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廿五元的奇蹟》—你的25元,他的奇蹟。
書名:25元的奇蹟:連結人與人之間夢想、希望、行動,一起扭轉命運的Kiva 作者:鮑伯.哈里斯 譯者:劉玉文、謝孟璇、方非比 出版社:好人出版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0173-0-5 出版地:台灣 本文刊登於NPOst
文:余孟勳(Simon)
塞拉耶佛、奈洛比、盧安達、柬埔寨和貝魯特,你想到什麼?
「觀光客在異國裡所期待見到的、所相信的,以及旅途結束後所記憶的面貌,都不見得是該地的全貌,而一個地方真正的全貌,也許複雜難解、不夠迷人,不過至少它比較貼近真實、富有人性,當然,可能也脆弱得多。」(p.238)
作者Bob Harris曾擔任「富比士旅行家」的頂級酒店評論家。見識過各種奢靡浮誇(包括一杯要價台幣20萬元的威士忌),他在杜拜的酒店一街之隔的建築工地、來自印度喀拉拉的移民勞工身上看到了判若雲泥的天堂與地獄,也回顧了自己的出身。這一切或許根本與個人的努力或條件無關,純粹就是命運大樂透開獎的時候夠不夠幸運而已。極大的反差讓作者陷入思考,為了確定有全面性的改革發生,又能用自己有限的財力和知識改善貧窮國家的偏遠區域經濟狀況,他的想法是:
  • 應該是長期的計畫,而不是只有短期救急。
  • 改善計畫要符合當地的需求和標準。
  • 兩造之間要能直接溝通,金錢的用途和流向要透明。
成立在2005年的Kiva在這個時候正好映入他的眼簾,巧妙地結合了微型信貸Microfinance)及群眾募資Crowdfunding)的概念,運用網路的便利性和滲透力,以故事敘述的方式將在世界不同角落的貸款供給及需求個人連結起來,有效率地處理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作者於是探訪世界各地的貸款人,在不讓對方知道自己正是其借款人的情形下,以原本描繪浮華世界的生花妙筆刻畫世界底層的真實樣貌,陳述Kiva所帶來的故事。

營運模式

借款人在Kiva的網站可以依國家或貸款用途等條件篩選對象,直接閱讀貸款人的相關計畫及資料(例如玻利維亞的某農夫想借US$250買牲口)、產生情感連結,並可了解當地中介的微型信貸機構(“MFIs”),對於所借出的款項也可在Kiva網站查詢狀態及還款比率等資訊,以決定無息借款金額(以美金25元為單位)。其資訊透明度高且易讀,如需更詳盡資料也可再深入連結查詢。
Kiva在這個流程中的角色重點是審核並評鑑許多國家當地的MFIs,依其自訂的七大項目予以詳加評等及分類,並持續地派員到現地訪視。Kiva本身是非營利組織(註1),靠的是大型企業贊助(如Visa)及小額捐款運作,並不從借貸流程中獲利(註2)。
MFIs針對當地貸款申請人予以審查並提供財務及創業輔導等,並由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支持MFIs的運作。其運作的型態仍有細微差異,比方說部份只提供貸款不提供輔導,或是設定貸款利率上限如15%(也就是確保MFIs不因追求利潤而偏離初衷)等。因為Kiva的認證使得這些區域型的MFIs可以接觸到更大的資金巿場,而Kiva也可利用其募資力量陪伴(或驅使)MFIs發展更加健全、深化貸款人對這個系統的信任。
做為中介機構,Kiva因其在虛擬及實體世界的努力,得以創造公益圈的良性循環。
「當你把所有權交給人們,真誠的傾聽、調整並重視他們的想法,那麼你得到的忠誠和口碑,是你用其他方式得不到的」(p.80)。

發展

為了讓窮困的人能試著實現自立的夢想,微型貸款的條件設計必須符合客戶需求,例如季節性收入的手工藝者可按時節還款等。創業或財務輔導也不可或缺,否則對減緩貧窮不但沒有幫上忙,更加劇貧困者的風險。此外,發展中國家基礎建設因科技迅速發展而跳躍成長,在固定電話線路還沒完全普及的狀況下,手機通訊和無線網路早已普及。肯亞即發展出已開發國家可能都還沒有的行動銀行,憑手機簡訊即可儲蓄、提款或轉帳,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微型信貸的爭議

