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永續神助攻:社會參與的多元實踐

企業永續神助攻:社會參與的多元實踐

隨著全球永續發展與 ESG 議題持續升溫,企業除了回應永續政策、供應鏈趨勢、消費者期待,更看見永續行動帶來的長期競爭力與品牌價值。如何將永續融入企業經營,並與社會創新組織攜手共創多元價值,已成為領先企業積極探索的方向。

專欄文章

2篇)
  • 企業社會參與實踐攻略:從單次行動走向長期合作,打造有感社會影響力!

    企業社會參與實踐攻略:從單次行動走向長期合作,打造有感社會影響力!

    社企流/文:蘇郁晴
    隨著全球 ESG 議題升溫,企業除了回應政策與供應鏈壓力,也必須主動部署永續策略,深化與社會的連結。過去一次性的公益活動或捐贈,已難以應對當代複雜挑戰。企業該如何與社區、在地組織建立長期夥伴關係,創造兼具商業效益與社會價值的共好模式,已成為永續轉型的核心課題。
    為此,社企流推出「企業永續神助攻」系列講座,打造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交流對話的平台。首場講座聚焦「社會參與的多元實踐」,邀請 ASML、TFT 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大米缸永續關懷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等企業與組織代表,分享雙方如何從單一行動走向長期合作,透過志工服務、資源共享與專案共創,擴大永續影響力,實踐更有溫度的企業社會責任。(同場加映:不只捐款或捐贈!攜手社會創新組織,打開企業社會參與新想像

    ASML 企業社會參與策略:從「點」到「面」的永續之路

    當今企業談永續,早已不再停留在單次公益活動或短期捐贈。真正有系統、具影響力的社會參與,往往來自一段長期的關係經營與對議題的深入理解。ASML 社會參與專案負責人(Project Lead of Society & Community Engagement)曾韻庭在講座中,以實務經驗分享企業如何從單點出發,逐步走向長期共創,實踐有感且可持續的企業社會參與。
    「志工服務往往是企業參與社會最基本的起點,但這個起點絕不能只是『做了就好』,而是要成為串連價值的起手式。」曾韻庭指出,ASML 透過與社企流合作,連結其他社會創新組織,從志工行動開始,讓員工親身接觸議題、理解需求,進而引發更深層的認同與投入。「我們讓員工跟我們一起下現場,去看、去感受、去理解,這是合作最重要的第一步。」
    這樣的「點」逐漸延伸為「線」,例如員工捐款配對機制,讓公司的支持與員工的行動互相對齊,建立共同的社會參與感。「你支持的團體,公司也站在你這邊,這是一種價值上的共鳴。」ASML 每年透過捐款配對,甚至在特定活動期間加碼兩倍支持,讓資源更集中、更具影響力。
    然而,要走向長期合作的「面」,企業必須投注更多耐心與對議題的理解力。曾韻庭坦言:「好的合作關係,從來不是一次專案的媒合,而是從一場又一場的深度對話開始。」ASML 審核合作對象的流程涵蓋整間公司跨部門的協作——從法務、風控到總部溝通,每一項提案都需經過嚴謹審查與在地實地訪查。她笑說自己的角色像「轉換器」,負責將台灣在地的議題,轉譯給遠在荷蘭總部的同事們理解與認同。
    除了制度與流程,更重要的是企業與非營利組織雙方的角色認知與溝通誠意。「非營利組織避免將贊助企業當成客戶,要勇敢向企業表達組織的理念,才不會讓合作的目的失焦;而企業要將非營利組織當夥伴,而非發包廠商,雙方彼此找到共同的目標,才有辦法走得長遠。」
    對她來說,真正能夠落地的合作,來自於彼此對議題的理解、對資源的尊重,以及對彼此角色的信任感。從志工行動啟動認識、捐款制度加深參與、長期專案穩定合作,ASML 藉由「點—線—面」的策略,一步步實踐出專屬於企業的社會參與路徑。當企業願意跳脫自身框架,與非營利組織並肩思考、共同學習,才真正能在社會參與這條路上,走得長遠、走得踏實。

