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宜萍、林梵音、劉禮瑄、金靖恩
各位社企流的讀者們大家好,本篇新聞懶人包為大家歸納了四個社企焦點:
「社企點子發掘站」介紹幾則海外社會企業案例,各個例子運用不同的方式,改善各種社會問題。看看這些外國的例子,刺激我們的腦袋發掘出創新點子!
「公益夢想家」則是分享台灣的例子,這些夢想家們不只懷有夢想,也將想法與台灣在地的議題加以融合,做出行動與實踐,展現出公民參與的精神與價值。
「友善環境行動派」中,我們看到三種不同愛護環境的方式,每個都是台灣目前已在實行的,包括行之有年的資源回收、社企商品平台、推廣有機米等。
最後的「觀點分享」,讓我們看看各方對社會企業的看法,以及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對於慈善與創新的想法吧!
社企焦點1:社企點子發掘站
2013-10-20
現今是手機普及化的年代,已有許多慈善組織利用手機應用程式(App)來協助偏遠地區得到最及時的協助,例如史丹佛大學畢業生開發的M-Miji應用程式(App),可以為肯亞首都貧民窟的居民提供乾淨飲水地圖;Gas Buddy App能夠指出最便宜、最近的加油站;InSight App則為超過4億名沒有銀行帳戶或金融紀錄的印度民眾創造「信用額度」。
2013-11-10
1982年由倫敦哈克尼地區幾個社區組織合力創辦的HCT,主要致力於為社區中無法使用公共交通的人提供交通服務。主要服務對象除了行動不便者、家住偏遠地區的人之外,也與一些特殊教育機構及學校單位建立合作關係。為了服務老人與行動不便者,HCT特別為他們增設了醫院、郵局、超市等社區附近的公共服務中心,並根據車上乘客的需求彈性調整停靠站,貼心顧及乘客的需要。
2013-11-19
Toms Shoes於2006年由布雷克‧麥考斯所創立,以「賣一捐一」(One For One)的計劃來幫助買不起鞋的孩子。「給予」是Toms Shoes最核心的價值,不只有爆發力,更有影響力,因為他們賣的不只是鞋子,更是背後的價值。Toms Shoes不依靠捐款,而是以可獲利的商業模式永續經營,至今他們已送出超過一千萬雙鞋,且公司還在持續擴展中。目前Toms Shoes的產品線已擴至眼鏡,並將營收的部分比例捐助給十個發展中國家,幫助十五萬人改善眼疾及視力的問題。
2013-11-07
索瑪莉.曼於1996年成立「解救受壓迫婦女基金會」(AFESIP),幫助人口販運受害者重建生活、經濟自立,脫離人口販運所造成的貧窮。她在2007年進一步成立了「索瑪莉.曼基金會」作為資助反人口販運組織的窗口,拯救全球人口販運受害者,予以安置。索瑪莉.曼近期更在柬埔寨的主要觀光景點開設同名的美容沙龍,她表示「這間沙龍不只能提供訓練和經濟機會,也能讓顧客在接受美容服務之餘,了解更多關於人口販運相關議題,以及究竟如何對抗販運。」
社企焦點2:公益夢想家
2013-11-18
因為父親過世,羅文嘉約3年前回桃園新屋家鄉陪伴老母,整理老家,將荒廢的一甲田復耕,創立有機稻品牌「我愛你學田米」。但他並非歸隱田園,而是以社會企業的角度繼續「入世」,他在台北開設「水牛書店」分店,希望透過書店串起城市與鄉村,將鄉下的有機農產品運到台北分店販售,也將台北民眾捐的書載回新屋書店。
延伸閱讀
2013-11-24
不論是「支持TNR,廢除流浪動物十二天安樂死」,還是「改變一中街,我們做得到」,進入「呼叫政府」網站,映入眼簾的是各種全國性、地方性連署議題。「呼叫政府」共同創辦人謝一平毅然放棄高薪工程師工作,期盼該網站在許多人對世事充耳不聞的今日,以「呼叫政府」喚醒公民、政府對公共議題的關注。
2013-11-26
對於「英雄」的定義已翻新過去的既定印象,現在只要能發揮影響力、有一點傻勁挺身而出,透過公民參與社會積極開創,都是能成為改變台灣的平民英雄。平民英雄的特質包含不抱怨只採取行動、起身對抗不合理與不平等、以及具備傻瓜精神,代表人物包含14年來持續推動上山義診的藥師李偉烈;獲得CNN年度英雄的Anne Mahlum,以鼓勵流浪漢一起規律晨跑的「Back On My Feet」活動,讓他們找回規律生活,重建自信;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將國內外社會企業相關資訊做資源匯集,成功在兩年內吸引60萬人次瀏覽量。這些人都是台灣存在的正面力量,也都成為改變台灣的新力量!