波士尼亞的貸款人要求作者一定要詳實調查陳述微型貸款的黑暗面,而作者的結論是:
「其實微型貸款的黑暗面,就是整個銀行界的黑暗面。」(p.135)
書中所提到的問題歸納如下:
  • 公部門
  • 缺乏中央管理的信用審核機構,MFIs很難審查借款人的償債能力
  • 政府的公權力不彰或政局不穩定,缺乏基本的規範或保障機制
  • 既得利益者
  • 地下金融如高利貸業者不歡迎,甚至以暴力脅迫信貸員放棄貸款
  • 減緩貧窮所需的人權和透明度,在專制政權幾乎沒有討論空間
  • 金融機構
  • 放款機構本身只以營利為目的無限度擴張放款,不重視客戶教育及風險控管,造成超貸及超借(註4)
  • 有利可圖吸引微型金融機構及投機資金惡性競爭
  • 商業模式
  • 無法有效率地經銷產品、發展不同且具互補性的生意,一窩蜂地複製相同模式
  • 要打造完整的經濟體系,還是需要過渡系統轉化到完整的金融體系
  • 只重視短期利益,例如花卉農場的殺蟲劑及廢棄物造成水源污染
  • 對國際貿易的依賴使得中產階級相對脆弱
微型信貸的概念從1983年穆罕默德·尤努斯創辦格拉明鄉村銀行,並於200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至今已發展近40年。反思的聲音一直沒有間斷,但從2010年外界質疑聲浪開始升高,甚至針對尤努斯個人而來(註3),其關鍵是尤努斯的學生維克蘭‧亞古拉將私有投機資金引入微型貸款巿場,追求獲利而超貸的結果是引發大規模自殺潮。印度政府於是立法限制微型貸款銀行的放款門檻,打擊微型貸款巿場。
此外,尤努斯本人投入母國孟加拉政治,主張全民監督、扶貧和婦女賦權等,與主流政治權貴明顯杆格。當局利用技術性的退休年齡問題要求尤努斯離開格拉明銀行,並利用媒體煽動仇視輿論削弱其影響力,微型貸款和它的代表人物名聲因此持續低迷。或許早期對於微型貸款的研究確實不夠嚴謹,但值得思考的是,真正的問題應該是人類的私慾而不是工具本身。

聆聽

命運大樂透的結果在我們一出生就公佈了,很多條件都不是操之在我,
「我們自己最多能做主的,就是對待他人的方式,以及表現於外的行為舉止。我是個誠實的人嗎?我會去關心別人嗎?這才決定「我」是個什麼樣的人。」(p.128)
Kiva給了我們一個網路時代參與別人人生的機會。過去對慈善的想象以捐款為主,借款則性質不同,不只給了受助對象釣魚竿、讓受助對象必須負起責任,也是對在辛苦境域裡,不管是經歴過慘絕人圜的大屠殺或是永無止境的戰爭陰霾,仍然努力前進的人們的必要尊重。
造成貧窮的原因很多,例如戰爭、天災、資源耗竭、腐敗政權等,因此高頌微型信貸或Kiva是解決貧窮唯一途徑不免言過其實,減緩貧窮可能還是要從多方面著手,包括改善基礎建設、教育、制度透明化等。但貧窮的一大主因就是貧窮本身的循環,至少微型信貸或Kiva給了窮人翻身的機會,例如賺錢讓孩子受教育。
「我們不需要把艱困環境裡的好人的形象浪漫化,這對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我們所需要做的,不過就是用心地聆聽。」(p.92)
除了動人的故事外,不管是想理解Kiva運作的脈絡、或是想從這樣的社會創新尋找靈感,本書都提供了相當中肯的觀察及深刻的思考。幽默近人的筆調以及富知識性的註解和譯註,加添了閱讀過程的樂趣。
微型信貸的優缺點討論雖然還可以更深入,但這樣的框架應已涵蓋了大部。此外,書中提到貸款人商業模式的單一,例如MFIs採取限制同一區域貸款人開設零售商店數量的措施,扶助模式的中後段轉型或對台灣公益團體或社會企業有所啟發。當然也可以不用想那麼多,只需要知道:美金25元或許對我們是無關痛癢的小錢,卻可能是別人開啟奇蹟的鑰匙。
註1:Kiva在公益評等機構Charity Navigator的評分情形
註2:在Kiva刷信用卡結帳前,系統會建議另外捐助放款金額的15%給Kiva,但可依主觀意願調整增減。關於為何建議捐款給Kiva平台的說明
註3:尤努斯的英文版維基百科條目

文章標籤

  • 公益責信賽門說

    公益責信賽門說

    余孟勳(Simon),木柵大學畢業不熱衷賺錢的finance major,會計師事務所查帳員每年考績第一名卻離職跑去環島及志工。到鹿特丹唸MBA背包了十三國,學習從脈絡看人生。回台找了個不用加班的財務主管工作,跟老婆約會三次就結婚,二年生了二個可愛的女兒認真當宅爸。想要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改變世界,發起台灣公益責信協會,投入公益團體財務透明及治理能力基礎建設。擅長思考說話寫字解決問題及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