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婦女是拯救窮人眼睛的最後一哩
文:林以涵
(來源:官網

窮人眼中的春天

當我們考慮今天出門要戴隱形眼鏡、有框眼鏡、太陽眼鏡、甚至是瞳孔放大片的同時,遠在發展中國家有視力退化、近視、弱視等現象的人們,可能因為無法負擔購買一副眼鏡,與各種不便搏鬥,同時害怕終有一天會因為失明喪失謀生能力。

視力障礙不僅是健康問題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視力不足的人口約七億三千萬人,因為視力不足導致的經濟損失約有三十億美元。獲得視力矯正的人,能夠提升35%的工作效率,然而能夠獲得視力矯正的人口僅佔總數的77%,無法獲得視力矯正的人口多數是在開發中國家。
試想當一家人近視、弱視了卻買不起眼鏡,會面臨怎樣的狀況呢?很有可能,爸爸無法出海捕魚,媽媽無法縫紉或做飯,孩子們無法閱讀學習….。視力障礙讓這一家人喪失收入、沒有生活必需品、也干擾教育機會,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中。視力障礙不僅是健康問題,亦會連帶影響教育、經濟等發展。

微型加盟創新造就「視覺企業家」

擔任海倫凱勒基金會醫學諮詢機構董事、同時也是名驗光師的Dr. Jordan Kassalow,觀察到長久以來「為發展中國家人民提供眼鏡」這項任務無法順利推動,除了價格因素,合格驗光配鏡師的缺乏、購買眼鏡的管道有限、以及人們尚未充分了解矯正視力的好處也是關鍵。
他於2001年創辦VisionSpring並開發出單價不到四美元的眼鏡,在孟加拉、薩爾瓦多、南非、印度等地銷售。他也運用微型加盟(microfranchise)模式,提供基本眼科保健與商業經營知識給當地婦女、訓練其成為銷售推廣員,並提供「生意袋(Business in a Bag)」,將周邊產品與服務(視力表、放大鏡、拭鏡布、宣傳DM等)一併納入讓她們攜帶。
這些「視覺企業家(Vision Entrepreneur)」走訪各村落中的家戶,檢查地區人口是否有視力問題,並銷售矯正眼鏡、太陽眼鏡、護目鏡和眼藥水等相關產品。她們也和各地既有的學校、教堂等組織合作,以在最短時間內最快拓展影響力。
VisionSpring至今在全球共銷售了超過一百萬副眼鏡,提供九千名銷售員就業機會,並創造出兩億三千萬美元的經濟效益(包括因為視力矯正後帶來的經濟效益)。它所培訓出的七百二十名驗光師,有一半以上更自己創業開設眼鏡店。

最後一哩路將資源帶給最需要的人

越是偏遠的地區,越容易因為過高的運輸成本而難以獲得資源,如何打破藩籬、將產品或服務帶給最需要的人,是社會企業要解決的一大課題。
目前社會企業面臨資源不均時所採取的「最後一哩通路模式」包括:搭配地區既有資源、增加產品組合價值、維持和補償現有通路,都可以在VisionSpring的例子中看到應用。
翁山蘇姬日前在東亞世界經濟論壇的演講中提到:「賦權(empowerment)的意思是盡量讓人民自行決定如何改善他們自己的生活」。VisionSpring的微型加盟模式正是此精神,雖然在一開始培訓婦女時須投入較多時間和精力,卻有助於長期經營。當過去的「受助者」開始與社會企業合作,貢獻所長,他們將能逐漸發揮潛質,邁向自立。
本文原刊登於商業周刊
作者簡介:林以涵,畢業於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公共事務研究所。現於台灣為美國一獨立顧問公司工作,提供諮詢服務給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與國際發展機構,並為社企流創辦人兼總編輯。

文章標籤

  • 商業周刊專欄:公益是門好生意

    商業周刊專欄:公益是門好生意

    集結社企流每週在商業周刊網站專欄部落格「公益是門好生意」之文章,文章亦搭配影音刊載於TEDx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