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要領 讓社群媒體為社會企業發聲
編譯:繆葶
編按:原文作者MeeraVijayann為Ashoka India的網路管理者。本文以作者第一人稱撰寫。
對於剛起步的社會企業而言,要怎麼建立一群穩定而忠實的閱聽眾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放諸四海皆然。在社群媒體崛起的當下,該如何透過它讓年輕社會企業家聚焦於大眾市場以接觸、推廣到更多的使用者,便成為新創社會企業能否獲得大眾關注的關鍵。 哈佛商業評論曾經有篇文章指出,成功企業與現存社群媒體之間有著密切關連;然而,我卻有截然不同的想法,Twitter與Facebook對於社會企業固然是有效的工具,但其中還是有一些陷阱是你應該要避免的。
對於社群媒體,社會企業家必須得依其特質擬訂策略,才能有效協助組織宣傳。(圖片來源

本與末:組織 vs 源起

多數剛起步的社會企業都專注於提升組織的知名度,而忘記提及當初發想的根本;雖然組織名稱的宣傳是必須的,但核心價值才能敲響閱聽眾的共鳴。Youth Alliance(編按:印度社會企業,藉由設計領袖相關課程,激發青年的想像火花,帶給印度更多嶄新活力)的創辦人PrakharBhartiya告訴我,如何建立可信度是創業初期遇上的最大挑戰之一。 「在一開始,我們必須依賴報紙的頭版露出或是透過其他組織,才能夠證實我們所產出的工作價值,提高知名度。」,Prakher繼續說,「我們持續集中宣傳我們的發想源起,直到今天,我們擁有足夠的影響力讓我們的組織更為人所知。」 讓人們了解你所創設企業的願景,其重要性遠大於讓他們知道你的公司名稱。經由核心價值導向的方式宣傳組織,更能夠被大眾記憶,而這點,透過社群媒體就可以輕鬆辦到。

數位所不能及

在閱聽眾建立於數位媒體上的同時,年輕企業家所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缺乏與大眾的實體交流。KuldeepDantewadia創建了Reap Benefit,一個將重心放在減低廢棄物處理花費上的組織,迄今對於社群媒體的正確使用方式,仍存狐疑。Kuldeep說:「口耳相傳對我們來說是最有影響力的方式,社群媒體則僅是一個確認的工具罷了,譬如Facebook讓我們了解群眾對於什麼是關心的,但這些不會轉化成為實際行動。」 換做Twitter,結果相當。Kuldeep表示,「Twitter的確是一個好用的溝通管道,但我們與鄉村學校合作,所需要的閱聽眾都是小學生,他們並不使用Twitter。」。

非關個人的組織意象

社群媒體上的評論動向可以做為檢視指標,看出一個組織是否開始偏離最初目標的航道,當話題聚焦在組織的推動者身上時,將會使閱聽眾的目光從組織核心目標轉移到推動者的個人取向。像是每當提及Selco online(編按:於印度成立的社會企業,以提供永續能源給無法享有便利能源的家庭或公司為營運核心),容易聯想到的是組織創始人Harish Hande,而非這個組織在太陽能上的努力成果。

互利以共生

近年來,印度的社會企業界面臨了同業崛起、相互競爭的狀況。為了解決相同問題而成立的企業們,開始在線上媒體強調自身做法的獨特性,期待吸引閱聽眾目光,但久而久之,新穎總會陳舊,閱聽人便往下一個感興趣的區塊游移。藉由線上媒體形成完備的合作以及策略聯盟,將可以鼓勵同業間更多的對話,並創造出共同改善問題的新能量。
Happy Hands Foundation(編按:印度非營利組織,希望能復興傳統手工藝,並讓傳統農村裡的人們得有尊嚴地以此維生)的創辦人Medhavi Gandhi,便透過跨部門對話,形成彼此的夥伴關係,這樣的聯盟也讓Happy Hands Foundation在網路上占有一席之地。

成功觸及標的vs資訊超載

早期的社會企業在剛加入社群網站時,也會落入宣傳推廣的盲點:Twitter、Facebook都是看似實用又容易觸及廣大閱聽眾的工具,但它們卻無助於群眾驅動力的生成;驅動力對經營社群網站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它能確保閱聽眾對這塊領域持續關注,並為組織在宣傳推廣上增添價值。
在經營Google +或Facebook等網路動態論壇時,雙向的溝通能夠確認資訊是否過載;假使產生單向的資訊量超載,便可能造成組織對於閱聽眾觸及率的誤解。
總的說來,建立一個線上互動平台的訣竅見仁見智,每個組織都應該依其所需量身打造;然而,其中關鍵在於:創造一個能夠讓組織核心訊息真正被傳遞的空間。因為你也曉得,社群媒體觸及大量閱聽眾,但其中傳達的資訊又有多少真正被吸收了呢?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