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影展 LIGHT Film Festival:從編輯的口袋片單,看世界各地的微光故事

輕影展 LIGHT Film Festival:從編輯的口袋片單,看世界各地的微光故事

2020 金馬獎頒獎典禮前夕,社企流首次策劃「輕影展 LIGHT Film Festival」,希望與大家一同輕鬆看電影,挖掘社會中隱隱發光的動人故事。一起躍進編輯的口袋片單,了解正發生於世界各地的大小事吧!

專欄文章

3篇)
  • 吃貨必看!3 部精選電影,揭開食物背後的旅程

    吃貨必看!3 部精選電影,揭開食物背後的旅程

    社企流/文:高捷

    《我家有個開心農場》,讓生命共存共榮

    「我們相信萬事萬物自有其道。」
    在歷時 10 年追蹤的紀錄片作品《我家有個開心農場》(The Biggest Little Farm )中,主角約翰與茉莉夫妻倆,帶著愛狗遠離城市,來到鄉間親手打造農場。
    聽起來很愜意的生活,其實並不簡單——他們希望讓這塊土地上的每個生命都能共存共榮、彼此支援與協助,從而建立健康而完整的生態體系。
    如何與大自然共存是農場主人每天面臨的課題,為了生計就必須讓土地開墾有效益,但為了生態平衡卻也要犧牲經濟效益的極大化,偶有農村生活的浪漫,不過多數時候農場主人們面臨的是天災、牲畜生病等各種大小問題。
    這座「杏花巷農場」,佔地約 200 畝,距離美國洛杉磯約一小時車程,為了打造生物多樣性,讓生態系得以平衡,許多被一般農人視為理所當然的行動,如噴灑農藥、殺蟲劑來清除害蟲皆不可行,更難以種植大量單一作物來增加經濟收入。
    沒有過度生產、經濟規模化的問題,讓每個生命得以找到在農場中的位置——如蝸牛是鴨子的食物,能使鴨更肥壯;鴨子在行走時能幫忙翻動土壤;鴨屎直接成為肥料,因肥沃土地而生出的蟲隻則成為雞群的美食。
    當系統建立起來,儘管遇到各類天災與困難,土地上的生命們都能逐漸修復、回到最適合的狀態。

    《玉子》是減少環境負擔的食物,還是人類的朋友?

    由《寄生上流》與《末日列車》導演奉俊昊所執導的《玉子》(Okja),一樣從一個讓人驚艷的角度切入了人與動物、人與食物的微妙關係。
    「最重要的是,豬肉嚐起來一定要有口感。」《玉子》描寫基改生技公司發展出特別基因的超級豬,不只飼料用量、排泄量低,而且口感美味,對環境負擔大大降低。聽起來是人類要減少畜牧業對環境破壞的一大進步。
    為了宣傳超級豬,生技公司把幼豬交給數十個畜農飼養,並舉辦一場大賽。南韓山上的農家女孩成為了飼養家庭之一,但她和超級豬玉子成為了摯友,深厚的感情讓她誓言保護牠,不讓玉子被宰殺。
    儘管片中對動物的殘忍配種實驗呈現了生技公司負面反派的形象,但透過片中角色的對話,我們也能看到保護動物與食物鏈之間的思考課題。在食物鏈中人類需要食用肉品,而食用意味著宰殺,是否就和動物保護是永遠對立的兩面?
    電影本身並未給出答案。從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人開始提倡人道宰殺、友善的飼養環境,希望為這些即將送入人類口中的肉品爭取更多生存的品質。但人道之外,動物與人類面臨生命逝去時的意義、痛苦或解脫,都值得我們去更深刻的思考。

    《五星級明日餐廳》開張!看名廚如何化剩食為頂級美食

    「用廢棄食材做料理很棒,你不會知道自己從中能得到多少。」
    主角 Massimo Bottura 是米其林三星主廚,在米蘭世界博覽會的期間,他邀請設計師、廚師共同在一座廢棄劇院打造了剩食餐廳「 Refettorio Ambrosiano 」,以展館每天剩餘的食材來做料理,免費供給當地的貧民與遊民。
    聽到剩食我們似乎會想到廚餘,好像就只有丟棄、或是餵給牲畜的選項。其實,剩食的價值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在《五星級明日餐廳》(Theater of Life)中,我們可以看見一道道由剩食變成的頂級餐點是如何讓人暖胃又暖心。
    而今,這間餐廳更被延續成為非營利組織「Food for Soul」,讓剩食與共享的精神持續傳遞下去。
    核稿編輯:李沂霖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閱讀文章
  • 「每個天資獨特的孩子,都有位懂他的老師」6 部電影走入教育現場,看見改變的起點

