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讓明日的問題,成為今日的機會——匯聚各國經驗用創新翻轉社會難題
文:李沂霖
首屆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明日亞洲」連續兩日於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行,5 月 5 日由社企流共同創辦人陳玟成揭開序幕,邀請到陳建仁副總統、臺中市市長林佳龍及星展銀行(台灣)總經理陳亮丞蒞臨致詞,與在場民眾分享臺灣公私部門對於社會企業的未來展望,並安排「九天民俗技藝團」表演,發揚臺灣優美的民俗文化。
第一天主題演講邀請到用小鐵魚改善柬埔寨人貧血症狀的 Gavin Armstrong,與在場觀眾分享如何結合醫學與創意,幫助柬埔寨人擁有更健康的人生。平行論壇則跨足「食農、銀髮、弱勢就業、環保綠能」4 大主題,由超過 30 位重量級國際講者探討亞洲重要的社會議題。
今日活動則由 Reed Paget 揭開序幕,分享綠色企業如何贏得市場又拯救世界,並集結各國與各界專家的經驗及智慧,於多場「跨域合作」場次中,共同商議社會創新在亞洲發展的多元可能。除此之外,還有大師工作坊、電影欣賞以及社企市集,呈現亞太區域社會企業發展的多種樣貌。

Reed Paget:環保創新將是不容忽視的商機

「你們好!」Reed Paget 一上台便用中文與大家打招呼,親切的 Reed Paget 在十幾年前環保意識尚未普及時,便創立英國第一個友善環境的瓶裝水品牌「 Belu Water 」,而後更成立「One Earth Innovation」培育中心,致力讓眾多產品更永續、幫助更多人實踐他們的環保好點子。
Paget 年輕時擔任記者及紀錄片工作者,持續關注著地球上越來越多環境、污染等問題。他以一張圖表揭示經濟與人口成長的關係,當生產的商品越多、污染越多,資源會變得越少,人口也會隨之下降。
起初他想,新聞工作者能夠揭露社會問題,讓人們得以解決,然而他發現,企業握有消費市場的主導權,才是造就世界改變的力量,能改變消費者的習慣與觀念。因此,「Belu Water 」便依著 Paget 的願景而生,成為英國環保瓶裝水的先鋒,也是 Paget 踏出綠色創新的第一步。
(Reed Paget 認為地球上有無數的環境問題,同時也是現代人的機會。)
(Reed Paget 認為地球上有無數的環境問題,同時也是現代人的機會。)
Belu Water 為降低運送中產生的碳排放,不用進口水,而是遍尋英國的高品質水源以求在地生產、在地銷售;更率先採用以玉米糖(corn sugar)製成的可生物分解瓶身;甚至把公司的收益,都捐給了水資源非營利組織 WaterAid,支持該組織進行全球乾淨水源開發計畫的運用。 然而當一個具備環保訴求的商品上市,還是要能吸引消費者注意,才能有好的影響力,Paget 表示,光有環保訴求是不夠的,應顧及各個面向,
「從產品包裝的設計到品牌背後的理念及故事,這些都是溝通的一環。要確保消費者、環境等每個環節都顧及到,才是讓商品成功的關鍵。」
Paget 分享,當初 Belu Water 花了許多心力與時間研發可生物分解的瓶子,當成品首度亮相,呈現的是黃色的瓶身,「裝在黃色瓶子的水是賣不出去的。」因此,Paget 又與團隊花了 6 個月時間,才終於推出讓他們滿意的透明瓶身,美麗的外表加上可生物分解的獨特性,讓這款瓶裝水甫上市就引起媒體爭相報導,也贏得不少消費者的支持。「雖然研發新產品要花很多時間,但是帶來的效益非常好。」不僅企業獲利,更是對環境友善,共創雙贏局面。
「地球上有無數的環境問題,同時也是現代人的機會,讓我們去思考,新興企業該怎麼做、現有企業又該如何改變,才不會造成負面影響、為社會問題盡一份心力。」
爲讓更多創業家或企業實踐他們的友善環境理念,Paget 在 2010 年成立「One Earth Innovation」,作為環保專案的孵化器,培育新創事業開發並行銷綠色產品,也協助既有企業做出改變,找出更友善環境的做法。
目前,Paget 手上進行的最新專案是一款號稱「世界上最永續的牛仔褲」,希望能逐步改善棉花產業背後土壤污染與水資源浪費的問題。這款牛仔褲的品牌 Logo 以彗星撞地球為意象,表示人類應重視環境問題之急迫。Paget 語重心長地說道:「若我們再不著手改變既有的生產方式,人類就會像恐龍一樣滅絕。」
Paget 深信,如今環保意識越來越普及,對企業而言,環保創新將是不容忽視的商機,而當企業都能身體力行,為環境多盡一份心力,便能逐步改變世界。
最後  Paget 勉勵所有創業者,「投身環保產業,其實跟投身其他產業一樣,不要害怕自己沒有經驗,正因為沒有經驗,才不會被框架所限。」
(Reed Paget 與社企流共同創辦人金靖恩合影。)
(Reed Paget 與社企流共同創辦人金靖恩合影。)

