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小田園種子 一同打造城市綠廊
生命力新聞/記者朱佳盈、李旻珊(2015年5月13日)
位於車水馬龍的博愛國小,有一群小小農夫在有限的土地上種植有機,他們投入時間並注入心血,期盼著自己雙手種下的菜可以趕快收成。教導小小農夫如何種植有機的孫仁益,原本任教於桃園的公埔國小,因加入慈心基金會,學習有機農業後,決定辭去工作,將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傳遞給他人。透過這次北市在校園實施小農田計畫,他把困難的有機理念,規劃成能引發孩子興趣的體驗活動,將食農教育與課程結合,培養校園小田園種子。

孫仁益 透過教育實踐生命崇高理想

畢業於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的孫仁益,原本應該走向工業這條路,但大學讀著讀著,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並不是一台台冰冷冷的機器,也不是複雜的通訊、光電、微電子的專業技術工程,而是貼近人、可以感受到人「心」的輔導相關之工作,於是在大學的他,一邊讀著自己的本科系,一邊旁聽輔導系的課程,希望在未來可以做一位輔導他人的老師。 畢業後,剛好家裡附近的公埔國小有職缺,於是他進入了小學教育的領域。一九九八年,是他在小學任教的第一年,偶然機會與高中的老師聯繫上,透過老師的介紹,孫仁益進入了福智文教基金會。 在福智基金會中,孫仁益擔任生命教育的志工,到各機構、國小、企業等教導生命教育,也協助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教案開發。在參與各項活動中,他開始省思自己的生命意義,孫仁益說,「在擔任志工的過程中漸漸體會到,許多事情都不是在學校可以學習到的,尤其是生命教育當中,對人群、對父母、土地的關懷,這些大家都會說,每個人也都懂,但身體力行的力量卻不夠」。 在小學任教的十二年生涯中,他把可以教的都傳達給小朋友們了,卻還是覺得這樣的教育不足夠。於是在擔任小學教師的第十三年,他毅然決然的辭去工作,全心投入於福智文教基金會。
在全心投入福智文教基金會工作的三年後,轉調到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同時也開始了桃園慈心農場的建置工作。他調侃自己說,在農界他是個「空降部隊的菜鳥」,完全沒有一點農業基礎,作為一個管理者來管理這片偌大的土地,能做的就是花更多的時間學習,並且身體力行,自己下田做,漸漸地得到了務農老前輩的肯定,也從一個使用農業機器的門外漢,到現在操作起來游刃有餘。

小田園計畫 在都市叢林裡培養小小農夫

桃園慈心農場,原本是規劃成提供都市人或非以從事農業經營為基本目的者,長期租用農地,參與耕作、收穫,客串農夫體驗農事生產作業過程的市民農園。但由於成果並沒有想像中的好,甚至讓土地雜草叢生,地主不太滿意,於是孫仁益帶著一行有共同理念的人,在多方努力下,將這片土地營造成教育農場。
孫仁益說,既然作為教育農場,就必須兼具教育與休憩的意義。在他漸漸熟習農業知識後,開始規劃一系列如:有機種植教學、雜草防治等課程,提供附近居民進農場觀摩與學習,但他認為,只有這些婆婆媽媽們知道有機種植的好處是不夠的,更須把這個理念教育給下一代,從小便開始培養善待土地的心,孕育校園田園小種子。
正好,他看見了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了「小田園計畫」,希望將種菜融入教學,讓學生從實際參與耕種的過程中體會並觀察作物生長,也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農夫的艱辛,更愛惜土地。於是,孫仁益領著一群義工,自告奮勇的與小田園計畫的承辦人提出合作,開啟了小田園教育計畫的合作。
為了讓小農田計畫有立竿見影的示範作用,因此基金會的同仁在一開始便選了位於市政府旁的博愛國小,「在這塊寸土寸金的台北繁華鬧區裡,如果可以成功的在校園閒置小地種出作物,那麼其他地方也一定可以。」孫仁益說。如何在狹小的地方種植有機,且能帶動孩子學習與觀念改整的風氣,甚至融合藝術、休憩與美感,便成了此次計畫要達成的目標。
他們透過三次場勘,數天的模擬操作以及兩天的施工,終於設計出一套適合小朋友的小田園課程。這套小田園課程,即是透過有趣且生動的體驗方式,讓小朋友認識各種蔬菜及香草,並在閒置小地上用有機的方式種植萵苣、高麗菜、蔥、薄荷、迷迭香等香草植物與蔬菜,讓他們透過親自觸摸泥土,種下菜苗的過程中,將食物與生活的連結,也利用校園中的落葉做為有機肥料,讓小朋友了解生態的循環以及培養不浪費的心。
孫仁益說,從實做中學習到的知識才能最貼近小朋友的心,也使他們可以深刻記住並且從中找到感動、培養知足感恩的態度,這是教科書上所無法帶給他們的。從計畫擬定一直到製作完成,不過耗時一個多月的時間,但給予孩子們的可能是一輩子的影響。

綠色生活 改變自己也改變他人 

孫仁益笑著說,在管理慈心農場的這幾年來,自己改變了很多,不只身體變得更加健康,連心境上也轉換了許多。以前自己是個自我中心的人,總是抱著「我做得到,你也一定可以」的心態,嚴格的對待每個人。但漸漸發現,人與人相處如同種植作物一樣,不同的植物有其不同的生長環境與種植方法,唯有適性發展,才可以與大自然萬物共生共存;人與人相處亦是如此,要試著去了解每個人的不同,並且給予不同的對待,相處才會更融洽。他說,這一路上,與其說是陪著大家改變,不如說是大家教他如何改變,變的更好。
透過小田園計畫,也看見了小朋友的改變。孫仁益說,有些小朋友不喜歡吃蔬菜,覺得蔬菜很難吃。但在吃了自己種植的有機萵苣後,小朋友開始喜歡蔬菜,且對蔬菜的想法改觀了。或許是因為有機種植,讓蔬果更清甜,也或許是萵苣中注入了他日日等待的心情,讓小朋友更懂得蔬菜得的來不易,也就更珍惜地吃下去。
孫仁益也準備在下個月,於慈心基金會在桃園地區的教室屋頂上,將之規劃改造成「綠屋頂」,賦予老舊大樓屋頂新生命,也融入飲食、休憩、療癒的功能。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