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大誌粉絲團Photo Credit: 大誌粉絲團
文:林以涵
穿梭在人來人往的捷運站,我們在捷運大安站出口處轉角,看見默默站在角落的呂大哥,手上正拿著當期的《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雜誌》販售。一年多前,患有小兒麻痺的呂大哥在失業壓力下,經朋友介紹來到大誌在萬華舉辦的販售員說明會,經過三天實習後正式成為雜誌販售員,每天清晨六點多就到捷運站報到,一直到晚上六點才離開,至今平均一個月有一萬多元的收入。
來源:大誌官網

給他魚,不如給他釣竿

The Big Issue(TBI)雜誌由博德(John Bird)與羅德克(Gordon Roddick)於1991年在英國倫敦創立。出身於清寒家庭的博德,五歲後的人生在街頭、孤兒院、監獄中度過。熱愛文學與藝術的他,因為己身經驗,深刻體會到社會邊緣人謀生時的掙扎與挑戰,大部分街友除了乞討與打零工外,無常態性就業機會,於是興起了創辦雜誌、透過無家可歸者來販售的念頭,讓遊民可以有尊嚴地賺取收入、找回生活自主權與信心,才是持續性的幫助。TBI提供給遊民的釣竿,讓他們「把手舉起來(賣雜誌),而不是把手伸出來(領救濟金)」。
在銷售架構上,TBI採用批發、而非聘用或拆成的方式與街友合作。如果採用聘僱的方式,可能無法逐漸降低販售員對外界的依賴度,同時也不能透過自食其力的過程去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而降低依賴度與自信心的建立是販售員在未來能夠重新掌握生活主導權的重要關鍵;拆成則須克服拆帳時較為複雜的狀況。
英國TBI每週發行,內容包含時事、社會議題、藝文資訊等,街友販售員以每本1.25英鎊的價格購入、2.5英鎊售出,即每本雜誌有1.25英鎊入帳。英國TBI成立至今二十個年頭,現在每週可賣出30萬本雜誌,讀者量超過67萬人,幫助超過2500位遊民,光去年(2011)在英國就帶給販售員超過五百萬英鎊的收入。
TBI是全世界最廣為流傳的街報,也被公認為是英國最知名的社會企業之一。博德也採用「公司」與「基金會」雙軌並行的模式強化資源運用:營利公司負責雜誌生產與配送,非營利基金會負責管理雜誌收益、推動改善販售員生活但難有收益的計畫,例如住宿、醫療等輔導服務。

九個國家,大誌大不同

博德也將品牌授權給日本、韓國、澳洲、台灣等九個國家發行刊物,各國雜誌的資金來源、編務與活動皆是獨立運作。創辦過《樂多新文創線上誌》的李取中,發現TBI做為社會企業,不以滿足股東權益最大化為考量,也著重其對社會帶來的影響力,如果引進台灣,能讓大眾持續關注遊民議題,讓遊民有自力更生的機會,便於2009年向英國取得The Big Issue Taiwan授權,2010年4月1日正式創刊。
大誌中文版為月刊,內容包含全球意識、商業科技、文化、設計等綜合資訊,希望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核心精神,與20到35歲的愚人世代分享一種生活態度。發行至今共30期,目前每月發行量約三萬本,在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和台中市皆有販售員,將採取漸進方式拓展到其他地理區域。
大誌中文版當期雜誌,街友是唯一銷售管道,總編輯李取中表示可實際賣出約九成(編按:一般雜誌在7-11販售率大約僅五成),剩下一成變成過期雜誌後,才會在網站或其它推廣通路販售。
與傳統雜誌通路相比,大誌在通路管理上成本較高,如有專職發行人員負責街頭販售員的相關支援與協調、舉辦販售員聚會活動、設立實體發行站供販售員批雜誌等。另一差異是其以街頭販售員的零售通路為發展重心,廣告只占收入的一到兩成。這樣的收益比例相對健康,因廣告會讓經營團隊對內容的主控性降低,也易受市場環境波動影響。不過大誌並沒有因為透過街友販售的特性,就減少內容或頁數,希望讀者購買是出於喜歡雜誌內容,而非僅是支持弱勢的愛心消費。
「有時候熟客看到我一陣子不在這裡,之後再遇到都會關心我是否身體不舒服。」「大誌的工作人員很不錯,每個月還會辦同學會讓販售員彼此認識,並且聽取我們的心聲。」呂大哥靦腆地笑著說道。
無論英版或台版,TBI的出現為街友自力更生提供了另一條路。下次經過捷運站時,不妨買一本雜誌來看看喔。
本文原刊登於商業周刊
作者簡介:林以涵,畢業於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公共事務研究所。現於台灣為美國一獨立顧問公司工作,提供諮詢服務給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與國際發展機構,並為社企流創辦人兼總編輯。

文章標籤

  • 商業周刊專欄:公益是門好生意

    商業周刊專欄:公益是門好生意

    集結社企流每週在商業周刊網站專欄部落格「公益是門好生意」之文章,文章亦搭配影音刊載於TEDx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