跨域合作

社會企業在亞洲正蓬勃發展,形成一場新的公民自覺與自發運動,模糊了社會與企業的界限、轉化了非營利組織的思維,更改變了政府的公共政策。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我們如何集合各國與各界的經驗和智慧,攜手合作一起解決問題,將會是明日亞洲發展的關鍵要點。   【跨界論壇】
社會問題複雜難解,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各有不同的應對方式,而社會企業這個「新品種生物」,如何與上述各部門互相合作發揮綜效?
在「跨界論壇」中,由社企流共同創辦人陳玟成主持,集結了各界的代表,包含英國社會企業支持機構「Community Enterprise in Scotland 」(CEIS)執行長 Gerry Higgins、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星展銀行集團(台灣)推廣策略曁傳訊處處長蘇怡文、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蕭淑珍以及 Facebook 臺灣及香港公共政策總監陳澍,與大家分享跨領域合作的甘苦,並共同探討有效合作之關鍵。
Community Enterprise in Scotland(CEIS)為英國經驗豐富的社會企業支持機構,執行長 Gerry Higgins 利用多年發展和經營社會企業的經驗,與英國或國際的政府、第三部門一起打造出能夠支持社會企業的生態圈。Higgins 也帶領他的團隊提供企業支持、就業服務、社會投資、諮詢等服務。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負責「開放政府」、「社會企業」與「青年諮詢委員會」等業務。唐鳳提及,「社會企業是由民間開始,由下而上推動,政府在其中應擔任串起彼此連結的角色,把大家可以做的事情連在一起。」因此唐鳳善用數位科技之背景,建置線上的社會創新企業登錄機制,讓社會大眾知悉其相關社會目的、產品服務及社會影響力等資訊。
星展銀行自 2010 年起,就以陪伴「社會企業成長」為公益主軸,星展銀行(台灣)集團推廣策略曁傳訊處處長蘇怡文表示,星展銀行致力透過金融專業全力扶持社會企業,除了提供社企曝光、採購等機會,更提出將社企融入企業供應鏈的想法,讓社企與企業的合作更為緊密,使企業的員工、消費者等利害關係人,更加認識社企與其受益者。
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蕭淑珍,因撫育腦性麻痺併有智能障礙的女兒,對弱勢朋友在社會的無助感同深受,故相邀一群志同道合的家長,成立喜憨兒基金會。本著「給魚吃不如教釣魚」的精神開立烘焙屋,更成功地將憨兒的能力與工作成果行銷到各地,喚起社會對弱勢朋友的重新認識與接納。提及跨界合作的關鍵,蕭淑珍認為,最重要的是合作的雙方要進行有效溝通,找到將彼此圈起來的繩子。
Facebook 作為全球最知名的社交平台,臺灣及香港公共政策總監陳澍表示,Facebook 的使命為「連結世界上的所有人」 ,他們深信每一次的連結都能帶來正向能量,自 2016 年起,Facebook 開始推廣「全球公益日」,致力為社會企業以及非營利組織提供更多協助與資源,如開辦工作坊傳授社群經營之秘訣,協助社企更有效地傳達社會理念。
(陳澍(左起)、蕭淑珍、蘇怡文、唐鳳、Gerry Higgins 和陳玟成於跨界論壇部探討跨部門合作之關鍵。)
(陳澍(左起)、蕭淑珍、蘇怡文、唐鳳、Gerry Higgins 和陳玟成於跨界論壇部探討跨部門合作之關鍵。)
【東南亞區域論壇】
