉至居民身上,再加上 1994 年日本正式進入高齡社會,面臨人口減少危機,因此公共建築的需求也日漸變少,種種契機下,使山崎亮決心投入協助居民改造生活方式的社區設計。
山崎亮進一步解釋,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一詞其實並非新興詞語,在 1960 年代就曾由歐美的都市計劃專家提出,只是其內涵因時代變遷而有所轉變,又可細分為社區設計 1.0、2.0 與 3.0,其內容為:
  • 社區設計 1.0 :強調「為社區設計」(Design for Community)的公共建築,設計多由設計師、建築師、政府官員等專家學者主導。
  • 社區設計 2.0 :變為「和社區一起設計公共建築」(Design with Community of Public Area),由設計師與當地居民共同發想公共建築的樣貌。
  • 社區設計 3.0 :注重「和社區一起設計生活方式」(Design with Community of Lifestyle),設計師與居民的討論範圍從硬體擴大至軟體,例如社區美術館的導覽應如何進行、人煙稀少的寺廟應如何活絡等企畫。
一路歷經社區設計發展過程的山崎亮認為,由於社區設計 1.0 多由政府主導,未先聆聽居民心聲,往往會發生耗鉅資蓋建築,後來卻淪為蚊子館的情況發生。「所有投入社區的設計師一開始都會猜想,社區居民可能想要這種建築,並把它做出來,但最後卻發現根本沒有人想要它,這是在社區設計 1.0 可能發生的事。」
而社區設計 3.0 中重視的溝通對話理念,將能化解蚊子館不斷誕生的危機。山崎亮表示:「社區設計 3.0 就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我們不侷限於設計公共建築,而是以讓大眾聚在一起、展開對話為目標,並一同構思他們想要如何一起生活。」

協助社區居民發揮創意、促進溝通的「IWTA 循環」

為了使毫無經驗的在地居民得以發揮創意,進而設計出一套實際可執行的社造策略,山崎亮歸納出一套稱之為「IWTA 循環」的方法,代表著採訪(Interview)、工作坊(Workshop)、團隊建立(Teambuilding)、行動(Action)等 4 步驟。
山崎亮補充說明, IWTA 循環僅為大致架構,實際執行的步驟仍會因不同社區而異。「我們先思考,再嘗試,如果它不成功,我們會重新想一次,並再試一次。」
此外,一次 IWTA 循環約需要一年時間,通常一個社區會進行 3 次、共需花費 3 年時間。儘管這套流程看似費時,但山崎亮表示,透過不斷試錯的過程,居民才得以對社區的未來有所共識,並尋得最理想的解決方式。
「3 年過後,我們會希望社區居民有能力自己接續計畫,不再需要我們的協助。」山崎亮表示,「因此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居民知道如何找到問題,並用他們樂意的方式去解決它。」
(山崎亮於川崎市策劃的最新計畫「熱情好客大作戰」。來源:かってにおもてなし大作戦)
(山崎亮於川崎市策劃的最新計畫「熱情好客大作戰」。來源:かってにおもてなし大作戦
以山崎亮最新策劃的川崎市為例,位於東京近郊的川崎市,將是 2020 年舉辦殘障奧運的城市之一,因此當地政府盼望藉此機會讓社區居民思考,如何與身障者一同在社區快樂生活。
首先,studio-L 團隊從「採訪」社區居民開始,詢問居民認為哪種方式可以有效拉近一般民眾與身障者的距離,隨後團隊依據蒐集而來的意見,將計畫定調為「かってにおもてなし大作戦」(直譯為熱情好客大作戰),目標由身障者隨自身喜好提供免費服務,並在社區內擺設攤位,做為和一般民眾互相交流的契機。
接著,studio-L 開辦了 4 場「工作坊」,募集到由一般民眾與身障者提出的 30 個免費服務點子,例如提供免費咖啡、擺設占卜攤、一同繪製雨傘傘面等可高度互動的創新想法。
下一步,studio-L 將川崎市劃分為 4 個區域,並將參與者分為 4 組「團隊」,每個區域都設有一個公共場所供參與者使用,例如在車站外、或共同工作空間中。
最後,studio-L 規劃一天的實驗活動,讓所有參與者「行動」,實際執行自己提出的點子。
(提供免費占卜服務的川崎市居民。來源:かってにおもてなし大作戦)
(提供免費占卜服務的川崎市居民。來源:かってにおもてなし大作戦
在交談聲此起彼落、熱鬧滾滾的活動會場中,一般民眾與身障者共同協作,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儘管對參與者而言,需付出時間和金錢籌備此活動,但其中獲得的樂趣及交流機會卻是多上許多。
未來山崎亮團隊將持續思考,如何誕生更多點子、協助居民與殘障者產生更多連結,並提高計畫執行的可行性,使居民與殘障者不需團隊協助,即可自己舉辦活動。

