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繆葶
2008年,Todd將綠色材質的訴求公開於網路上,很快便獲得了回應。Yulex是一家橡膠製作公司,然而其橡膠卻是由銀膠菊(Guayule,沙漠灌木植物)提煉,這個技術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曾經風靡一時,然而後續卻無下文,直至2000年Yulex重新投入研發。
於是在2012年的秋天(Todd尋訪綠色材質5年之後),Patagonia推出一款全長型的防寒衣,其中有高達6成的材質是由銀膠菊提煉而來,「我們希望可以製作出百分之百使用銀膠菊的防寒衣,不過還需要一些時間來熟悉新材質。」Todd表示。(延伸閱讀:Patagonia最新環保潛水衣:雜草做的)
這樣的環保材質能與設計需求成功媒合,純屬意外。在與Todd閒聊的時候,筆者詢問起Patagonia過去為了達到如此的創新運用,曾經失敗了多少次,Todd說道:「100次?也許更多,還有許多的案例是根本無法持續有所進展的。不過近來卻有研究指出,從實驗室到市面,雖然環保材質面對比同行更艱難的挑戰,不過綠色科技確實正蓄勢待發。
綠色材質需求湧現
綠色材料市場蒸蒸日上,在建築工業上可窺一二。美國的綠色建築市場自2006年開始,已成長超過10倍,市場價值超過一千億美元,有44%的商用大廈為綠色建築。在汽車工業上也看得到綠色材料的成長,Ford的工程師們逐步將不遜於原有材質的環保素材納入考量。
持續地內部自我要求
Ford的轉變並非一蹴而就,「我們曾經被趕出會議室!他們注意到的只有風險與額外的成本。」想起過去在推動綠色材質開發上的努力,Ford塑料科技研究的負責人Debbie Mielewski笑著說。還好在當時的CEO支持之下,今日才得以看到使用大豆為原料的泡綿被廣泛使用在保護、減少人體受衝擊的護料上。關鍵在於這些材質背後所隱藏的價值以及它們的實質呈現,扭轉了當時的懷疑聲浪。
深植與量產 供應商需要市場支持
對於這些綠色材料,光是內部的支持與認可是不夠的。
在Ford成功地運用麥稈取代了玻璃纖維之際,Mielewski指出要如何確保麥稈的強韌度始終如一將會是挑戰,「在加拿大,過去麥桿的用處是被燒成堆肥。」為此,Ford與農夫及供應商合作,開發生產線來針對麥稈測試和標準化,供應商為此投注不少,也是麥桿實驗成功的關鍵。
創新世代正在起步 但這需要時間
「回收必將耗費更多成本?我們必須打破這種成見。」Interface創新部門的負責人Nigel Stansfield這麼說。除此之外,要如何跟新的生產夥伴合作、重新擬定產品的生命週期流程,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大挑戰。
綠色材質的研發與認證
對設計師而言,要如何證明綠色材質的價值及效能,是一個障礙,不過目前像是Nike's MAKING app(Nike將常用於產品製造上的材質,其影響環境的數據公開)、Material ConneXion(材料創新研發公司,為財富雜誌前500大公司的顧問)以及Sustainable Packaging Coalition(工業組織,致力於不會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包裝材質)都在這條路上持續努力。
綠色材料的研發之路會遇上許多挫折,像是原先想利用竹子來製作纖維,卻發現轉化過程中會產生毒性;又或是玉米糖漿中提煉出的塑膠材質,Ford想將其嘗試於汽車座位上,可是它的耐用度卻備受考驗。
在改變的路上力抗偏見
Chris指出,產品材質對於環境的影響力,通常只佔產品生命週期的一小部分而已;因此,必須從產品的本質開始改變,影響才深遠。例如與其改變洗衣皂的外包裝,倒不如想辦法提升它的洗淨力,才更能減少用量、降低對環境的影響,透過了解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從產品的基本面著手改變、設計,才能夠達到商品與環境永續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