    當資助者變身共創者!TFT 攜企業走進偏鄉教育第一線

    作為深耕偏鄉教育的社會創新組織,Teach for Taiwan(TFT)長期關注台灣教育資源不均的結構性問題,並積極與企業攜手合作,讓企業不只是「捐助者」,而能成為教育現場的共創夥伴。TFT 策略合作專案經理黃映慈在講座中分享與 ASML 的合作經驗,說明如何透過彼此理解與參與式設計,促進企業深度參與教育現場。
    她指出,企業合作的第一步,不是立刻啟動專案,而是從「陪伴彼此理解」開始。ASML 在第一年與 TFT 合作期間,透過實際與高需求現場互動,了解教育現場的挑戰與需求,才逐步共構出適切的合作模式,並進一步展開長期計畫,支持高需求地區孩童的學習。
    TFT 與 ASML 合作共同推動「藝文走讀學習計畫」,回應高需求地區較難取得藝文學習資源的挑戰,支持了多所高需求地區的藝文學習推動。其中一所與花蓮部落小學的合作中,在 ASML 支持孩童的文化與音樂學習資源下,由 TFT 串連專業音樂人走入學校,並邀請孩子與專業音樂人交流、改編合作族語歌曲,最終共同站上大型展演舞台,讓自身文化被聽見,也讓孩子經歷「站上舞台、被看見」的感動。
    接下來,TFT 也將與 ASML 合作一同支持高需求地區孩童的英語學習,除了 TFT 所培力的青年人才在高需求地區長期陪伴孩童學習,也帶動企業志工共同參與孩童的學習歷程。如透過「筆友計畫」與學生練習英文書寫,或在假期設計英語課程,讓語言學習延伸至日常生活。黃映慈說:「希望讓孩子看見英文可以成為溝通的工具。使用英文真的有人看得懂,而且可以產生互動,也希望孩子因此更相信英文是能夠被使用的,進而提升學習動力。」
    「這不是一次性的公益活動,而是企業與組織一起思考、一起走入現場、一起回應真實議題的歷程。」黃映慈強調,真正具影響力的合作關係,不只是資源的流動,更是價值的連結。

    從選對夥伴開始,大米缸如何放大社會影響力?

    在談永續與社會參與的路上,台灣大米缸永續關懷協會走出了一條結合農業、弱勢扶助與企業志工參與的實踐之路。主理人游思瑩指出,協會從最初的公益計畫起步,逐步轉型為正式組織,至今已推動 7 年,與全台近百位有機友善小農合作,並將生產過剩或滯銷的農產品,轉化為支持弱勢族群的糧食資源。
    大米缸的服務對象橫跨 3 個面向:友善耕作的農友、需要穩定餐食的弱勢族群,以及學習資源相對匱乏的兒少。在挑選合作夥伴時,也有縝密的審核流程。游思瑩說:「我們追求的不僅是企業資源的挹注,更重要的是了解所有合作夥伴,無論是企業、NPO、大眾,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她強調,雙方會先仔細確認彼此需求、確立明確目標,並經過充分溝通後才正式開啟合作,而在合作期間也會持續進行滾動式調整。「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兼具創新與社會影響力的合作關係。」
    除了物資媒合,大米缸也推動食農教育,讓接受捐助的孩子與長輩理解手中那碗飯的意義。有孩子第一次見到水稻田、摸到水牛、了解米從哪裡來,也有企業志工在課程後反思如何優化與孩子互動的方式。游思瑩強調:「這些不是單次活動,而是一場場對生命經驗的深度連結。」
    在與企業合作上,大米缸秉持需求對焦與共同設計的原則,從理解彼此目的,到建立長期夥伴關係。例如與 ASML 合作生物多樣性田間調查、導入有機食材進入員工餐廳;或與成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攜手推動盲生的食農教育課程,讓企業志工、孩子與土地有更多交會的可能。
    「我將所有合作企業都視為夥伴,共同推廣這個議題。我希望大家都能抱持這樣的理念和心態去尋找合作對象。在這種良善的關係基礎上,最終的專案成果將不僅僅是一份結案報告,而是一個能明確展現社會影響力的實際成就。參與過專案的夥伴,也會主動運用自身能力,進一步擴大議題的影響力。」游思瑩表示。

