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楊珮玲(2014年9月4日)
美日社會企業的趨勢不只顯現在新型態社會企業的興起上,在其傳統的營利事業和非營利事業(NPO)領域裏,也促成許多革命性的變化。
例如:
做為日本最大的電機電信集團之一,它從十數年前開始與中立的民間組織合作,成立「社會起業塾」,提供場地和專家,指導希望創立社會企業的年輕人。十數年來培養了近50個團體。目前日本許多活躍的社企創辦人都出自此搖籃。
做為世界最大的家庭建材零售商,它不僅是美國成長最快社企團體之一的創始贊助者之一,更在之後的近20年間持續提供財務和建材支援給社企,並投入無數社內專業人才指導該相關社企計畫,共同造福了美國至少1,600萬個兒童。
許多美國著名的大型基金會近年來都開始選擇贊助優秀的社會企業,提供這些新企業寶貴的「第一桶金」。許多基金會也在「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上投注許多心力,與許多投資基金或投資銀行共同合作尋找能造成正面社會影響力的投資計畫。
許多原本只靠傳統捐款方式集資的中小型NPO,也努力開拓創新的集資方式,如社企一般,希望創新性和多元化事業模式能助其找到更穩定的財源。
尋找創新收入來源
不論是營利事業與社企進行多元化的合作,或是傳統NPO與新型態的事業型社企一般、企圖尋找許多過去未有的創新收入來源,在美國和日本,社會企業所包含的「社會性」、「事業性」和「創新性」的三項綜合特質,正以不同形式進入並影響許多營利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與對社會貢獻方式的看法。
在傳統的營利事業方面,他們不只在財務上直接或間接(例如透過旗下附屬的基金會)出資或撥款贊助NP0或新型社企,做為持續社會貢獻努力的一環(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 許多企業跨出更積極的一步,直接與社企合作,共同開發新產品與服務,或共同培育創業人才,尋求新事業領域的靈感。
特別是在人才方面的競爭,令這些營利企業不得不開始正視社企的影響。
吸引優秀專業人才
不論在美國或日本,隨著社會企業的興起,許多原本會進入或持續在大企業工作的優秀人才,受到社企理念的吸引,已有許多人才學校畢業後直接到社企工作、或工作數年後離開大企業做社企創業的實際例子。
對這些營利企業來說,招不到好人才或好人才流出,對企業未來活力的持續是一大挑戰,因此他們開始花時間和精力研究社企或與社企合作,希望在自己組織裡也創造類似可留住人才的環境和動力。
在傳統非營利事業(NPO)方面,在政府預算縮減或民間捐款不穩定情形下,許多也積極尋求捐款之外的穩定收入來源,開發新事業領域,更靈活地運用市場機制,提高創新度和效率,從藝文領域到人道救援,傳統NPO風貌也正改變中。
在美國,由於「小政府」的傳統讓NPO或基金會在社會福祉等相關領域上有非常多的發展空間,加上捐款或成立基金會等節稅效果,非營利組織原本就非常發達。
對許多企業家捐款成立的大型基金會來說,挾著豐沛的資源,過去在贊助傳統非營利組織上是主力。
影響NPO籌資策略
但近年來隨著社會企業的興起,許多基金會開始贊助社會企業,特別是對初期或早期發展的社企來說,來自主要基金會的贊助常是其打穩基礎的強心針,不論在財務或知名度上都是重要助力,兩者關係愈形緊密。
對中小型的非營利組織來說,數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機衝擊公私部門捐款或補助減少後,如何更積極地開拓多元化籌資管道穩定財源,已成其近年來焦點。
社企的創新籌資手法提供了傳統中小型NPO許多籌款的新靈感,例如網路小額捐款,或以各式創新方式鞏固會員的策略。
雖然社企的興起對傳統營利事業和非營利組織造成的影響和變化,在很多層面上仍是才剛開始,但在可預見的將來,這些影響層面將繼續浮現和擴大。
本專欄將陸續介紹一系列的相關發展實例。
(作者是專欄作家,曾長期旅日,現居美國。本專欄隔周四刊登)
全文轉載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