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元齡
「政府是非常重要的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亞洲公益創投網絡(AVPN)旗下亞洲政策論壇總監 Patsian 表示:「政策法規影響社會組織的作法及效率,同時也會影響資本流動。」也因此,思考政策及法規的定位尤其重要,如何讓政策發揮的影響力超脫管制的角色,達到社會目的,也是一大學問。
社會經濟好遠?就在身邊!
要透過政策打造蓬勃的社會經濟,得先了解社會經濟中的關鍵角色。Patsian 指出,社會經濟由社會企業家、社會大眾、出資人及仲介機構等所建構而成,讓社會經濟持續運作。她特別提醒,這裡定義的社會經濟,僅限於社會服務相關的範疇,其他舉凡如財政、貿易甚至國土利用等事項都並非討論對象。
為社會經濟體系下好定義,可以發現,「退一步看,你所處的任務、社群、城市、國家,都是社會經濟運作的一環」,生活周遭無處不存在著社會經濟的元素,Patsian 再進一步要聽眾思考:「政策怎麼影響社會經濟?社會經濟又是如何影響你?」
政策不僅僅是「治理」
「當我們提到政策,並不只是和治理有關,政策會影響到社會經濟存在的系統。」Patsian 強調,除了扮演監管的法規角色,政策也能凝聚政府官員,強化彼此合作,用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及挑戰,因此「政策實是社會經濟存在的一個系統性關鍵要素」,維繫社會經濟及其他互動關係,更能帶來結構性的變動。
政策在不同體制及社會中,會採不同模式去影響社會經濟的樣貌,她舉各國實例,如香港採行「市場驅動模式」,也就是不立法,全由市場自訂規則、讓經營者和投資人協調出動能;又如韓國採「法規制定模式」,透過全國觀點思考,改變社會經濟成長的方式,從社會價值、社會企業、社會投資這些角度切入,催化社會經濟中不同的活動。
政策 72 變——這樣改造社會經濟
「政策通常以修法的形式出現,但也不僅止於此。」Patsian 說,除了法規,政策角色其實 72 變,也會以「領導者、環境創造者」角色出現,建立橋樑、將不同的市場相互連通,凝聚利益關係人,激發更堅強的發展動能。
她舉出具體實例,比如由政府投資孵化器(incubator)或加速器(accelerator)、提升基礎建設、鼓勵與社會經濟有關的學術研究發展,甚至由政府協調資金流向,如發行社會影響力債券、投資成功的商業模式,或直接用政府資金投資社企,達到最大影響力等,都是政策介入社會經濟體系的方式。因此,即便政府對市場和資本的影響力不見得那麼直接,仍能透過其他管道,成為至關重要的一員。
Patsian 麾下的亞洲政策論壇,宗旨就是催化出更有效率的政策參與,進一步促進亞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從新加坡出發進軍各大市場,在亞洲 9 國皆設有代表,會員包括社會經濟中各階成員,也有少部分的政府相關組織,範圍遍布全球超過 20 個國家,透過跨部門參與、知識培育及合作性行動,促進政策參與和企業成長。例如,舉辦各式論壇,讓社會經濟中的不同角色交流,並給予資源、協調投資、提供務實的學習機會,創造出有利社企的環境。
實地演練:兩條法規,竟能「興風作浪」
釐清政策與社會經濟間的關係後,Patsian 端出精心設計的題目,在工作坊上讓聽眾演練實際案例,看看兩條法規能如何在社會經濟中「興風作浪」。背景設定是針對一處災害重創地區,兩家社企和一家非政府組織有意投入當地建設。此時政策改變,祭出兩項修法內容如下:
- 社會企業得向主管機管依法註冊登記,於一年內完成。
- 依法登記為社會企業者得接受投資,免稅優惠辦法比照非營利組織,6 個月後生效。
參加者須思考:這樣的法規修訂會對社會企業、非政府組織、企業、仲介機構,甚至投資人造成哪些衝擊?並將建議所有組織如何因應?另外還會對立法單位提出哪些建言?
有聽眾從社企和 NGO 彼此資源共享的角度切入,指出如果投資額度定量,勢必代表 NGO 分得的資源減少;也有聽眾表示,這樣的法規會促使 NGO 將人力資源挪用於發展社企形式部門,但成效如何仍在未定之天,有畫蛇添足的疑慮,且一年緩衝期恐怕過短。不過,樂見此政策修訂的聽眾也不在少數。
NGO 一定比社企更須保護?
支持修法的聽眾指出,如果建構出社企營運模式,那麼 NGO 也將能夠自給自足,若進一步促成企業與 NGO 有效合併,更可以創造出互利的經營模式;也有人強調,NGO 未必優於社企模式,因此不必然得採完全保護主義,倘能藉此引導非政府組織,由收受款項轉為效率較高的營運型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有聽眾則針對投資人和企業角度回答,表示投資人為避稅,可能更改原先資金流向,有人則特別指出,「社企」標籤在投資圈內不見得是加分牌,反而因此嚇跑著重獲利的投資人。此外,所有組別也都異口同聲提到,關於「社企」的定義規範須更臻明確,有人更提議採用嚴格審查,讓真正的社會企業受惠,以防不肖廠商「暗度陳倉」,打著社企口號卻鮮有作為,使得宣揚理念成為一具空殼。
Patsian 在工作坊尾聲指出,以上案例確有其事,是針對部分實際內容微調改編,經由討論也讓聽眾更明白政策對社會經濟的舉足輕重。她也十分認同部分聽眾對社會經濟組織須提升經營效率的看法,點明「提高社企參與社會經濟,就是為了能讓模式轉型」,使社會服務更加多樣化,也更能生生不息。
核稿編輯:金靖恩
2018 年社企流 iLab 年度成果發表小論壇,我們定義為「給下一個社企夢想家的備忘錄」,期望這場真實、有笑有淚的備忘錄,可以帶給不同領域的創新者一些啟發。點此報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