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決定社會企業的高度
前幾年我離開企業,轉戰Social Enterprise時,身邊的朋友不管是不是真的搞得懂我的新工作是在幹啥的,但只要一聽到我跟「公益」這兩個字掛上邊,她們臉上的表情就好像我的頭上多了一個小光環似的,彷彿捨下前途和高薪,去從事「本來應該是退休時候做的事情」,是何等浪漫及偉大的決定。
三年後,我的朋友們對於我的工作還是沒有搞的很懂,偶而還是會把企業社會責任(CSR)和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混為一談。但至少,我們已經可以把「公益」當成一件嚴肅的事情看待和討論,而不是一廂情願的浪漫情懷。
為什麼說是「一廂情願的浪漫情懷」呢? 從近來庇護工廠的薪資爭議乃至2年前的黑人潮T事件,就可窺見一斑。「從事公益」的原始立意(我通常會稱之為「本心」)應該都是好的,但為何演變到後來,卻是爭議不斷,陷入原是一樁好事、一片好心卻反遭質疑的情感漩渦裡。
我想一切的源頭皆在於「本心」。本心出自孟子告子篇:「此之謂失其本心。」依孟子所說,人的本心,便是道德價值的根源。由於本心就具仁義禮智,所以只要人願意,肯去實踐仁義,便一定能做到,所以「求則得之」。本心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的外在的力量、環境,及私欲所影響。  
而「本心」就像企業的Vision,是策略及組織的主要依歸。「本心」像Visionㄧ樣需要時時檢視,這種嚴謹的態度,是維繫社會企業持續向前、不走偏門的動力。這種態度支配著社會創業家的觀察和思維,也決定著他該聽到什麼、看到什麼、想些什麼和做些什麼。
企業經營不容易,要兼顧社會公益又要獲利的社會企業更是難上加難。在面臨決策時,對「本心」執著的態度,將決定社會企業的高度。舉例來說,前些日子庇護工廠的薪資爭議,引發了正反兩面的辨證。有一說是為了組織永續經營,扣掉營運成本之後,能給身障員工的薪資當然不及最低工資,強調先求組織生存、再求受益者權益。另ㄧ說則是受益者沒有被公平合理的對待,就喪失了公平義理,是種偽善。
回歸「本心」一說,戮力身障就業的社會企業家,應把身障工作者的權益視為公司的Vision之一。一旦抱持了這樣的態度,雖然意味著選擇了一條較為不好走的道路,但組織在此思維下會更加成熟、營運在壓力下得以更有效率。這樣的社會企業才能一本初衷,繼續突破重重挑戰。高度,就此顯現!
我深信......夢想可以浪漫,改變世界卻是需要態度的。

文章標籤

  • Sabrina @ 一沙一世界

    Sabrina @ 一沙一世界

    陳潔如,多年來都在瞬息萬變的網路業廝殺,心中卻始終嚮往公益的淨土。2008年夏天,對工作和生活突然有了新體悟的她,渴望找到用創意和專業做公益的可能性,於是毅然決然離開企業,從原本的「若水之友」轉變成為若水的一員。 2009年7月起,投入社會企業的創新育成工作,協助建立及推展身障工作者的就業模式。她的座右銘是「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因此凡舉美好的事物,都想用生命好好體悟一番! 加入若水前曾任台灣索尼通訊網路(So-net Taiwan) 經營企劃暨行銷部經理、和宇寬頻(KGEx)專案經理、及數位聯合電信(Seednet) 產品行銷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