    「每個天資獨特的孩子,都有位懂他的老師」6 部電影走入教育現場,看見改變的起點

    社企流/:黃維萱

    「沒有失敗的學生,只有失敗的老師,嗝!」

    《我的嗝嗝老師》(Hichki)是 2018 年上映的寶萊塢青春熱血教育片。片中描述患有妥瑞症的 Naina,自幼便立志當老師,而後也如願在母校擔任教職。然而,她的教師生涯第一項任務,就要面臨平均一個月會氣走一名老師的放牛班。
    電影中微觀地描述 Naina 多元的教學方法——比如帶學生到籃球場上數學課、或是讓學生寫下心中的恐懼,然後以紙飛機放飛紓解煩惱。種種跳脫傳統的教學方式,順利地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片中也巨觀地探討印度教育現場問題,如貴族化、種姓制度、教育機會不均等、階級世襲等等的問題。明快的節奏讓觀眾一起走入 Naina 的班級中,一起體會印度貧民窟孩子的成長淚與笑。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改編自台灣王政忠老師真人真事的教育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描述一名目標進入大城市擔任補教名師的年輕教師,畢業後回家鄉實習卻遇上震動全台的 921 大地震,讓他決定留在家鄉校園服務。
    他開創「學習護照」讓學生積點兌換商品、激起學習動機;也帶領學生組成國樂團,練樂器、參加比賽,走出地震的陰霾。本片擷取現實生活中最精彩的片段,帶觀眾一起體會偏鄉教育的困難與感動。

    「人生嘛!總是會有好事發生」

    《只要我長大》為 2016 年上映的溫馨教育片,帶領觀眾窺探台灣另一種教育現場的面貌——部落教育。
    瓦旦、晨皓與林山是一起長大的 3 個小男孩,擁有單純的心靈,也各自擁有不一樣的家庭煩惱:孤兒、隔代教養、酗酒、工作流失、甚至是毒品的侵擾。而在學校,有一位重要的角色——行動不便卻擁有美麗歌喉的拉娃老師,提供學生課後輔導,成為學生如家一般的溫暖場域。

    「如果我教得好,他們就會來上課了」

    經典教育電影《街頭日記》(Freedom Writers),描述一位新手老師 Erin Gruwell來到一個經濟條件不佳、種族多元的高中放牛班任教的故事。學生因為社會結構問題,成為幫派下的犧牲者,時常活不過 18 歲。
    Erin 透過引導學生書寫日記、購買具有啟發的書籍例如《安妮的日記》,讓學生體會文字的力量,並且集結出版成為發聲的力量,讓學生為自己的身份正名成為「自由寫手」,找到生活下去的勇氣。

    「每一個天資獨特的孩子,都需要一位懂他的老師」

    《心中的小星星》(Taare Zameen Par)是 2007 年由阿米爾罕執導的印度電影,點出教育競爭激烈、文憑主義盛行、教育武裝化(指教育的目的為提升國家軍備用途)等等印度教育問題。
    片中的小男主角伊翔患有閱讀障礙,遭遇被留級、藝術才華不被賞識、甚至被轉校等境遇,對人生感到一片灰暗,直到他遇上開明的美術教師拉姆。
    拉姆理解伊翔的狀況,以鼓勵思考、勇於作夢的教學方式,為伊翔找到發揮才華的舞台,為他建立自信、成為改變生活的契機。

    「比起處罰,我有更好的點子!」

    2006 年上映的法國經典小品《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以一首雋永合唱流傳於世人心中。時代設定在二戰時期,片中的主角們,一名是孤兒,一名缺乏父母關愛,一名則有暴力傾向,他們在放牛班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也充滿著戰爭的沈重之氣。
    直到充滿愛心與耐心的代課老師——馬修出現,以有別以往的教育方式,帶學生組成合唱團,用音樂撫平學生的暴戾之氣,並逐漸與學生建立信任與默契,為原先灰暗的生命注入一絲曙光。
    透過電影,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的問題錯綜複雜,牽扯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歷史因素、文化背景等等。而教育可望作為一帖良藥,帶給新世代改變的契機。
    核稿編輯:李沂霖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閱讀文章
  • 笑淚交織的老後人生!6 部經典好片,看百種退休後的大齡生活

    笑淚交織的老後人生!6 部經典好片,看百種退休後的大齡生活

    ​社企流/文:蘇郁晴

    《別告訴她》:親人即將離世的消息,你會選擇據實以告嗎?

