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不保留,苦茶樹也許會在這世代消失」:茶籽堂立志用20年,找回台灣最好的苦茶油!
文:林冠吟/圖:社企流、茶籽堂 「 苦茶油很有機會成為東方精緻農業的原物料,」在台北一處新創團隊的辦公室,茶籽堂總經理趙文豪這麼說,「因為苦茶油營養價值高,又具備藥理用途,讓它被視為『東方的橄欖油』」。 然而,過往家家戶戶可見的苦茶油,隨著台灣苦茶油產業沒落,以及大陸籽的傾銷來台逐漸消失,如今市面上幾乎買不到使用台灣籽製成的苦茶油。 「如果我們不保留、或是不去耕種,苦茶樹就會消失在我們這個世代」,趙文豪在受訪時感嘆地說,「台灣這塊土地的東西,總要有人去承接下來。」 這個念頭,讓他決定帶領著原本以販售苦茶籽清潔用品為主的茶籽堂,往供應鏈的上游探尋,從苦茶樹的產地開始,復興百年在地的文化與精神。
(茶籽堂總經理趙文豪。來源:社企流)
(茶籽堂總經理趙文豪。來源:社企流)

跑到源頭,為了做出最好的苦茶油

為什麼販賣一瓶苦茶油,還要如此「厚工」(台語)地走訪進產地,並做起田野調查呢?
「關鍵就在於,我們想做一個好東西。」趙文豪說,「而好東西的關鍵就在於原料、加工都要是好的。」
然而,這個體悟卻是他用不少合作上的失敗經驗換來的。   早在2012年,趙文豪便有推出苦茶油的計畫,因考量到茶籽堂是台灣品牌,所以團隊希望除了大陸籽之外,也能推出台灣籽的油。然而,當團隊開始著手進行時,卻發現台灣籽的製作困難重重。   「基本上榨油廠不太經營台灣籽的油」趙文豪說,目前榨油廠主要進口國外的苦茶籽來榨油販售,因為對榨油廠而言,台灣籽價格高、數量少,缺乏誘因。   然而,當茶籽堂團隊好不容易找到願意合作的廠商時,卻遇上食安風暴,消費者對於苦茶油的需求提高,因此榨油廠便開始自己賣起油,不僅不願提供大陸籽的油給他們,也不收台灣籽來榨油。 當時與榨油廠的合作困境,促使趙文豪決定成立自己的農業規劃團,從產地的篩選品種、採收過程、到榨油的管控一手把關。 「如果台灣在農業上已經做得很好,我們根本就不用花費這些精力,但因為上面(源頭)都還沒有人願意去做,我們就必須串聯到上面(源頭)。」趙文豪苦笑。
(苦茶樹群。來源:茶籽堂)
(苦茶樹群。來源:茶籽堂)

成立農業規劃團,不讓苦茶油文化失傳 

茶籽堂從 2014 年開始,走訪全台灣 20 個苦茶籽產區、拜訪超過 50 位苦茶樹農,透過田野調查,團隊也發現苦茶產業所面臨的困境。   趙文豪表示,台灣農業普遍性的問題是,老齡化很嚴重,苦茶樹農平均超過 70 歲,「如果老農民走了,那些故事或是文化恐怕就失傳了。」   雖然農委會於2014年正式將苦茶列入轉作獎勵項目,前4年每年每公頃補助4.5萬,但是青農的投入意願仍然低落,趙文豪認為一來是和新植苦茶樹約 5至10 年才能收成,時間成本高有關;二來則是因為目前苦茶產業沒有被價值化,「茶葉認真做一公斤可以賣到一兩萬,但台灣籽的苦茶油一公斤只賣1500到2000元。」對農民來說,如果種植作物沒有未來性,那補助再多也沒有用。 同時趙文豪也發現,這些苦茶農其實還在努力,只是缺乏一個橋樑去串聯他們。
(新社契作農場合作農民。來源:茶籽堂)
(新社契作農場合作農民。來源:茶籽堂)
為了提高苦茶產業的價值,茶籽堂成立農業規劃團,並制定五年的農業計畫,從最根本的文化歷史紀錄著手,先了解苦茶產業真實的現況和問題,接著再以契作農場的合作方式,以合理價格收購苦茶籽,保障苦茶樹農的生活。同時開拓新的合作農場,像是與嘉義阿里山的農民談檳榔園轉作,以及南投仁愛鄉的休耕地復耕。2016年,茶籽堂已種下第一批3000棵苦茶樹新苗,並立志持續20年。

「把土地整理好,讓更多人回家」

目前茶籽堂在台灣共有6區契作農場,參與復耕的農民有18位,已種下的面積有5甲地(相當於115個籃球場大),然而平均使用3公斤的苦茶籽鮮果,才能醡出一瓶250毫升的苦茶油,即便種下3000棵苦茶樹,一年也只夠產出約1000瓶苦茶油,供不到500個家庭使用。
(苦茶樹苗種植。來源:茶籽堂)
(苦茶樹苗種植。來源:茶籽堂)
因此茶籽堂發起「苦茶油復興之路」計畫,邀請民眾一起為台灣的苦茶產業盡一份力,贊助金額將用於苦茶樹苗的成長基金。   年紀輕輕就投入農創的趙文豪,談起苦茶對他的意義時,感嘆地表示,現在台灣年輕人分成兩派,一派是選擇移民或出國工作,另一派則是選擇留在台灣,
「既然我們選擇留在台灣,就應該想辦法將台灣的問題找出來,不要只會抱怨,而是要試著讓它(台灣)變得更好。」
「我希望透過茶籽堂,引發更多人關注我們的土地,然後一起想辦法把我們的土地整理好,讓更多人回家。」
核稿編輯:金靖恩 資料整理:羅令婕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