因應東協國家逐漸崛起,政府及企業都積極擬定新南向政策,對社會企業來說或許也是一個發展機會。在「東南亞區域論壇」中,由「以立國際服務」創辦人陳聖凱擔任主持人,邀請到來自泰國、印尼、越南、緬甸的社會企業專家,分別為泰國 「Change Fusion」創辦人 Sunit Shrestha、印尼社會創新加速器 「Instellar」 執行長 Romy Cahyadi、越南非營利組織「Centre for Social Initiatives Promotion」(CSIP)創辦人 Pham Kieu Oanh 以及緬甸「BusinessKind Myanmar 」創辦人暨董事 Helen Gunthorpe,與大家分享東南亞社會企業的脈絡、現況、機會與挑戰,提供一站式的新南向大補帖。 來自舊金山,擁有金髮碧眼的 Helen Gunthorpe 因擔任無國界醫生而來到緬甸,便深深地愛上這塊土地,隨後成立以社區為基礎的社會企業「BusinessKind Myanmar」,致力改善當地貧困家庭的生活環境。當時,緬甸的整體企業環境仍低落,推動社會企業更是艱難,Gunthorpe 與夥伴兩人從一台小卡車開始,挨家挨戶尋找合作夥伴,如今扶植了 4 個社會企業,順利創造窮人也買得起的產品。
Instellar 是印尼社會創新加速器,培育、諮詢並資助有理想的公司,如今已支持超過 70 家社會企業,影響力從總部雅加達,擴及到印尼許多偏遠社區。創辦人 Romy Cahyadi 表示,印尼的社企生態圈十分活躍,「其實早在印尼 1945 年獨立前,許多企業就擁有社會企業的永續概念,如今社企的成長已經突破零界點,知名大學、社會創業家、大企業、投資人及媒體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印尼幅員廣大,我們需要更多的社企中介組織,讓社企加速發展到印尼的每個角落。」
越南非營利組織 Centre for Social Initiatives Promotion(CSIP),致力輔助與支持國內新興社會企業,以擴大其成功的機會。10 年前,當社會企業在越南仍是個陌生的概念時,Pham Kieu Oanh 就已投入相關領域,如今她領導 CSIP 育成 150 個社會企業,多達 25 萬人受惠。
Change Fusion 為泰國社會企業基金和創投組織, 每年約支持 10 個團隊發展成不同的社會企業,並幫助創業家串連企業導師、專業人士及投資人等關鍵的人脈網絡。創辦人 Sunit 舉例, Change Fusion 曾串連泰國小農及國際知名航空推出特色咖啡包;更協助泰國婦女用的傳統手工藝與設計師合作,在韓國的募資平台上大賣。
Sunit 並用生動的比喻回應 Helen:「Helen 的專業是疾病傳染學,其實這跟社企是很有關係的,社會企業家就像一個病毒,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感染所有人,包含投資人、受眾等都是你的宿主。『社會企業病毒』的重點就是,如果你和宿主同在一個社交圈、互為朋友,就容易互相傳染。」
(Sunit Shrestha(左起)、Pham Kieu Oanh、Helen Gunthorpe、Romy Cahyadi 與陳聖凱共同分享東南亞社會企業的現況、機會與挑戰。)
(Sunit Shrestha(左起)、Pham Kieu Oanh、Helen Gunthorpe、Romy Cahyadi 與陳聖凱共同分享東南亞社會企業的現況、機會與挑戰。)
【臺港中星區域論壇】
