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科技一直在進步,外觀卻總是大同小異?駛向「在地取材」的未來車時代吧
編譯:梁凱芸、吳映瑾、金靖恩
編按:別管國產車和進口車的紛爭了,想像在地取材的未來車時代正在來臨!
儘管拜科技所賜,許多汽車已朝電動車發展,然而車體的外觀看起來仍是大同小異。一位英國設計師正發想新計畫,思考如何將車體的材質從以往常使用的鋼鐵和塑膠,改變為取材當地的生質材料,巔覆過往汽車被製造、維修及回收再利用的方式。
這項計畫提出一個構思,即未來車體的零件可改成就地取材,並能因應當地的氣候需求做調整。因此,以後汽車生產工廠只需完成車身底盤的製造,接下來轉交給當地的小型工廠,由他們完成最後車身外觀的設計與組裝。這個點子前陣子在倫敦設計周的未來移動趨勢展覽(the future of mobility)中展出。
其中,設計融合3D列印及其他技術,將在地化的製造概念以數位化檔案輸出。設計師Alexandra Daisy Ginsberg同時也是皇家藝術學院的博士生說:「以數位化資訊輸出的方式取代實體運輸,並不是新概念。但是與其輸出統一的資料以降低碳排放量,不如號召發起將設計、製造、維修在地化的新生產鏈。」
當人們開始自己動手維修和改造車子時,車子外觀將會不斷地推陳出新。「當你不再直接把車子送回原廠維修,便會思考該如何改善原本的設計、與鄰居互相交換意見,我們可預見有更多元、創新的點子出現。」Ginsberg表示。
展覽中,Ginsberg以「設計分類學」(design taxonomy)的概念陳列出112款汽車模型,這些作品的靈感都來自生活且充滿趣味。某些作品的想法來自雨衣、遮陽傘、長毛絕緣體、開發可適應大陸型氣候的材質等,以及在不下雨時,在車上開個天窗以保持涼爽。Ginsberg認為這項計畫並不是流於形式的未來合宜生活,而是激發大家對於理想生活藍圖的想像。
除此之外,她也計畫進一步探究天然、可回收再利用的生物材質是否較目前的汽車材質更環保。然而,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畢竟目前汽車使用的鋼鐵已夠堅固,也可回收再利用。
Ginsberg發現,以層壓的木材(Laminated wood)為例,其具有堅硬且可吸收二氧化碳的優點,也許能適用於某些地區;儘管它不如鋼鐵耐用,延展性也不夠,但卻不會生鏽,也可回收再利用,並製造相對少的碳排放量。其他像是巴西的研究人員正研發的塑膠材質,由鳳梨和香蕉製成,具有超強硬度卻又輕巧,未來將逐漸取代保險桿和車身鑲板上的材料。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