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貧民窟的王牌年輕銷售員
編譯:張雅茹
《經濟學人》估算,全球青年失業人口約達2.9億,而台灣政府近年也積極推動青年就業等措施。不過,在思考解決方案的同時,也需要真正聆聽年輕就業者們的需求。

LivelyHoods的創辦者,Maria Springer 與Tania Laden直接到奈洛比,詢問當地的年輕人「你們需要什麼?」。「我們赴當地訪談約300名年輕人,發現他們全部都有銷售經驗,我們便決定以此為基礎。」Laden 說到。Springer也認為:「年輕人有無限的才能與潛力,但像肯亞這種資源較匱乏的地區,卻缺乏實踐想法的機會。很多組織可能僅提供物質上的需要,卻沒教他們謀生的技能。」 LivelyHoods給予奈洛比的年輕人就業機會,將物美價廉的生活和科技產品帶給社區居民,不僅改變當地生活,也讓年輕的銷售員獲取利潤。
LivelyHoods目前營運於人口近40萬的Kangemi and Kwangware貧民窟。Springer說:「貧民窟讓人聯想到的通常是貧窮、衛生、暴力、人口密度高等種種問題。但我們要反轉這樣的想法,這裡有的是強大的社群力量、持續成長的購買力、以及驚人的人力資本。」
LivelyHoods成員年紀約在18到25歲,其中也有35歲的年輕媽媽。他們需要接受為期五周的訓練,一周於教室內學習專業技巧及工作倫理(例如準時出勤)。通過口試後,會安排專屬指導員。銷售的業務模式為每日寄售,因為Springer 與Laden發現,銷售人員不想承擔任何財務風險,因為失敗不僅讓他們更貧困,甚至可能負債。Springer說:「我們給他們產品去賣。如果他們賣出,我們可以繼續經營下去並支付佣金。如果他們不賣了,可將產品退回。真的沒有風險,只有獎勵。」
LivelyHoods不曾讓年齡增長的成員離開,反而是看到成員們自行創業或繼續接受教育。 Laden 說:「與我們一同共事的年輕人信心增長,並希望可以做更多事情。第一次成功的銷售經驗將會對他們後續的人生造成很大的衝擊。同時,長期投入更能成為組織的夥伴,將所學的技巧傳授給更多人,為自己的人生及社區創造出價值及改變。許多LivelyHoods成員之後也到肯亞地區的知名零售商工作,或協助區域經銷商銷售消費性產品。這些公司經常來挖角LivelyHoods的人才,因為他們相信這裡訓練出來的員工素質。「這也算是對我們的肯定。」Laden打趣地說。
資料來源

文章標籤

  • 社企案例地球村

    社企案例地球村

    由社企流編輯群介紹世界各國社會創新案例,讓你不出門也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