社會企業除了在地深耕外,有沒有往國際發展的趨勢或範例可參考?在「臺港中星區域論壇」,聚焦臺灣以及鄰近的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社企發展,由「活水社企投資開發」總經理陳一強、中國「恩派」副主任丁立、香港「長者安居協會創會總幹事」馬錦華以及新加坡「亞洲公益創投網絡 AVPN 亞洲政策論壇」總監 Patsian Low,暢談華語區社會企業的現況與發展機會。 活水社企投資開發公司於 2014 年創立,致力連結「社會創業家」與「影響力投資人」兩端,鼓勵社會創新、提升社會企業的投資準備度(investment readiness),期許社會企業能自給自足、持續發展,如同活水湧流。
中國恩派於 2006 年首創「公益孵化器」模式,以「助力社會創新,培育公益人才」為使命,致力於發掘培育處於創業期的草根社會組織。目前,恩派已發展為中國規模最大、服務最全、影響最廣的支持性公益組織之一。
香港長者安居協會宗旨為以人為本的服務及科技,提升長者於社區生活的品質,將平安延伸至社會每個角落。創會總幹事馬錦華除了擔任中國與香港本地非營利組織的顧問,也積極支持中國與臺灣的社會企業及長者服務機構。
新加坡亞洲公益創投網絡 AVPN 於 2011 年設立,旨在發展壯大整個亞太地區的公益創投事業,除了向社會型組織與投資者推廣公益創投的概念之外,更透過跨部門平台與定期舉辦的年會,提供社企資助者與社企組織更多交流機會。
(馬錦華(左起)、丁立、Patsian Low 及陳一強暢談華語區社會企業的現況與發展機會。)
(馬錦華(左起)、丁立、Patsian Low 及陳一強暢談華語區社會企業的現況與發展機會。)
【日韓紐區域論壇】
談及了臺港中星及東南亞區各國社會企業的概況,「日韓紐區域論壇」則邀請到來自日本、韓國、紐西蘭的社會企業專家,帶來東北亞與紐澳的第一手觀察。與會者包含亞太 B 型企業協會理事長、「DOMI 綠然能源」共同創辦人連庭凱、日本「亞洲公益創投網絡 AVPN 」東亞顧問 Ken Ito、紐西蘭社會企業顧問 Alex Hannant 以及韓國「 MYSC 」執行長暨董事長 Jeongtae Kim。
DOMI 綠然能源,以「利用商業力量來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為使命,協助客戶了解節能及創能的效益及重要性,達成快速且廣泛的低碳生活。創辦人連庭凱同時也是亞太 B 型企業協會理事長,主張企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更需追求有意義的社會及環境影響力。
日本亞洲公益創投網絡 AVPN 東亞顧問 Ken Ito 曾參與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Leadership (ISL)社會創新中心的開辦,並透過中心的領導力訓練課程來推廣社會創新。自 2007 年起擔任慶應義塾大學 SFC 研究所的客座教授,目前也是日本 SROI Network 的執行董事,為日本社會影響力評估的專家。
來自紐西蘭的 Alex Hannant 任職社會創業育成基金會 Ākina 執行長期間,支持了超過一千家的社會企業、主辦世界社企論壇、確保政府對社企領域的長期投資,並發布紐西蘭第一個影響力投資的基金。目前,Alex 則致力推動有社會影響力的新創和企業專案。
Merry Year Social Company(MYSC),為韓國知名社會企業,為解決社會現存議題而成立,以商業策略,提供顧問及解決方案以達成對社會的影響力,MYSC 與政府、非營利機構及社會企業合作,為社會創新提供社會投資諮詢服務,並培育社會企業解決開發中國家的社會問題。
(Jeongtae Kim(左起)、連庭凱、 Ken Ito 與 Alex Hannant 帶來東北亞與紐澳的第一手觀察。)
(Jeongtae Kim(左起)、連庭凱、 Ken Ito 與 Alex Hannant 帶來東北亞與紐澳的第一手觀察。)

