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獲利方程式
編譯:賴菘偉
編按:原文為OneLeap創辦人Hamish Forsyth所撰寫之文章。OneLeap是一個媒合社會創業家、商業領袖、投資人或重量級人士的全球網絡,其甫出版的「How to build a social enterprise that makes money」一書中,介紹14位成功社會創業家的創業故事以及他們如何在做好事的同時,又能賺錢的祕訣。
幾乎所有成功的社會創業家都會告訴你:「在社會策略與商業策略取得平衡是很重要的事!」甚至有一位商業顧問更直接了當地說:「不能賺錢的社會企業,不過是在做興趣罷了!」
線上遊戲公司PlayMob的創辦人,同時也是個社會創業家Jude Ower也認同這個觀點。他認為幫助慈善機構最佳方式,就是透過「高度商業化」的手段。
對很多社會創業家而言,「做好事」跟「賺錢」就像魚與熊掌,想要兼得,卻往往不能盡如人意。但是對於一些因為資金告罄而面臨危急存亡之秋的社會企業來說,非不得已時,也是得為五斗米折腰。
社會創業家都知道他們要達成的使命是什麼,因此「做好事」往往不是讓他們頭痛的事;對許多社工背景出身的社會創業家來說,達成使命前的商業營運過程才是讓他們最手足無措的事。
以下是我給社會創業家的一些建議:

適才適所

會計人員無法告訴你如何幫助更生人再就業;同樣的,你也不會仰賴一個充斥社工專家的董事會提供行銷建議。你需要的,其實是像在Spark Inside服務的Baillie Aaron。Baillie曾發展一個多元顧問群網絡,其中包含許多營利組織的專家,像Baillie這樣的人可以幫你建立一個實用的資助模式,然後讓你的計畫看起來很值得投資。因此,在適當的位置任用適當的人才是很重要的。
對於想轉型為社會企業的組織而言,在對組織做改變的時候,可以想見內部必定會有阻力。但是,重點是要讓企業中的每個人都了解,其實「賺錢」與「做好事」兩者對於社會企業都是不可或缺的。

堅持使命,但別受限於你的商業計畫

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支持你,有一個清楚的使命是很重要的。任職於Emerge Venture Labs的Jan Matern 警告:「別過分強調盈利的商業模式。」對一些社會創業家而言,將正在做的好事轉變為一件盈利的事,聽起來就像是把公司賣掉一樣的糟糕,雖然這是社會創業家不得不做出的轉變。事實上,商業模式的改變是為了達成使命,而非改變使命,適時做出關鍵性的轉變才能獲得成功。

共享價值,但也要了解如何販賣價值

善用社會企業或新創公司「互相幫助,共創價值」的文化。例如Plain Ink工作坊運用所製作的插畫與文具商交換免費的文具,兩者間創造了合作價值。但要注意的是,有些大型機構會厚臉皮的提議「合作關係」來免費獲得一些好處。遇到這種情形時,應該要委婉的解釋清楚,而且堅定地向對方傳達自己產品的價值,絕非免費提供。

學習能同時兼顧「做好事」與「賺錢」

對很多社會企業而言,這代表了它需要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族群:一種是社企使命所服務的對象;而另一個是出資讓你達成社企使命,期待從中得到報酬的投資人。某些投資人會關心社會企業的使命,但也有些一點也不在乎。
投資人認同社企使命,可能會提升對社會企業的忠誠度。但千萬別天真地以為,他們會因為你是個「社會創業家」就容忍你提供爛服務。相反地,就算他們一點也不在意你的社企使命的話,也應該坦然接受。
其實,這就是社會企業的美妙之處。社會企業不像一般慈善機構是求別人捐款;要想用理想說服「要賺錢」的投資人,把錢掏出來不見得行得通。因此,好好的思考如何讓你的社會企業既能「做好事」又「賺錢」吧。
資料來源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