思考全日本人老後生活的「從今以後計畫」

除了區域性的計畫,近年來山崎亮更走出地方,策劃全國性的生活設計方案。2018 年底,studio-L 啟動了「これからプロジェクト」(直譯為「從今以後的計畫」),廣邀曾從事照護或社福工作的專業人士,或對上述工作有興趣的人們,一同思考高齡社會未來的理想生活,以及實現生活必須提供的服務。
studio-L 已於日本全國各地的北海道、東北、關東、北陸、中部、關西、中國四國、九州沖繩等地區,舉辦耗時 8 個月、共 6 階段的工作坊,共有約 500 人一同以「自己的人生」和「從今往後的照護福利」為題,誕生出 67 項未來想實踐的設計,並於2019 年 3 月的展覽「おいおい老い展」(直譯為「喂、喂,老年展」)中公開展示。
(2019 年 3 月舉辦的「喂、喂,老年展」。來源:これからプロジェクト)
(2019 年 3 月舉辦的「喂、喂,老年展」。來源:これからプロジェクト
展覽中公開的點子包括將路面電車化為移動中的照護設施,由車掌帶領乘客一同做伸展操;或在高齡設施中設立釀酒區,使其成為社區的交流基地。
山崎亮對此表示:「從家附近的地區型照護設施,尋找對特定事物有熱衷的人,可能只能找到 2、3 人也說不定。(但以全國尺度來看)用主題型的照護設施聚集這群人,甚至促使這群人搬到當地,我認為人生最後有這樣的選擇也很不錯。」
有別於過往總是認為長者要注意健康不能飲酒、或待在家避免出門危險的刻板印象,studio-L 運用眾人智慧提出創新提案,使大眾對高齡有新的想像,開創更自在愜意的未來生活。

台灣發展社區設計,應注重原創、貼合當地文化

不僅在日本,山崎亮也時常至海外分享社區設計經驗,更曾多次赴台灣的台東、台南等地參與社造。據山崎亮的第一手觀察,他認為台灣若欲發展社區設計,優點在於台灣島上有十分多樣化的族群,包括漢人、日本人及原住民等,「因為有太多不同背景的人,所以當有人說出原創的點子時,其他人會有彈性地接受。」
而山崎亮也強調,發展社區設計時應時時刻刻注重原創,而非複製他地的經驗。舉例來說,日本近年十分盛行藝術季,便有人提出不如也在台灣舉辦藝術季的點子。但山崎亮認為,「人們應試著融合台灣特有的多元文化,發展自己獨特的社區設計。」
最後,山崎亮向所有有志投入社區設計的人們提醒,社區設計 3.0 的思維與傳統社區營造思維十分不同,有別於傳統社區營造由上而下地帶領社區的做法,社區設計 3.0 則完全以社區居民的意見為主體,由下而上地一同發想社區理想的生活方式。「我們會注重社區有什麼、居民想創造什麼,這就是社區設計的內涵。」
本文為啟動亞洲高峰會合作專欄,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文章標籤

  •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啟動亞洲」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啟動亞洲」

    近年來,亞太各國政府開始重視、推廣與建構在地的社會企業生態系統,啟動亞太地區的社創新文化。
    高峰會透過跨國、跨域的座談研討,點燃亞洲社企的潛在能量,並集結產官學界與民間力量,推廣區域合作的基礎建設、人才培育、行銷通路、輔導加速和交流網絡,更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暖實力」!更多詳情請見 啟動亞洲 2019 亞太社企高峰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