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Nisa yeh (CC BY-SA 2.0)Photo Credit:Nisa yeh (CC BY-SA 2.0)
生命力新聞/記者林家嫻、廖育偲(2016年11月23日)
救難現場常常看見搜救犬的身影,搜救犬對搜救隊而言是助益極大的救難工具,但是無法隨時掌握搜救犬動態的情況,增添了搜救隊在救援時刻的困難性。為了提高救援效率,台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于懷恩、王姵媗設計Caniser搜救項圈,為搜救犬精確定位,解決搜救人員與搜救犬配合不易的困擾,增加救難時的準確度及效益。
(Caniser幫助搜救犬和人協力救難。來源:生命力

發現搜救者安危無保障 確定設計方向

于懷恩提到,一開始他們的設計,是想朝寵物玩具的方向出發。卻從資料中動物行為學的文獻上,意外看見「搜救犬」這個名詞。當下,對於人跟犬該如何合作救災,感到十分好奇,因此轉而研究其相關領域。
于懷恩發現搜救犬在訓練時,會依照自己的行為本能尋找「目標」。台灣正處於地震帶,當震災發生時,搜救犬就能派上用場,依照搜救員指示尋找「目標」,也就是受難者。搜救犬可以搜索到人類無法進入或危險的地方,可以大幅提升找到生還者的機率,但配合上仍有些不足,有時甚至無法掌握犬隻的確切位置等。
設計期間,巧逢南台灣大地震不幸發生,這也讓于懷恩和王姵媗更加堅定要往「救援」領域著手。
于懷恩說:「新聞報導搜救犬在那樣危急的環境中,因體力不支而殉職,加上搜救犬數量不足。除了不捨與遺憾之情,我跟我的夥伴更想透過自身所學,去改變這樣的搜救困境。」王姵媗也說:「事發那幾天,我從臉書貼文分享上,看到搜救犬在瓦礫及碎玻璃堆中穿梭,甚至在找生還者過程中,四肢遭割傷,現場險象環生。秉持著救人與被救者生命的可貴性,當然,搜救犬安危的重要性也不容被忽視。」

考量現行搜救現況  棄救難標誌提案

起初,在與高雄搜救隊訪談後,項圈這項構思並不如于懷恩與王姵媗預期中那樣可行。因為搜救犬是現有的救難工具,很難將另外一項設計套用在這項工具之上,加上犬隻的安全考量,導致一開始的提案被搜救隊否決。在這期間,他們也嘗試不同的方案,像是搜救隊在救難現場應用的標誌,透過在牆上或地上使用標記,可用來幫助掌握現場死傷情況。
最後,台北市搜救隊建議,仍可以朝項圈這項設計進行發展,只要能克服項圈無法從犬隻身上鬆脫的限制。另外,救難標誌沒有統一的標準,特別是在發生國際大型災難時,各國的救難人員無法透過非通用的標誌溝通,相較之下,所發揮的幫助不大。
搜救犬的多寡,依循各個國家資源與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目前台灣不包括退役的搜救犬,僅有十幾隻,加上搜救犬必須經過嚴苛訓練與多重考驗,才得以被賦予重任,因此,更應該透過適當的措施保護搜救犬的安全。賦予項圈多個可實際應用的功能,不僅能夠加速搜救的速度,項圈對犬隻而言,同時也是一個及時救命的輔助工具。

APP整合搜救流程 增加搜救效率

Caniser是一套專為搜救隊所設計的產品。利用項圈定位犬隻位置,配合救難人員手機的App系統,主頁會顯示犬隻的狀況,包含成功率等。成功率是根據犬隻的過去救災經歷,例如:曾找到受難者或其相關物品等。經由搜救人員的紀錄去計算出百分比,得出該犬隻搜救的成功率。
當犬隻找到受難者而吠叫時,手機會連帶震動,定位頁面也會自動開啟,並顯示出定位的標誌,讓救難人員在第一時間接收資訊。按下切換按鈕就會出現路徑頁面,看出犬隻的搜救路徑,從犬隻徘迴較久的地方去做重點搜索,提高找到生還者的可能。按下喚回鍵,犬隻身上的項圈會發出3個長音,提醒犬隻該撤退回來。
(于懷恩與王姵媗對Caniser未來發展抱持信心,透過這項設計可挽救更多生命。 來源:生命力新聞)
(于懷恩與王姵媗對Caniser未來發展抱持信心,透過這項設計可挽救更多生命。 來源:生命力新聞

犬隻安全為先  解鎖功能破困難點

搜救犬隊對搜救隊來說已是一項既有的救難工具,倘若項圈勾到救難現場的物品而卡住,救難犬的生命安全恐怕會受到危害。計畫過程中,在增減各項功能時,應該以救難犬的使用狀況為優先考量。
搜救犬每次搜救不得超過30分鐘,以免發生虛脫、休克,甚至是死亡的情形,設計者多次向台北及高雄搜救隊諮詢,最後發想解鎖的功能並且加以體現,解鎖功能讓搜救犬得以從不利的情境中脫身。搜救人員發現搜救犬有危險時,可以透過解鎖的功能,讓項圈電磁鐵由相吸轉為相斥,自犬隻身上脫落,讓搜救犬順利逃出。
在實際運用方面,由於搜救犬在台灣的數量並不多,導致這項設計的市場也不大,該如何改良設計的功能,應用在更為廣泛的領域中,也是Caniser發展的困難點之一。
(Caniser項圈研發獨特的解鎖功能,讓搜救犬在遭逢危機時可以順利逃脫。來源:生命力新聞)
(Caniser項圈研發獨特的解鎖功能,讓搜救犬在遭逢危機時可以順利逃脫。來源:生命力新聞

盼政府支持 實際運用於搜救中

于懷恩說:「有別於許多以營利為導向的寵物商品,目前市面上還未出現類似Caniser這樣的設計,特別是在無訊號的環境下,又得達成三點定位,進而傳輸訊號點到救難人員的行動裝置上。其實三點定位算是個現有的技術,但是我們對未來去做一番想像。」
「因為現今搜救隊在搜救當下,每100公尺會設一個基地台,我們假設能利用它們本身既有的基地台,去連結項圈裝置中的訊號,活用原先三點定位的技術,就可以得知犬隻的確切位置。因此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及精力去研發這類的科技儀器。希望這項設計的初衷,可以讓更多人得知並去關注,最終能實際應用於大型災難的救援行動中,把握關鍵的黃金72小時。」
王姵媗表示,他們對這項設計能縮短救援時間是有信心的,希望搜救資源不要耗費在找尋搜救犬之上,進而提高搜救效率。他們很希望這個設計能繼續推動下去,更期盼政府機關或軍方等資源投入,願意協助去開發此科技,搜救到更多有希望存活下來的人們。
(Caniser設計者于懷恩(圖左)與王姵媗(圖右)合影。來源:生命力新聞)
(Caniser設計者于懷恩(圖左)與王姵媗(圖右)合影。來源:生命力新聞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CANISER幫助搜救犬和人協力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