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義診,但你知道「義築」嗎?義築團隊全台跑透透,讓偏鄉建築跨越財富的門檻
文:廖偉如
「希望有一天,年長的人都有安全的居住空間,孩子們都有閱讀的舒適環境,老房子們都可以好好被對待,這是一個長期的革命。希望有一天,透過我們的專業與經驗的投入,義築的島嶼地圖可以慢慢地被建構,遍地開花。」──果核再生計畫發起人,楊詩弘
一直以來,建築賦予人的印象,多半是高資本與高資源下所堆積的產物,然而「果核再生計畫」挑戰了這個思維,讓建築這一行也能成為社會企業的一份子,回饋世界上資源較缺乏的地區。
由社企流與社企聚落共同規劃,於8月26日晚上在社企聚落舉辦的「社會企業你我他」系列活動,邀請果核再生計畫發起人楊詩弘先生擔任分享者,現場聚集眾多對社會企業有興趣,以及對義築的計畫感到好奇的朋友,共同聆聽果核的創舉。
楊詩弘率先提出他所見的情況,認為目前社會上許多具有設計感、科技時尚的建築物,背後都需要龐大的技術與資本加持,建築被商品化的情形不斷上演,無法與社會需求接軌,於是楊詩弘開始反思「建築所為為何」。
所謂「醫生有醫術,建築師有建築術,世上有義剪、義診,常見無國界醫生救苦,卻鮮見無國界建築師救難」,這樣的思路,讓一場建築的革命開始了。2009年,一個以學生為核心的建築團隊,建築人的「果核再生計畫」啟動,正如其名,他們期望像種子一樣落地生根且發芽,最終遍地開花,讓更多建築團隊一起將義築的理念發揚光大,幫助更多的弱勢。
果核計畫主要以偏鄉學童為主,提供學習的建築空間,解決偏鄉與原鄉教學環境的問題。從計畫開始到募款,從施工到驗收與維護管理,都由義築團隊一手包辦。他們協助的地區從南投雙龍部落發跡,到羅羅谷部落的書屋,接著邁入東海岸的達魯瑪克部落與海端國小,最近一次則在新竹尖石的水田部落,從建材、設計到社區參與,處處可見果核計畫的獨到之處。
首先是建材,他們秉持「取之於大地,用之於大地」的信念,從原本在雙龍部落採用當地竹子當建材,發現竹子無法長久保存,到後來重新選擇扁柏木造建築,所有物料的選擇,皆蘊含與大地共生的信念。楊詩弘表示,「人定不勝天,防風等相關設計本意並不是與大自然對抗,而是與大自然結合。」
其次是融合了在地文化的建築設計,其建築有的與布農原民文化結合,有的與客家民族文化結合,充分展現在地元素的精神。從楊詩弘的現場圖說可看見,他們融合了原住民的色彩編織與小朋友的塗鴉等設計,為建築添上一筆另類風格。
「參與式設計」也是果核再生計畫的理念之一,讓小朋友不僅能在一旁期盼建物落成,也能藉由親身參與建造過程,對建築物產生認同感,讓小朋友相信這是屬於他們的建築物,而不只是「大人的事情」。
此外,為了讓建築團隊有一個跨校的平台交流,團隊更在2013年成立台灣義築協會,希望一起建造下個世代,該協會不僅提供情報交流,更進行推廣教育,並持續關注弱勢社區。
果核計畫透過建築團隊、小朋友、居民、社區營造組織之間的互相激盪,共造符合地方需求、也尊重在地文化精神的建築,在偏遠部落實踐建築人的價值,在瓶頸處將困境轉化為成長動能。因此,誰說建築只能造福資本主義呢?果核再生計畫重新詮釋了建築,讓偏遠部落擁有屬於自己的特色空間。

文章標籤

  •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