大師工作坊

大師工作坊提供社會創新與創業的實戰經驗傳授,讓與會者近距離與講師進行互動和學習。
【翻轉城市創新思維:社會創新如何驅動城市進步和共榮?】
社會創新與城市發展進步有極大的關聯性,這場大師工作坊由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暨社會創新研究所所長暨教授侯勝宗主持,邀請到首爾市就業與社會經濟局局長曹仁棟與臺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局長呂曜志,進行這一場特別的「雙城論壇」,分享首爾市與台中市如何用創新的方式驅動城市進步、面對明日的挑戰。
(侯勝宗、呂耀志和曹仁棟分享首爾市與台中市如何用創新的方式驅動城市進步。)
(侯勝宗、呂耀志和曹仁棟分享首爾市與台中市如何用創新的方式驅動城市進步。)
【社會企業經營兩難:如何面對公益和商業的衝突?】
相信不少社企創業家都曾在創業之路上面臨社會使命與商業利益孰輕孰重的難題,在這場大師工作坊中,由越南非營利組織 Centre for Social Initiatives Promotion(CSIP)創辦人 Pham Kieu Oanh 與緬甸 BusinessKind Myanmar 創辦人暨董事 Helen Gunthorpe,親授社會企業如何在取得「使命」與「活下去」之平衡的關鍵。
(Helen Gunthorpe(左二)與 Pham Kieu Oanh 親授社會企業如何在取得「使命」與「活下去」之平衡的關鍵。)
(Helen Gunthorpe(左二)與 Pham Kieu Oanh 親授社會企業如何在取得「使命」與「活下去」之平衡的關鍵。)
【尋找社企獲利藍圖:如何打造社會企業商業模式?】
社會企業和一般企業到底哪裡不一樣?為什麼社會企業能又做好事又賺錢?這場大師工作坊邀請到紐西蘭社會企業顧問 Alex Hannant 來為大家指點迷津,透過動手練習商業模式帆布圖,帶領大家換個角度、更有系統地認識社會企業多元的商業模式。
(Alex Hannant 帶領大家認識社會企業多元的商業模式。)
(Alex Hannant 帶領大家認識社會企業多元的商業模式。)
【社會影響力度量衡:如何衡量社會企業的影響力?】
一般公司的營運表現是經由財務數字呈現,社會企業的營運表現卻必須另外考量是否能有效解決及改善社會問題,也就是所謂的「社會投資報酬率」(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簡稱 SROI)。這場工作坊邀請到日本 SROI 大師 Ken Ito,帶大家一起認識並學習衡量社會影響力,幫助創業家在策動社會正向改變的道路上,不再疑惑、大步往前走!
(Ken Ito 帶大家一起認識並學習衡量社會影響力。)
(Ken Ito 帶大家一起認識並學習衡量社會影響力。)
【社企專屬支援前線:中介組織如何協助社會企業?】
改變社會不一定要站在第一線,有一群「支援前線」的中介組織,就像蝙蝠俠身旁的阿福管家,是社會企業最強的後盾。在這場大師工作坊中,由泰國 Change Fusion 創辦人 Sunit Shrestha 、韓國MYSC執行長暨董事長與Jeongtae Kim與印尼社會創新加速器 Instellar 執行長 Romy Cahyadi 介紹中介組織與社會企業的關係,並傳授社企創業家選擇與不同類型中介組織合作的秘訣。
(Romy Cahyadi、Sunit Shrestha 與 Jeongtae Kim 傳授社企創業家選擇與不同類型中介組織合作的秘訣。)
(Romy Cahyadi、Sunit Shrestha 與 Jeongtae Kim 傳授社企創業家選擇與不同類型中介組織合作的秘訣。)
【打造社企成長沃土:政策如何影響社會企業發展?】
社會企業發展與政策制定方向密不可分,政府之於社會企業應該扮演何種角色?在這場工作坊中,由新加坡亞洲公益創投網絡 AVPN 亞洲政策論壇總監 Patsian Low 與大家分享各國政府在制定支持社會企業政策上的異同。
(Patsian Low 與大家分享各國政府在制定支持社會企業政策上的異同。)
(Patsian Low 與大家分享各國政府在制定支持社會企業政策上的異同。)

