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華星(Francis)
「貧窮不只是欠缺金錢,而是欠缺生活意義的感覺。」(原文自David Bornstein:Poverty is not just a lack of money, it is a lack of sense of meaning.)這對如何應對日益嚴峻的貧窮問題有很好的一個反思。
在第三世界,生活的大部分都聚焦在基本需要的滿足,解決貧窮用麵包、食水及短暫紓困措施,無可厚非。但在大城市,生活的意義變得複雜,需要包含能持續令人得到溫飽的工作、職業發展的機會;因競爭激烈,給予孩子光明前途的教育與培養,已不單是知識的攝取;城市的節奏、有限的空間,令老弱的照顧變得困難。貧窮家庭的生活意志每天被消磨,很多時候失去感覺、失去希望。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雖然已承認貧富差距潛在的巨大問題,但整體的方向還是針對如何「派」,而沒有對走進貧窮問題根源,製造社會流動性,協助貧困家庭脫離貧窮循環。假如香港的財力能如北歐的福利國家,把大部分的問題「包底」,也可能是一種解決方法;但如果不是,我們需要集中力量幫助貧困人士自強。
上一代的新移民,縱使生活質素也是不好,最少當時的教育相對平等,父母靠勞動力賺取微薄的收入,但回家看到孩子將來的希望,還是咬緊牙關熬過去。今天新移民的面貌已跟當年相去甚遠,他們不是年青的核心家庭,而更多是教育水平較低的婦女帶著幼兒與老夫團聚。貧窮政策應該就著這種情況的改變而有所調整。
政府在考慮如何派食物的同時,應關注如何在某些區域維持社區經濟動力,如小商販就是其中一個可以同時降低物價而提供就業的動力。在考慮如何保障最低工資的同時,應注意怎樣提高整體勞動力的議價能力,如把勞動力的參予連接到重點發展行業上。在考慮如何加強安全網的同時,應想想如何鼓勵他們脫離援助系統,如把不同的綜援支持計劃分散,針對不同群體的需要,而按需發放。
「佔領華爾街」給予大衆一次重新思考今天社會的機會,站在「生活意義感覺」的角度,也是我們思考什麽是「窮」、什麽是「富」的好機會。可能這樣更能讓我們明白今天的貧窮問題。
本文原刊登於2012年11月28日香港社企驕陽
作者簡介:「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始人兼首席行政總裁 ,也是「三十會」的核心組織者。隨著在市場營銷,廣告和戰略行業積累的經驗,Francis在致力於「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前曾擔任電訊盈科策略性發展的助理副總裁,負責在中國的企業發展和戰略信息和通信技術業務。他現在還是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兼職委員和大學客席講師。他希望能通過「香港社會創投基金」的平台促進年輕專業人士的參與社會企業家精神和社會創新。
魏華星: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是夢想。
你也嚮往每天被夢想喚醒的日子嗎?
2月3日,社企流號召500個夢想家,一起往夢想啟航!
按此進活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