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文藝復興的啟發:做中學
編譯:黃喬邦
編按:Geoff Mulgan,曾經在英國政府擔任要職,也曾是英國社會創新組織Young Foundation的執行長,目前為多國政府的政策及策略顧問及NESTA執行長,同時也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及墨爾本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本文將作者在TED的演說以第三人稱改寫。
 
 

工作室學校(Studio School)

Young Foundation幾十年來為教育所做的投入,孕育了許多教育創新的成果,如:Open UniversityExtended SchoolsSchool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Summer UniversitiesSchool of Everything。曾在這裡服務的Geoff Mulgan在幾年前也開始思考,英國教育需要怎樣的創新。
他發現英國的教育體制存在兩面向的問題,其一,許多青少年認為上學無聊,因為他們看不出學校課程與未來工作間有何關聯。其二,企業雇主抱怨畢業生沒有為步入職場做好準備,也缺乏應有的工作態度及經驗。
他嘗試了解究竟是什麼樣的學校能讓這些孩子趨之若鶩,而非拼命逃離?為了知道答案,他詢問許多國家的青年、老師、家長及僱主來收集調查資料,並在結合學術研究後發現「非認知技能(Non-Cognitive Skills)」的重要性。於是,他找到的解決方式即為文藝復興時期就存在的「工作室學校(Studio school)」概念,讓學生藉由學習來工作(Work by learning),也透過工作來學習(Learn by working)。

工作室學校特點

  • 小規模:招收14至19歲的學生,人數約300至400
  • 實務教學:80%的時間在實作,學生在企業、非政府組織及其他單位的工作中學習
  • 實務制度:每個學生有各自的導師(Mentor)及教師(Teacher),並有如企業一般的工作時間表
工作室學校是在政府系統下運作,經費也來至於政府,但獨立運作。學校不會有額外的收費,也不會有選擇淘汰機制。這裡的學生可以選擇是否要上大學,也可以選擇利用自己的專長創業,在實作中學習,並學習如何在團體裡貢獻,而這也是與目前主流教育背道而馳的。
(圖:2014年於英國新堡(New Castle)成立的Studio School。圖片來源

初步成果

Studio School的試營運地點選在Luton和 Blackpool,雖然還有許多事情需要改善,但年輕人熱愛這個學習方式,因為它更能激起學習的興趣。更令人興奮的是,原本在GCSE(註一)表現最差的學生,經過兩年的課程後,GCSE的成績突飛猛進。
除此之外,許多人開始關注Studio School的模式,認為這是件有意義的事,因為能幫助學生在出社會前做好更紮實的準備。英國教育部長及商會會長都表示贊同,目前商會會長也是工作室學校的主席,並希望將這個計畫推廣到全國各地。

未來展望

Geoff Mulgan希望從草創的兩所學校開始,預計在2011年增加到10所,2012年增加到35所並散布到全英國,讓這樣的想法迅速傳播開來(編按:目前已成功開辦27間Studio School,並有17所學校正在籌備中)。有趣的是,工作室學校在英國的盛行,並非藉由大眾媒體傳播,而是透過老師、家長及教育從事者之間的口耳相傳,而可以快速散布的原因就是這個點子帶來的力量。
Geoff Mulgan博士說「許多年輕人厭倦了傳統的學校體系,這些孩子沒有辦法坐在台下聽幾小時的演講,他們想用自己的雙手做事,同時也渴望教育能與真實的世界接軌,而我們可能是能提供幫助的人之一。」
註一:GCSE是英國14-16歲學生進入大學前需要的考試。除了考試成績之外,GCSE對音樂或視覺藝術等課堂作業也相當重視。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社企影音專區

    社企影音專區

    社企流「影片專區」為你收錄社會創新與創業的影音訊息,透過生動的影片讓你看見創意、實踐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