    奪得電影獨立精神獎最佳劇情片、全球獎喜劇類最佳女主角等多項大獎的電影《別告訴她》(The Farewell)是發生於導演王子逸身邊的真實故事。劇中描述一個中國家庭的奶奶被診斷出癌症末期,醫生宣告只剩不到 3 個月的壽命,但受東方教育的家庭成員選擇不告訴奶奶實情。為了使各奔東西的家人們回來見奶奶最後一面,他們舉辦堂弟的假婚禮,同時也希望能藉此讓奶奶開心。
    然而長期移民美國的孫女比莉對此十分不苟同,在美國,若是向當事人隱瞞即將離世的消息是違法的,且她認為奶奶或許還有想做的事、或是想好好與家人告別。但比莉的母親向她說,中國有句話:「患癌者,死之將至也。」往往殺死他們的不是癌症,而是得知自己即將去世而產生的恐懼。
    ​面對親人即將離世的消息,該據實以告,還是隱瞞?在這部電影中沒有答案。但《別告訴她》呈現了東、西方的兩派觀點,西方國家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當事人的生死都應該讓他知情,才有機會不留遺憾的離世;但東方國家覺得人都是「群體」,該不該向當事人坦白,應為整家人的決定,且讓當事人知情,可能因而導致病情惡化。這仍是個大哉問,沒有絕對的對或錯,值得大家進一步探討。

    ​《老大人》:哪裡才能抵擋年老孤寂,不麻煩他人的好好安老?

    「你們是把我送來這裡等死的嗎!」在電影《老大人》中,妻子過世、兒女成家搬往都市生活、自己一身病痛的爸爸金茂,在兒子益正將他帶往養老院時這麼說道,映照出許多家庭都在面對的真實處境。
    其實金茂的兒女並非不孝,只是益正忙於工作,且過去照顧生病已久的母親,早已使益正一家人身心俱疲,金茂又因傳統觀念,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因此每當發生任何狀況,總是勞煩益正,將女兒玉珍拒於千里之外。又因為長期待在老家,金茂看著身邊的鄰居接連去世,無人送終,更是感到寂寞,所以總板著一張臉,脾氣也很硬。
    但在經濟與生活的雙重壓力下,益正和玉珍選擇將金茂送往養老院,不捨兒女勞累的金茂只向他們說,「常來看我就好。」
    《老大人》的劇情是台灣許多家庭可能正面臨的現實問題,在老年人口日益增長的時代,青年族群不僅需要工作,更要面臨「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顧的處境,若是長者不幸患有任何病症,兒女更需耗費心力陪伴在旁,導致有些力不從心的兒女最終選擇自縊,或是直接送被照護的長者上路等憾事發生。該不該將長者送往養老院,仍沒有一定的解答,但就像劇中金茂所期盼的,長者只希望有人能陪伴左右。

    ​《我想念我自己》:面對失智症者,愛與陪伴才是唯一

    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的一種,也是全球相當常見的失智症。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以此為題材,由奧斯卡影后 Julianne Moore 飾演擁有美好家庭與事業,卻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女主角 Alice。
    病症初期,Alice 在演講中忘詞、外出時突然迷失方向、忘記自己曾說過的話。隨著症狀持續惡化,Alice 的生活也開始崩壞,她不得已離開職場,甚至忘記女兒的名字。
    但就算 Alice 的丈夫與 3 個孩子生活忙碌,他們仍會撥空回來陪伴自己的母親。在一場阿茲海默症關懷討論會的演講中,Alice 分享,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後,每天都在學習失去的藝術,她失去生命中曾為之奮鬥的一切,且自己變得古怪滑稽,不知該如何面對這樣的自己,但幸運的是,生命中還有深愛她的人。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19 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 5 千萬名失智症者,30 年後患者更會翻倍成長,每 3 秒就會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在台灣,已有逾 29 萬失智症人口,未來 50 年內,更可能高達 90 萬人。面對這個無法根治的病症,除了帶著患者去看醫生外,我們還能做什麼呢?也許就如 Alice 的家人一樣,在患者的生活中,注入更多的愛與陪伴,或許是滋養他們餘生的最佳解方。

