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你打開冰箱,有多少食物是來不及吃完就過期的呢?每當麵包店打烊時,又有多少來不及賣出去的麵包呢?如果我們可以妥善地收集這些未被利用的食物,豈不是可以幫助許多三餐不繼的家庭嗎?沒錯,這就是「食物銀行」的概念,將屆期或是賣相不佳的食物重新分配給有需要的人,除了可以減少浪費,更同時解決社會上的需求。「食物銀行」的概念不只在國外行之有年,也早已在台灣影響著上萬人的生活。
以下全文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我見我思-麵包的聯想
2013-01-17 01:23 中國時報 【謝錦芳】
最近希臘失業率再攀新高,窮人大幅增加,各地救濟中心不勝負荷。去年夏天赴雅典採訪,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下午三時,數百位民眾前往救濟中心排隊領取麵包、熱湯等食物,有老人、年輕人,也有媽媽推著嬰兒車,幾乎擠爆整個後院。半年多過去了,希臘經濟依然沒起色,許多人領完這一餐,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
景氣低迷,台灣也有許多生活在底層的民眾,吃完這一餐,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十六年前的一個晚上,中國青年和平團執行長陳大德看到麵包店把賣不完的麵包丟棄,他覺得非常可惜,靈機一動,開始推動食物銀行。十六年來,捐贈麵包的店家從最初的個位數成長至一百五十家,分送麵包的志工已達三百五十人,每年濟助約一萬人以上,包括獨居老人、兒童、身心障礙者、單親家庭等。
近年來,各縣市民間團體也紛紛推出食物銀行,把過剩物資分送給最需要的人。不過,由於麵包來源依賴捐贈,去年油電雙漲,麵粉、食用油也漲,不少麵包店關門,使得捐贈的麵包數量很不穩定,無法滿足愈來愈多的弱勢家庭。然而,各地食物銀行除了被動接受捐贈,是否有更積極的作法呢?
同樣受到不景氣影響,英國有廿五萬人仰賴救濟物資過日子,比上個年度高出八成。任職於避險基金的道森,二年多前一個寒冷夜晚,看到市場工作人員把一袋袋蔬果棄置在角落,堆起來像座小山,其中有許多食材都還完好,卻被丟棄。道森決定辭去高薪的工作,在市場旁成立一個廚房,雇用弱勢婦女製作果醬、甜辣醬。這個小小的廚房,為弱勢婦女創造就業機會,增加收入,也減少食物浪費,去年獲得泛歐地區社會企業競賽大獎。
社會企業不同於依賴捐款、捐贈的慈善機構,前者以企業經營方式,創造就業機會與穩定收入,可以自給自足,永續經營;後者則要隨時擔心捐款或捐贈者會減少,可能使得救濟工作被迫中斷。
在台灣,究竟有多少食物被丟棄,多到難以估計。儘管景氣不佳,許多大賣場、超市和連鎖麵包習慣把賣相不佳的蔬果或賣不完的麵包丟棄。以食物銀行為例,有工作能力的身障者或單親爸媽,除了接受麵包救濟,更需要一份工作,如果有更多人效法英國的道森成立專業廚房,雇用或培訓失業者,一方面減少食物浪費,另一方面創造了就業機會,可謂一舉二得。
你也有改善社會的好點子嗎?
憑著信念,不用是超人,也可以拯救世界;不用有翅膀,也能逆風飛翔
From idea to action,你也可以是改變世界的夢想家!
2月3日,社企流號召500個夢想家,一起讓想像的種子萌芽茁壯!
按此進活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