    每段合作都該是各自精采——荒野保護協會的企業共創心法

    深耕環境保護三十載,荒野保護協會已投入龐大資源與人力於各項環境議題,其足跡遍布全台,設立 11 個分會,擁有逾 5 千名志工與會員,每年舉辦超過 4 千場教育活動。荒野保護協會永續發展部副主任張育憬指出,健康的生態環境有賴全民參與,企業更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為有效連結企業夥伴,荒野保護協會特別設計「企業志工體驗」作為起點,協助初次接觸非營利組織的企業,透過短期參與來了解 NPO 組織運作與生態議題,也讓雙方在前期建立初步默契,進而評估是否能展開更深度且長期的合作。
    張育憬舉出 3 個具代表性的企業合作案例。首先是富邦證券,在充分研究議題後主動聯繫協會,表示願意支持保護可愛水鳥來達到棲地守護的策略,「他們做足功課,了解我們已認養的棲地區域,並清楚公司內部的永續目標,提升了雙方的溝通效率。」其次是信邦電子,在嘗試各種公益贊助模式後,選擇認養荒野所集資購買的一處荒廢果園,攜手打造森林復育區、環境教育區與水生池,逐步修補里山地景因慣行農法而受損的生態系。最深刻的則是台灣保時捷,不僅長期投入岸上淨灘、潛水淨海與海洋廢棄物調查等等,更主動製作雙方合作紀錄片,呈現志工參與歷程與企業理念的對話過程。
    「每一個非營利組織都是獨一無二的,適合荒野的合作方式,不一定適用於其他組織;企業亦然。」張育憬強調,良好的夥伴關係來自投資時間理解彼此的價值與需求,唯有如此,這段合作關係才能走得深遠而持久。

    打造永續實踐的多元可能

    每一段能推動社會影響力的合作關係,背後都是時間、理解與信任堆疊而成。與其追求快速見效的短期行動,越來越多企業選擇攜手深耕議題的社會創新組織,一起放慢腳步,走進現場、理解議題。企業社會參與可以不只是單次公益活動或捐贈,還能透過志工服務、資源共享、專案共創等多元形式,與社區、在地組織建立更長期、更深入的合作。
    想要打造更具影響力的企業社會參與專案?或有其他 ESG 專案希望能找到合作夥伴聚焦策略、創新執行?歡迎參考社企流企業永續創新服務,讓我們成為您實踐永續的神助攻!
    核稿編輯:李沂霖
    閱讀文章
  • 不只捐款或捐贈!攜手社會創新組織,打開企業社會參與新想像

    不只捐款或捐贈!攜手社會創新組織,打開企業社會參與新想像

    社企流/文:Jenny Yeh
    過去,企業社會參與形式大多以年度捐款、捐獻物資等方式直接回饋於社會,這些形式固然重要,但隨著全球永續風潮的興起,企業的社會角色與責任正在逐漸轉變中,過去企業社會參與的形式,已逐漸無法滿足當代社會複雜需求,以及新世代利害關係人對於企業的期待。現今,企業被要求將永續發展理念,從 CSR(企業社會責任)、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到 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真正整合進營運核心,轉化為具體的策略與行動。
    而更具影響力的企業社會參與,來自企業與社區、在地組織建立長期且深度的夥伴關係,從「道德責任」走向「價值共創」,不僅回應永續趨勢、強化品牌信任,更能凝聚員工向心力、開創企業新競爭優勢。

    解碼永續框架語言,從 CSR、ESG 到 SDGs

    探討永續浪潮下全球對企業角色的新期待,可從 CSR、ESG 與 SDGs 這 3 個關鍵詞,一探企業社會責任之演進。

    C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是一種管理概念,強調企業在營運活動及利害關係人之間的互動過程裡,融入對社會及環境議題的關注。其核心精神是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應主動承擔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企業不僅需對股東負責,更要兼顧社區與環境等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成為「負責任的企業公民」。

    ESG——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

    ESG 是一個更具體的衡量框架,提供一套結構化的非財務績效指標,讓投資者、監管機構和其他利害關係人能夠評估一家公司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這 3 個維度的表現與風險,將模糊的「責任」轉化為可量化、可比較的數據。透過 ESG,利害關係人能夠更全面地評估企業的長期價值與永續經營能力。

    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則是一套全球共識的永續目標,由聯合國在 2015 年所制定,共包含 17 項具體目標與 169 項細項指標,為企業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幫助企業將其永續努力與全球優先事項對齊,使其貢獻更具脈絡和意義,並鼓勵企業運用創新與資源,主動解決貧窮、教育、氣候等全球性議題,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能。

    什麼是企業社會參與?