2013-11-18
雖然語言不通,但每當學生正忙著搬土,總會有柬埔寨小朋友主動幫忙,實踐大學學生利用鏡頭記錄下柬埔寨居民貧困但樂觀的生活態度。引領學生至海外「義築」的是實踐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陳國洲,他在去年接觸了營運海外志工服務的社會企業-以立ELIV,啟發他帶著學生至柬埔寨「義築」的構想。去年,陳國洲自掏腰包招募學生去到柬埔寨,運用所長為村民蓋房子,經過聯合晚報報導後引起善心人士主動捐款,才促成師生團隊於今年順利籌措經費並完成服務。這次柬埔寨的海外服務行動,不僅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也幫助學生培養了「利他」精神。
社企焦點3:友善環境行動派
2013-12-01
「在台灣,垃圾是有價值的」。紐約時報讚揚台灣近年來資源回收業的蓬勃發展,成為全球家戶回收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去年全台工業廢棄物回收率高達百分之八十,相當於一千四百萬噸;台灣的資源回收公司也從一百家快速成長到超過兩千家。政府基金協助資源回收產業,加上消費者環保意識抬頭,不但讓台灣變乾淨,也讓資源回收變成一門龐大的生意!
2013-11-22
udn買東西(聯合新聞網線上購物中心)長期致力於公益活動,對於推廣優質商品不遺餘力。今年下半年與公益平台17 support合作,於udn買東西販售社會企業商品,讓消費者除了買到好東西,也能透過消費實踐「對地球友善」的精神。
2013-11-25
總太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吳錫坤認購柳營區新農人的有機稻田,計畫與全台農民、柳營區公所合作,擴大收購有機米規模。市府農業局力推「新農人」政策,鼓勵市民回故鄉從事有機農業生產,讓今年42歲的董芳彬從上班族轉變為有機小農,其所耕種的二期稻作1公頃有機稻田更受到吳錫坤的青睞,成為認購人。吳錫坤認為企業有盈餘應與大家分享,未來更計畫將二期作認養的有機米取名為「總太」,並製成包裝米送給客戶,之後也不排除擴大規模、在北中南部向農民收購有機米,目前公司有五千名客戶,「若讓他們全吃上癮,不怕沒銷路」。
社企焦點4:觀點分享
2013-11-28
社會企業家從非營利組織走向社會企業,為的就是以創新的模式來改變世界。原為紀錄片導演的許佐夫,於數年前成立「多扶接送」,為輪椅族開闢專屬無障礙旅遊服務,曾有創投基金想要入股贊助,但要求許佐夫停止虧本的一般輪椅接送業務。這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但許佐夫不願背棄那群輪椅上的阿公阿嫲,最後還是婉拒了創投基金的入股。社會企業以營利支持公益,同時完成公部門力有未逮的服務,但當社會企業想要募款時卻經常遭遇重重困難。政府應該為社會企業的申設與募資建構明確法源,目前已有民間人士草擬公益司法草案,為國內的社會企業鋪路。
2013-11-21
司法院前院長賴英照建議年輕人,思考走不一樣的路,並以TOMS SHOES為例,表示「做人或經營企業,都要做有益社會的事」,也同時以近期台灣食品安全的議題為借鏡,提醒年輕人「做該做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香格里拉冬山河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清來,他以「社會企業」發展為理念,發展休閒農業、為農業找出路,也促使更多年輕人願意返鄉,帶動農村正向發展。張清來也表示企業家要有社會責任,這是使命感,也期待能正向影響社會。
2013-12-01
身為億萬富翁,微軟創辦人Bill Gates沒有過著「退休」的生活,而是與妻子成立基金會。他認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同等價值,然而世界上仍有許多殘酷的角落,因此他將基金會的資源聚焦於全球貧窮與疾病、和美國教育問題上,利用科技和自己的力量去改善第三世界人們的生活,帶給他們希望和改變。微軟的成功讓他賺進大筆財富,而Bill Gates更是運用資源把所獲之財富回饋給社會大眾。
「科技正在把世界變小,我們可以利用它改善世界」,Bill Gates認為科技可以喚醒我們感同身受的能力,並鼓勵擁有專長的人才能更深入認識赤貧階層所面對的問題,等到科學更進步且全球良知覺醒後,「我們將握有最強大、得以改善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