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沈育如(2014年10月25日)
行政院政務委員馮燕昨天指出,台灣社會企業型態很「豐富」,但社企不是賺錢萬靈丹,可能面臨資金籌措不足、創意不被接受的狀況;行政院已推動「社會企業行動方案」,今年起一連三年投入一點六億元,跨部會協助青年投入社企。
救國團昨舉行「台灣社會企業與青年出路研討會」,馮燕在會中表示,很多年輕人加入社企行列,但不可能只靠社會愛心或政府補助就獲利,需要不斷創新及快速反應。
馮燕說,「社會企業行動方案」由多個部會出手協助,例如勞動部透過「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及「培力就業計畫」,補助及媒合年輕人創業;經濟部則透過交大、輔大等校園育成中心,培育大專青年投入社企;衛福部協助財團法人投資社企公司;金管會去年設立「創櫃板」平台,輔導社企登錄。
孟加拉窮人銀行創辦者尤努斯認為,社企盈餘須百分百回饋,英國目前是百分之五十。馮燕表示,台灣社企剛起步,目前僅規定回饋百分之卅,但為發揮社企精神,年輕人應自律,至少達到五成,甚至百分百回饋。
活水社企投資共同創辦人陳一強建議,年輕人透過校園社團耕耘人脈,提前了解企業團體運作;政府則應媒合青年一起創業,當創業點子不好時,也應儘早告知,讓他們能及早調整方向。
副總統吳敦義在開幕致詞時表示,台灣有很多社企正在推動,例如救國團、小林村的梅子商品、台積電協助高雄氣爆後重建,呼籲政府和民間一起協助,「台灣還是有許多熱和光。」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