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湘淇/圖:新生命資訊服務
「本月社企」為社企流編輯室其中一個撰寫主題,每個月會介紹一個具有社會創新性、獲利能力、與永續經營潛力的社會企業,除了分析該企業的社會創新模式外,也會較為深入地報導其在經營管理上的成功關鍵或面臨挑戰,希望讓讀者全方位認識一個社會企業。
走進大安捷運站上的「新生命資訊服務公司」辦公室,迎面而來是坐在輪椅上,滿臉自信與笑容,熟練地操作輪椅,要外出吃中飯的脊髓損傷病友,有別於一般辦公室的空間規劃,新生命的辦公桌下設置著可容輪椅迴旋的辦公空間,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傷友不只是受雇做一般行政職,他們個個經過專業職業訓練出身,對於網頁及平面設計、出版印刷、電子書製作等各種應用軟體更是得心應手,並運用這一身技能,活出自己的「新生命」。
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1200名,因交通事故等意外造成肢體嚴重癱瘓的脊髓損傷病患,平均受傷年齡為27歲。遭受意外打擊讓傷友陷入低潮,甚至有自殺的念頭,而終身平均所需高達2500萬元的照護費用,也讓家庭面臨經濟及照顧資源困頓的窘況。為了協助脊傷者做好身心調適,自立自強,由傷友發起,於1990成立的「脊髓損傷者協會」,進而在1995年在桃園縣擴大成為「脊隨損傷潛能發展中心」及庇護工場,協助傷友進行生活及職業訓練。
(新生命資訊團隊到新竹參加就業宣導活動)
「魔鬼營」訓練脊傷病友自立,善款短缺下催生社會企業
脊傷者大多屬重度或極重度的身障,但大腦功能並沒有受到損傷,因此發展中心透過集中訓練方式,除了協助傷友建立從起床、上廁所甚至到開車外出等生活自理能力,也對傷友進行網頁設計、電腦繪圖、客服等職業訓練,「他們戲稱那是魔鬼訓練營,新生還常常因為受不了而在夜裡哭泣,但結業後卻充滿感激與信心走入人群」,新生命資訊服務執行董事黃河明表示,這些受過職業訓練的傷友,少部分進入企業,其他就在庇護工場,從事網頁設計、建置網站、回收碳粉匣及輔具顧問團隊等工作。
只是在2001年後,台灣面臨經濟負成長,社會的善心捐款大不如前,對於仰賴捐款的潛能發展中心更是雪上加霜,於是中心的理事們計畫將庇護工場轉為社會企業,除了開拓資源,也增加傷友的就業機會。從2007年開始,逐步籌設「新生命資訊服務」、「通用無障礙」、「菲亞國際公司」三家社會企業,分別從事網路工作室、無障礙環境規劃與輔具銷售等業務。
(在辦公室裡,傷友認真工作的背影)
(新生命資訊為企業及公益團體設計製作的平面與網路作品)
首創「社會股東」小額資金入股,廣邀愛心企業加入「井田制度」
黃河明表示,公司創立時運用「社會股東」概念,以小額入股資金、盈餘再投入公司成長為特點,徵求更多人參與。黃河明強調除了投入資金,社會股東也能透過當志工、介紹工作業務等方式參與社會企業運作,「意義遠超過出資」。另外,黃河明也廣邀愛心企業,在台北與新竹成立「友善企業聯盟」,透過徵求每8家愛心企業支援新生命資訊公司的「井田制度」概念,讓友善企業除了能參與新生命的公益活動外,也提供業務專案機會,或是依照「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委託新生命代為聘僱足額的脊傷者及管理輔導,讓傷友在無障礙的環境下工作。
(新竹17家企業成立友善企業聯盟,與新生命資訊共同打造無障礙的友善社會)
傷友正面能量激勵人心,擔任企業生命教育大使
目前,新生命資訊的業務發展仍緩步成長,但「社會企業的意義,是無法用一般企業的獲利等指標來衡量」,黃河明表示,從脊傷病友的家訪中可以發現,家庭除了傷友獨立後經濟壓力驟減外,家庭氣氛也好轉了。有好幾位傷友也受邀擔任友善企業的生命教育大使,黃河明說,「全身只有頸子能動還能去講生命的意義,對這些企業員工也不言而喻,已經感動的不得了」,因此傷友的陽光能量,不只影響家人,也會讓周遭的人變得正向樂觀,對社會有很大的激勵作用。
對於想投入社會企業的年輕人,黃河明建議,不妨先加入現有的社會企業學習,才能提升未來創業成功的機率。他也認為,年輕人創業時偏好創設分享資訊、或配對資源等平台的想法,立意雖好,但要真正幫助弱勢就業,要先考慮服務對象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像是上班的交通問題或是工作時所需要的輔具等。因此,僅有透過媒合服務的平台,是難以解決弱勢就業的問題。他強調,年輕人應把資源放在發展直接服務目標群的方案,像是新生命資訊讓受過職業訓練後的脊傷者能順利就業,才能有效配置資源,達成目標。
延伸閱讀
- 新生命資訊服務官方網站
- 新生命資訊服務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