    ​《高年級實習生》:心中仍有音樂,選擇過「退而不休」的生活

    「音樂家從不退休,直到他們心中無音樂時,他們才會停下腳步。我的心中仍有音樂,這是無庸置疑的。」膾炙人口的職場喜劇電影《高年級實習生》(The Intern)中,年過 70 的男主角 Ben 在工作面試時說道。Ben 的妻子已經過世、兒女都在外地工作、自己又已從職場退休,雖然他已盡情地享受退休生活,卻仍覺得少了什麼。
    難道退休生活就只能盡情玩樂、享受餘生嗎?直到 Ben 看見網路時裝公司在徵求「高年級實習生」,才頓然發覺退休生活能有不一樣的選擇。
    Ben 不因年紀較其他同事年長,而覺得自己沒用,反之,他利用閒暇時間向年輕同事學習新媒體與科技的應用,更藉由自己積累 40 年以上的人生經驗及智慧,幫助身邊的同事與老闆 Jules,使他成為同事們爭相交友的對象、老闆最得力的助手。
    ​許多銀髮族在離開職場、孩子出走、伴侶離世後,頓失人生重心,成天只待在家獨處,不與外頭的世界有所接觸。然而所謂「退休」,也可以是「退而不休」,只要「心中還有音樂」,善用累積超過 40 年的生活經驗,也能開創絢爛的第二人生,就如劇中的 Ben 一樣,成為主管與同事心中的最佳夥伴。

    ​《不老騎士》:平均 81 歲的長者,邁向 1178 公里的騎車環台之旅

    「追求夢想時,你會忘記自己幾歲。」台灣紀錄片《不老騎士》記錄平均年齡 81 歲的 17 位長者的騎車環島之旅。這 17 位長者中,有人曾罹患癌症、有人需配戴助聽器、有人有高血壓,甚至在環島途中,當年 87 歲的領團團長賴清炎還曾 3 度進出醫院,但他們仍一一克服困難,完成為期 13 天的環島旅程。
    這 17 位長者從原本不會騎機車,到順利考取駕照,邁向全長 1178  公里的行程,更向所有人證明,追求夢想,永不嫌晚。
    ​我們普遍認為人進入老年階段,就應該在家安心養老,但其實不然,這 17 位平均逾 81 歲的長者們,心中都仍有著 18 歲的夢想,他們辛苦工作一輩子,退休之後,他們不受年齡限制,只想讓自己活得更加精彩。
    2019 年,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更開辦「不老騎士 2.0 版」,希望能帶著更多心中有夢的「不老長者」,完成一趟圓夢計畫。

    ​《金盞花大酒店》:老了就只能接納現狀? 70 歲後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所有事情到最後一定會是好的,若是沒有,就代表還沒到達最後。」這是英國喜劇電影《金盞花大酒店》(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中的酒店經營者 Sonny 所說的話,同時也貫穿了整部電影的核心。電影描述 7 位在各自生活中擁有不同問題與困擾的銀髮族,為了追尋不同的目標,來到號稱「長者養老天堂」的印度金盞花大酒店。
    其中有嚴重種族歧視的 Donnelly 更在劇中說道:「我這種老人,未來的事情說不準,我甚至從不買還沒熟的香蕉。」可知她對逐漸變老及死亡的未知感到灰心,認為自己老了,就已經沒有用處了,因此不對未來抱有任何期待就是 Donnelly 最初的生活方式。
    然而就如另一位銀髮族 Evelyn 在日記上寫下的體悟,「當人適應新環境後,生活就自然豐富起來,再怎樣不捨過往,也都已一去不復返,唯有忘掉過去才能真正把握現在。」在印度生活一段時間後,大家都從環境、人與人的相處中找到過去問題的解答,他們放下過去的偏執,接納了新的生活,活出更加璀璨的第二人生。Donnelly 甚至從一個老愛抱怨,認為生活只有今天,沒有明天的悲觀者,變成協助金盞花大酒店營運的副總經理。
    ​誰說頭髮花白、行動不便就只能接受現狀,無法開創新的生活?《金盞花大酒店》以 7 位銀髮族的煩惱與轉變,向觀眾訴說只要願意敞開心房,接受新的事物,就算是年過半百的長輩也有追求所愛、改變現狀的可能!
    ​核稿編輯:李沂霖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