    在永續框架下,企業可將 CSR、ESG 及 SDGs 三者之間的關係視為「動機、標準、目標」來理解。CSR 代表著企業「為什麼」要這麼做?視為企業內部裡的核心價值與承諾;而 ESG 則是用來實踐企業價值與承諾的具體方法及衡量標準。SDGs 出現是讓企業知道自己的努力可以對應到哪些全球性的議題上,從而選擇自己想要前往的「目的地」。
    在邁向永續目標的路上,常見的企業行動策略之一,便是透過「企業社會參與(Corporate Social Engagement, CSE)」, 來回應 S 面向之標準。CSE 一詞的出現,主要可追溯至 2000 年代初期,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PPR)在討論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時,為了區分於較為籠統的 CSR 概念,提出了更強調具體、務實行動的參與模式。
    CSE 的核心精神在於,企業強調企業不僅僅是承諾責任,更要主動參與、協作,與社會組織、社區等多元利害關係人共同解決社會問題,以求創造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相較於傳統 CSR 概念,以被動回應外部壓力,如慈善捐贈的金錢或單次性提供資源等;CSE 更加強調企業由內而外的驅動力,看重企業核心資源與專業的投入,並追求與影響力生態系共創,以求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企業社會參與的 3 大內涵

    企業社會參與的理念可化為 3 大具體核心內涵,勾勒出企業如何投入社會參與一條清晰的路徑。

    一、主動發掘投入,而非被動回應

    不再等到外部壓力出現才行動,而是主動發掘與其產業相關的社會或環境議題,將其視為創新的契機與風險管理的必要環節。如美國戶外品牌 Patagonia ,早在 1970 年代研發出「無痕攀岩」技術與可重複使用的岩楔,取代傳統岩釘會破壞岩壁的問題;或是發起「Worn Wear」二手衣物修補與販售計畫、「1% for the Planet」捐出 1% 的銷售額支持環保組織等活動,主動引領主流社會價值。這樣不僅能化解潛在的品牌危機,更能搶先一步建立市場區隔與領導地位。

    二、結合企業資源,不只現金捐贈

    運用企業本業專業、營運資源、員工志工等各面向。例如美國知名雪糕品牌 Ben & Jerry's 曾推出 Justice ReMix'd、Save Our Swirled 等特殊口味的雪糕,在包裝和行銷活動中解釋雪糕命名背後的社會意涵。同時也在官網設置 Values 專區,介紹各項社會、環境議題背景,及提供消費者能採取的具體行動。

    三、與生態系共創,擴大整體影響

    面對複雜且多元的挑戰,企業如能與深耕在地、熟悉特定群體需求的社會創新組織、社區、政府等利害關係人協力,將能有效各司其職,建立一個共榮共好的「影響力生態系」。就如瑞典家具龍頭 IKEA 與來自約旦、泰國、印度等各地的社會創新組織合作,這些合作夥伴多半與當地弱勢族群提供就業機會和培訓工作技能。IKEA 與當地工匠攜手,將傳統手藝轉化成符合 IKEA 現代設計風格的限量商品,不僅為工匠提供穩定收入來源,幫助他們實現經濟獨立,更讓消費者可以藉由購買行動實際支持,而非單純捐款。透過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IKEA 成功創造商業與社會雙贏。

    企業社會參與實踐 3 階段

    企業要如何投入「企業社會參與」呢?社企流綜合過往經驗,彙整以下 3 個階段,為企業提供一條清晰可行的路徑參考:

    一、從定錨議題開始,了解企業「為何參與」與「如何切入」

    當企業參與社會議題的第一步,是選對議題。可以從盤點企業內、外部的驅動力開始,釐清企業參與的動機及方向。
    1. 由內而外(Inside-Out):檢視企業核心業務及價值鏈,找出與本業直接相關的社會或環境議題;藉由思考企業的品牌精神與傳遞的價值、文化為何?在消費者、員工等利害關係人心中樹立怎樣的品牌形象著手。另外,也可以藉由了解員工所關注的社會議題著手,有助於提升員工參與動力及凝聚企業內部認同。
    2. 由外而內(Outside-In):企業可掃描所營運據點的外部環境,例如人口高齡化、弱勢教育資源補足或當地環境保護議題等,與在地社群建立合作與信任關係;除此之外,企業也可參考 SDGs 目標,有助於企業將自身行動與全球議程對齊,提升策略高度。
    確定議題後,企業可以透過利害關係人訪談,藉由對話了解議題現況與可能的解方,或是政策與研究報告、國內外標竿案例中發掘具體合作機會與資源空缺;在企業內部也可啟動由下而上的提案競賽,鼓勵跨部門創新,不僅能激發創意,也有助於培養具行動力的內部推手,為企業推動社會參與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二、找到盟友,特別是社會創新組織

