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兩張A4紙為材料搭起一個架子,你可以在這個架子上放多少根玉米?這個看起來很奇怪的問題是每一個去麻省理工學院D-lab訪問的人都會收到的挑戰。目前最高的記錄是28個!這個挑戰並非只是在考驗你的創造力,它的思路更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在那些最貧窮的地區,當地的村民保護自己收獲的糧食不被老鼠昆蟲吃掉的唯一辦法,便是就地取材,用最經濟、最簡便的方式搭建一個架子來存放。這樣的解決方案技術含量非常低,卻實實在在地解決了當地人每天面臨的真實問題。
如今,科技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無處不在。很多人在評價一項產品或解決方案時,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將科技含量的高低作為評判標准。放在「科技」兩個字之前的修飾語也多是「最新的、前沿的、先進的…」之類,卻忘記了科技終究是為了解決人的問題、滿足人的需求。隨著公益理念和社會創業家精神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用科技的力量來解決社會問題,特別是針對欠發達地區那些極端貧困的人群提供產品和服務。這種科技創善行動的成功秘訣,不在於其科技含量的高低,而在於是否充分考慮了「在地性」。
在MIT、斯坦福的一些科技創善的圈子裡可能會有人告訴你:「沒有通過『蟑螂測試』的產品不是好產品」。因為那些使用這些產品的環境裡很可能有各種小昆蟲,它們會鑽進產品裡搞破壞,而這種情況在開發產品的實驗室裡卻並不存在。這種半開玩笑的話提醒我們,考慮在地性首先意味著對使用人群和使用情境的充分理解。這一點說起來沒什麼高深,一般的商業產品開發也都會考慮這些。但一個隨身不離智能手機、隨時移動互聯、滿嘴小時代、大數據的人,大概很難理解一個每天收入低於2美元(世界銀行劃定的絕對貧困線)的家庭是如何過活的,當地的社區環境又是怎樣的。克服這種理解上的障礙,方法無他,就是要扎根到那些社區裡,理解社區和社區裡的人們,並和他們一起——而不是「為他們」——設計解決方案。
「全球自行車解決方案(Global Cycle Solution,GCS)」是一家致力於用低成本、可持續的技術解決方案來幫助低收入人群改善生計的社會企業。它的創始人Jodie曾是MIT的一名學生。在D-lab上課期間,她開發了一款以自行車踏板為動力的玉米脫粒研磨機。腳踏發電技術本身並不新鮮,Jodie最早是從另一家公司了解到這項技術,於是把它帶到了非洲的坦桑尼亞,讓當地的農民使用,結果發現對原有的技術和產品原封不動地照搬根本行不通。當地的購買力水平很低,他們需要的解決方案不是企業級的,而是低成本的,適用於單個家庭的。同時,當地的道路交通狀況也要求解決方案必須具備很高的可移動性。
在充分研究了當地實際情況之後,Jodie設計了一款自行車外掛裝置,連接上脫粒裝置。使用者可以腳蹬自行車,產生能量,帶動脫粒設備,快速批量地給玉米脫粒。這樣的解決方案技術簡便易行,使用者可以很快地掌握並應用。他們甚至可以自己進行日常的維護和修理,而無需等待外來的專業人士。過去當地農民只能通過反復用棍棒敲打玉米口袋的方式來脫粒,用了這種新設備以後,效率足足提高了40倍!
再好的解決方案,其技術本身都不會自動地帶來改變。對在地性的重視還體現在設計解決方案時,必須能夠讓在地的人們可以充分參與其中,從而構建出一種可持續的模式。
那GCS的產品來說,它有一個嚴峻的問題需要解決:雖然幾經努力,這款產品的成本相對於當地的購買力來說還是偏高。在D-lab孵化器小組的幫助下,Jodie圍繞這款產品設計了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挑選值得信賴的村民做銷售代表,解決了渠道問題(在面對極端貧困人口提供產品時,渠道成本經常會超過產品本身的成本);與當地的小額貸款公司合作,貸款給希望購買產品的村民;這些村民利用設備為其他村民提供收費的脫粒服務,並用收入還貸。這樣一來,不僅把人們從脫粒的繁重勞動中解放出來,還培育出了一批當地的微型創業者。
一項充分考慮了在地性的解決方案一定會盡量使用在地的原材料和當地便於獲得的零部件,否則解決方案的可持續性也會大打折扣。現在GCS又開發出了幾款新的產品。同樣是為玉米脫粒,他們研發出了更加簡易的手工脫粒裝置——一個成本2美元,一頭小一頭大,有可調節的折疊邊緣的的鐵皮圓錐體,把玉米從大頭推進、小頭拉出便能快速脫粒。如此廉價、低科技含量的產品使得家家戶戶都可以購買使用。由於產品的原材料在當地可以很方便地獲得,於是便可以在當地設廠,就近服務,還為當地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如今,類似的科技創善的成功案例正越來越多。他們在設計產品時,總是會充分考慮在地因素,而不是閉門造車。他們在解決社會問題時,不是僅僅推出一種產品,而是圍繞產品去構建一種模式,提供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在他們的解決方案中,科技含量並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夠用就好。遵從這些原則,更多貧困人群的生計將會得到改善;而企業和創業者們也可以通過參與科技創善,探尋出新的市場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