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企業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共好才能走得遠
文:廖偉如
B Corp亞洲年會於3月29日、30日在台北金融研訓院盛大展開,由亞太B型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協會主辦,以「不是要成為世界第一,而是要成為對世界最好的企業」為理念,重新定義商業目標。

B型企業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

論壇開場的主題,扣緊了「合作」兩個字。一個企業領導人無法獨立成就B型企業,唯有當內部員工、外部合作夥伴與大環境均支持利他的企業精神時,B型企業才能蓬勃發展。
「成為B型企業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嘉澎塑膠執行副總王政彥表示,他在決定投入B型企業後,便先從內部感化開始,努力建立員工對B型企業的認知,讓B型企業的理念,擴散成為每個員工的事。也有些公司從外部合作著手,瑞德感知共同創辦人林筱玫便藉由與政府、企業單位進行合作,建立企業的產品價值。
B型企業的合作也能擴及國際層面。MYSC為韓國的B型企業,分別和不同團隊,如公司、非營利組織、甚至是與多國政府合作輔導企業,同時提供諮詢與育成,協助企業和市場搭上橋樑。瑪氏食品是全球最大的私人食品公司,其代表Clara Shen表示,瑪氏食品近期在肯亞嘗試與當地社區合作銷售,並給予居民高額分潤,在衡量績效時,也改變以往只著重財務的KPI指標,而是以當地社區的就業力等共同價值作為新的評估標準。透過與社區維持良好的夥伴關係,瑪氏食品發現此種合作的經營模式反而比傳統銷售方式更佳。Clara表示,
「我們的目標在於讓地球人民都可以獲益,不管是通路商、消費者、股東,都能從中獲益,在未來一百年才能永續發展。」

做一間「內外兼顧」的企業

除了不單打獨鬥,內外兼顧更是B型企業共有的特質。銘宇興業有限公司的Viola提到,他們從建築業踏入餐飲業,在餐廳的綠建材與無障礙空間設計上,皆考量到員工的適宜性。此外,餐廳員工有70%來自弱勢家庭,店內包容的文化也讓員工願意一齊做公益,體驗付出的快樂。
新加坡Genashtim共同創辦人Thomas Ng則分享,Genashtim是一家線上學習服務公司,因其「線上」的特性,減少了實體辦公室的能源消耗並大幅節省紙張,達到環保的目的。此外,Genashtim也因開放員工遠距工作,讓公司有更多彈性雇用各地的身心障礙族群,展現出對環境、人與社會的關懷。
「這輩子要做一件讓自己感動的事,」NPO Channel的創辦人張幼霖表示,NPO Channel是以服務NPO(非營利組織)為目標,透過建立平台讓不同組織之間有彼此學習的機會,並提供課程與輔導,協助NPO取得更多社會資源。捷順企業(茶籽堂)的總經理趙文豪則提到,茶籽堂屬於農業型B型企業,以製作苦茶油相關商品為出發點,進行老舊社區的活化,以及檳榔園轉作苦茶籽等計畫,讓苦茶油成為茶籽堂改善社會問題的立足點。
正如瑞德感知林筱玫所言,「你必須要保持初衷,透過B Corp每年重新檢視自己對環境、社會、員工是否友善,得以永續經營公司。」

B型企業的堅強後盾-「共好」的生態系統

新境界基金會執行長顧問薛喬仁在年會上提出,「每個企業都應該在B型企業的生態系統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強化價值鏈中連結較弱之處,把系統建立的更完善。」在生態圈中,除了第一線對社會有益的B型企業之外,背後更有著扶持B型企業的學術機構與投資公司。
「這幾年雖有許多年輕人欲投入改善社會的行列,卻沒有相對應的學習資源」,來自拉丁美洲的「B商學院(B Academy)」有感於此,遂以系統性的方法進行學界與業界的合作,並整理研究文獻於B商學院平台,供有意者參考使用。如今各國商學院也紛紛開始透過產學間的溝通,發展B型企業網絡,將各界企業的價值觀與商業模式整合進新的契機裡,啟發更多年輕世代。
除了來自學界的支援,投資公司也是幫助B型企業永續發展的要角。「我們認為自己不只是投資人,我們要打造一個生態系統來支援。」活水社企董事長CK表示,過去屢見旁觀者眾,願意投入社會企業的人卻很少,而新創企業也常面臨資金缺乏的現實,活水社企因而成立,期望成為社會企業資金上的支柱。澳洲道德投資公司Dr. Stuart Palmer則分享,不同於傳統的KPI,目前他們決定投資標的之依據,改以是否對人、動物與環境友善來作為評估標準。然而不管標準如何演變,他認為「無論合作對象是誰,最重要的還是信任。」
在亞洲35個國家中,各國已陸續發展出自己的B型企業生態,甚至可望形成跨國的亞洲B Corp生態圈,讓自然資源較多的國家,和人才與資金較充裕的國家互補、合作。正如新境界基金會執行長顧問薛喬仁所言:「B型企業的趨勢將帶來體制性的改變,前提是我們必須同心協力。」臺灣至今已有七間B型企業,亮眼的成果將持續推動亞洲各國一起投入,讓更多「對世界最好」的企業奠定亞洲未來經濟的基石。
核稿編輯:金靖恩

文章標籤

  •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