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善厚人知 WeCare打造新公益模式
生命力新聞╱記者李宜佳、盧冠雯(2014年12月13日)
想做公益,但又害怕自己捐贈的物資和金錢是否有使用在公益上嗎?別擔心,一群以大學生為主的公益團隊,致力打造公益透明化捐贈的模式,結合電子雲端科技,寫出一款名為「WeCare微善」的網頁與app軟體,讓有物資或志工需求的NPO組織,不同以往需要人力推廣,只要刊登訊息在app或網頁中,就可以募集需要的資源。對於想從事志工的民眾,微善也依照他們的喜好,主動提供訊息,讓公益參與模式由被動轉為主動。

國外經驗啟發 原來公益很簡單

WeCare微善以台灣大學三年級的曾郁翔為首,在二O一二年成立,希望透過公益流程透明化、公開化的模式,讓社會大眾知道他們捐贈的資金和物資流向,「我們想改變社會對於做公益不信任的想法,它其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曾郁翔說。於是這一群學生團隊加入校內育成中心,開創出公益創業的一條路。
曾郁翔表示當初會投身公益領域,是因為高中時期去美國當交換生,而得到的啟發。他看到當地教會利用空餘的教室,發起販賣二手衣物的活動,將盈餘存為教會基金,幫助弱勢的這個做法,讓他發現原來做公益很簡單,於是帶著這個構想和憧憬回台成立了微善平台。

微善公益透明化 募捐物資不浪費

微善公益平台上刊登消息或志工使用皆不收費,扮演著中間協調與監督的角色,找尋NPO夥伴,將機構需要的物資、金錢與人力資訊放上平台,在使用者這一端則是提供詳細NPO所需的資源,與QR Code掃描工具,捐贈物資者可以用手機掃描平台上的QR Code,得知流向,清楚了解自己所給予的協助,是否真正達到公益的目的。
平台也與物流業者合作,親自去捐贈者家中收貨,再送至NPO組織,如此一來讓微善平台易追蹤物資流向,也便於控管捐贈物資的數量,不浪費愛心,「原本可能只需要兩百件衣服,經媒體報導後來了兩噸,這樣讓愛心貶值,而失去意義」曾郁翔說。

改變公益模式 跳出傳統框架

傳統的公益形式,是一種上往下的概念,公益組織端單方面發出消息尋找資源,有興趣的民眾選擇參加,但如果讓NPO組織了解民眾做志工的喜好,和擁有的資源,讓愛心更能達到效用,於是微善平台一開始在臉書上分享合作的組織訊息,主動觀察每個專案消息的按讚數,找尋受認可與歡迎的NPO夥伴,讓想當志工的人能主動挑選組織,當志工也能很愉快。
將公益與新科技結合,也是微善app平台的特色之一。藉由一種名為「Meteor」的技術,開發出即時性〈如聊天室〉的雲端app,而網頁或app使用者的紀錄,都會存入雲端資料庫中,讓系統開發者隨時能調閱紀錄,了解使用者經常使用哪些功能,也讓手機與電腦資訊同步,使用者能轉換不同的通訊設備,只要拿出手機或電腦,就能及時了解公益資訊。
微善十分注重公益的品質,指定找尋長期合作的NPO夥伴,評估互相合作的公益價值,以及可行性高的志工方案,曾郁翔表示「我們希望能深化雙方合作的結果,把公益精緻化,做出公益app市場區隔,也發揮它本身的影響力」 。

學生做公益 好事正在發生

與微善平台合作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年六月為了配合世界地球日,在平台上推動募款,尋求資金贊助來支持活動開銷,「微善志工不僅讓我們協會曝光,也讓多為年輕人的平台使用者更了解我們的協會,讓我們協會與年輕人之間有著很好的互動關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張景雲說。
曾郁翔認為學生每天滑臉書、搜網路新聞與微博等,接收消息的速度比以往迅速很多,也習慣以快捷而具創意的思維去思考社會的動向。懂得運用新科技,讓我們能構思、打造出不一樣的公益型態,再與投身公益的長輩們請教經驗。世代之間的合作,成為一股公益的新浪潮。
微善近期會更深度的了解NPO的需求,做好數位服務,同時更計畫將透過「應用程式介面API」這項軟體技術,讓更多的組織顯示在平台上,藉此與更多NPO合作。
曾郁翔笑說,他未來有一個很大的願景,雖然尚未找到方法去達成,仍舊希望微善能提供一個想做志工的人完整的平台,鼓勵使用者變成公益創業家,在微善發起專案,影響著下一個想做志工的民眾,推廣社會上正在發生的公益好事,提升台灣的社會價值。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延伸閱讀
別讓年紀和資源成為你的限制,只要先從自己能做的事開始。 Everyone is a Change Maker,讓改變從你開始!
現在就到社企流三週年論壇,一同見證全球正在掀起的以愛創業!
社企流三週年論壇:堅持的力量,報名請點此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