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米做麵包,讓腸胃不好的你也能享受麵包的滋味
生命力新聞╱記者傅馨嫺、許政榆(2014年12月4日)
用米也能做麵包?「米多幸福」創辦人張怡婷心疼喜愛甜食糕點的母親對麥麩過敏,於是由「米」發想,陸續研發出米麵包、米餅乾。「米多幸福」秉持著「幫助農民、愛護環境、與人為善」的經營理念,將麵包、餅乾結合有機的米、蔬果等,除了讓造福了許多對麥麩過敏、腸胃不好的消費者,同時也關懷台灣在地小農。

由孝心出發 選用有機米作烘焙食材

張怡婷知道母親腸胃不好對麥麩過敏,聽說用「米」做的麵包比較健康,於是開始嘗試用米來做烘焙。 一九八五年出生的張怡婷說,她兩年前還在行銷公司當企劃,在一次招商活動中,認識了一位來自台南白河、擅長作米麵包的烘焙師傅,於是趕緊拜託師父教她如何製作用「米」來做麵包。
開始接觸烘焙後,張怡婷一天花上十幾個小時,家裡廚房變成了她的實驗室,只要有空就是研發米麵包。米麵包不含麩質,吃起來較不會泛胃酸,口感比一般的麵包來的紮實,但也因為發酵米糰較為不易,製作的時間比一般麵包多出好幾倍。長期久站下來,也讓扁平足的她引發足底筋膜炎。
在母親的鼓勵下,張怡婷在二○一二 年和男友林坤秀一起創辦了「米多幸福」。林坤秀表示,一次在淡水的擺攤活動中,認識了一位花蓮來的廠商,向他們介紹花蓮有機小農,於是他們開始選用有機無毒的健康食材。

以工換菜 關懷小農回饋社會

「米多幸福」堅持「幫助農民、愛護環境、與人為善」的理念,林坤秀表示,目前台灣稻米過剩、願意務農的人越來越少,且休耕面積也越來越大。與農民合作,一方面可以幫助農民生計,一方面也可以在烘焙上使用到更豐富的食材,進而與農民建立和諧、互信的關係,一起愛護台灣這片土地。
他們不計辛勞,特地從台北跑到花蓮「以工換菜」,去了解產地及有機農作,幫小農一起採收稻米、蔬果,也換取到更新鮮、豐富的農產品。雖然使用有機食材的成本較高,但張怡婷和林坤秀異口同聲的表示,為了幫助在地農民,也愛護這片環境,他們希望推己及人去推廣有機食材的健康概念,以企業的方式回饋社會,呼籲大眾一起關懷在地農民及土地。

堅持初衷 青年創業也有一片天

因為自己的夢想和母親的鼓勵,張怡婷放棄了原本穩定的企劃工作,從小小的菜籃車開始賣起。「那時候在淡水擺攤,從早到晚只賺三十五元,連捷運車錢都不夠!」張怡婷表示剛開始創業常碰的一鼻子灰。因為他們的麵包和餅乾不加任何人工添加物,吃起來的口感不夠濃郁,甚至被顧客懷疑偷工減料。
因為經驗不足,第一次創業的張怡婷和林坤秀,走了許多冤枉路。像是一開始他們會選擇觀光客多的地方擺攤,但其實這些區域的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概念並不買帳。因此他們轉而加入農學市集或文創市集,並且對消費者推廣米麵包、米餅乾的優點,也為他們帶來了穩定的客源。
「如果有些事你現在不做,你可能永遠都不會去做了」對於創業,張怡婷笑說為了堅持自己的理想,她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林坤秀表示,「我們要想的,永遠都是後方,而不是前方」米多幸福背負著太多人的期許與支持,雖然創業以來好幾次萌生想放棄的念頭,但想起農民拍著他們的肩膀鼓勵他們,再苦也要撐下去。為了造福更多對麥麩過敏的人及台灣農民,他們希望透過自己的雙手,將幸福用「米」傳遞出去。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青年頭家助農民 用有機米做麵包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