電影欣賞

除了精彩的論壇以及大師工作坊,此次高峰會也推出電影欣賞場次,讓影片訴說一篇篇動人的故事和社會創新的精神。4 部電影分別為:
【星展微電影:點亮星光】
由星展監製、取材自銀行內真人真事的星展銀行《SPARKS 點亮星光》微電影第六集,改編自「2016 星展亞洲社會企業挑戰賽」獲勝者 Zaya Learning Labs(以下簡稱 Zaya)的故事,描述 Zaya 希望透過創新和科技,將教育帶進低收入地區的學校,卻遇到重重困難。電影中,由臺灣演員林慶台飾演的偏鄉部落村長,起初強烈反對將數位和創新帶進部落,隨著 Zaya 團隊的努力,使村長了解到創新帶來的優勢,態度便逐漸軟化。而星展銀行團隊則運用金融專業工具,解決部落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翻轉當地小孩的未來。 在映後座談中,星展銀行(台灣)集團推廣策略暨傳訊處處長蘇怡文與微電影主角—印度 Zaya 創辦人暨董事長 Neil Dsouza、臺灣鮮乳坊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郭哲佑、泰國 Siam Organic & Jasberry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Peetachai(Neil)Dejkraisak 以及新加坡 E&I Food Concepts 董事 Enoch Teo,共同分享與星展銀行在金融資源、市場通路、業務輔導等合作面向的經驗,帶領與會者了解大型企業與社會企業合作的多元可能及成功心法。
(郭哲佑(左起)、Peetachai(Neil)Dejkraisak、Enoch Teo、Neil Dsouza、蘇怡文與陳玟成分享星展銀行在金融資源、市場通路、業務輔導等合作面向的經驗 )
(郭哲佑(左起)、Peetachai(Neil)Dejkraisak、Enoch Teo、Neil Dsouza、蘇怡文與陳玟成分享星展銀行在金融資源、市場通路、業務輔導等合作面向的經驗 )
【逆轉騎士】
此片描述 60 個小孩單車環島的故事,由「聯合報紀錄片工作室」花了一整年時間跟拍。這些孩子沒有辦法選擇出生的家庭,在城鄉差距、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等問題之下,他們面對各自的難題。以混合淚水和歡笑的影像,讓人看到一群跟自己命運搏鬥的孩子,以及那些努力給他們第二個家、陪伴他們的志工夥伴。
【明日進行曲】
2012 年法國當紅女星梅蘭妮蘿倫產下一子,同時也從好友西席爾口中得知,如果人類再不改變目前的消費與生活模式,將在 2040 到 2100 年之間徹底滅亡。梅蘭妮與西席爾兩位都是為人父母,在震驚之餘,他們無法想像自己的兒女將在未來,面對如此慘痛的命運。所以他們決定出發到全球各地,去尋找解決危機之道。 ​ 從法國開始,他們帶著一小批志同道合電影工作人員,足跡踏遍了美國、德國、瑞典、英國、瑞士、芬蘭,甚至遠至印度。全片透過生技農業、能源再生、經濟重思,與民主再造等角度,訪談數 10 位在各領域傑出的思想家與社運工作者,同時探索與引薦了許多新穎的生活模式 ,如小地經濟(Local Living Economics)、社區貨幣等,透過許多動人心弦的故事案例,用正向與積極的態度,來激勵全世界一同努力,將小確幸轉化為大慈悲,共同改變現況,打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不老騎士】
當你 80 歲了,還有多少作夢的勇氣? 那一年,他們只是想要去圓夢,現在,他們卻走向全世界!2007 年 17 位平均 81 歲的阿公阿嬤,他們之中,2 位曾罹患癌症,4 位需帶助聽器,5 位患有高血壓,每位都有關節退化的問題,他們是你我身邊最平凡的老人家,但是他們心中有夢,於是那一年,他們跨上機車,挑戰自我追夢去,以 13 天的時間完成 1178 公里的環島旅程。 ​ 一路上經歷重重挑戰,行經險峻的蘇花公路、曾因打瞌睡而摔著,他們想念家裡的孫子,他們偶爾血壓高了點,筋骨開始酸痛,甚至,領軍的團長更因過度疲倦而四度進出醫院,但是,他們沒有人退怯,沒有人放棄,他們克服困難,用無懼的心、熱血的行動,完成社會大眾認為不可能達成的夢想。於是,我們有了讓全體臺灣人都驕傲的「不老騎士」。
臺灣史上最盛大之社會企業高峰會,在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畫下圓滿的句點。高峰會聚集了來自 15 國、近百名國際與國內講者,深度探討銀髮、食農、環保綠能及弱勢就業 4 大議題,共同用創新思維翻轉社會難題。透過兩天跨國、跨領域的座談研討,期待這場高峰會能串起亞洲社會行動者的支持體系,讓產官學界與民間一同聚集,為明日的亞洲尋找改變的契機。
核稿編輯:金靖恩

文章標籤

  •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明日亞洲」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明日亞洲」

    今日亞洲,正共同面臨許多未解之題,明日亞洲,如何用社會創新翻轉難題?
    高峰會聚焦「食農、銀髮、弱勢就業、綠能環保」四大議題,透過跨國、跨領域的座談研討,串起社會行動者的支持體系,讓產官學界與民間一同聚集,為明日的亞洲尋找改變的契機。更多詳情請見 明日亞洲 2018 亞太社企高峰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