    社會創新組織之所以是企業推動社會參與重要的盟友,在於這些組織擁有針對社會議題的第一手洞察,面對服務對象時有著企業難以企及的「在地信任」與「社群網絡」,以及提出創新解方的能力,可協助降低企業操作議題時風險並加速實踐、放大影響力。此外,若社會創新組織本身具備良好的治理與管理能力,也能與企業建立更穩定的合作關係,共同規劃、執行與評估社會影響,進而協助企業從單點參與邁向長期的策略合作,

    三、整合企業資源,實踐多元的合作共創模式

    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方式可分為 3 種方式:
    1. 資源賦能型:企業可以投入資金與關鍵資源,支持社會創新組織擴大其已驗證成功的方案,延伸影響力的深度及廣度。如美國零售業 Walmart 與美國最大食物銀行網絡 Feeding America 合作,針對剩食進行物流再分配。Walmart 除了捐贈商品與資金外,並提供供應鏈管理與冷鏈配送技術,利用 Feeding America 建立起的網絡,將這些剩食分配至社區裡的食物銀行與弱勢家庭,提升剩食回收效率。
    2. 人才參與型:讓社會責任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的重要管道,企業可系統性地鼓勵員工投入志工服務,或運用自身專業技能參與專案(Pro Bono),不僅提升員工的使命感,也有助於激發內部的凝聚力與認同。如 Patagonia 不僅鼓勵、甚至資助員工參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公民不服從或抗議行動,更提供長達兩個月的帶薪實習機會,讓員工可以投入環保組織全職工作
    3. 價值共創:與社會創新組織共創新專案,共同設計新的產品或服務專案,將社會議題重新藉由包裝、倡議,直接融入商業模式,創造新價值。如全家便利商店與移工倡議組織 One-Forty 合作,在便利商店中增設東南亞語系產品名稱、也推處更多東南亞友善產品等
    透過上述方式,企業可將社會參與由附屬行動轉化為核心策略,發揮企業更深遠的影響力與永續競爭力。

    企業社會參與的效益:超越公關的永續價值

    深度的企業社會參與能為企業帶來全面性且持續性的企業價值提升。不僅改變企業與外界的關係,更能深化組織內部的運作模式與文化基因。
    從品牌建構的角度來看,當企業運用核心專業資源解決相關社會議題時,消費者與投資人能夠清楚看見品牌價值與社會貢獻之間的連結,進而建立起更深層的信任關係。在組織內部而言,有意義的社會參與計畫能凝聚員工向心力,促進對議題的認識,同時吸引價值觀契合的人才,一個積極投入社會參與的雇主品牌,能吸引到重視社會議題與的年輕世代。
    社會參與也促使企業主動關注與本業相關的社會及環境議題,提升組織對永續風險的敏感度與應變能力,並動員不同部門資源投入社會參與,讓永續發展從單一部門的責任轉化為全公司的共同使命,進而塑造出更具彈性與韌性的組織體質。
    世界正在改變,企業的角色也必須隨之進化。從單向的捐款到與社會創新組織、利害關係人的雙向共創,不僅是企業回應當代多變、且複雜的外部壓力,更是挖掘內在潛能、打造長期競爭力的必經之路,真正實現獲利與永續的雙贏局面。
    想要打造更具影響力的企業社會參與專案?或有其他 ESG 專案希望能找到合作夥伴聚焦策略、創新執行?歡迎參考社企流企業永續創新服務,讓我們成為您實踐永續的神助攻!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面對高齡化、少子化與多元文化交融的人口轉型浪潮,企業該如何重塑職場、延續人力韌性?邀你參與 7/18 講座,一同探討未來職場新樣貌! >>免費報名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