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用錢衡量績效的創投基金
文:黃仲豪
世界越來越平,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每日可支配所得低於三美元,而全球最富有的250人擁有的財富,卻比最窮的20億人加起來還多。
傳統的援助不能幫助窮人自立、自尊、自信,長期的依賴甚至可能在他們的生命烙下永久的印痕;同時費用只出不進,容易因捐贈資金告罄,專案也隨之結束。要加速改善金字塔底層人口的生活,需要比單純的捐獻、援助更能改善根本問題的作法。聰明人基金(Acumen Fund)的創辦人Jacqueline Novogratz認為應該藉由投資在地的創業家,承擔風險和責任,讓市場機制來揀選最成功的作法。
聰明人基金是傳統投資基金和慈善捐款的混合體,它接受善心人士的捐款,但不是把資金轉贈給提供救濟物資的地方政府或公益團體,而是透過借款或股權,投資致力解決貧窮問題的開發中國家新創企業。被投資的私人營利企業,必須以創新的方式為貧民謀福,例如以低廉的價格提供蚊帳、瓶裝水、或是負擔得起的住房。
Novogratz深信市場機制是蒐集真實需求的最佳工具,你必須要仔細聆聽和詢問實際的需要,才能推出實惠的產品或服務,因此聰明人基金比一般的慈善捐款更著重於衡量產出的效益與執行工作的效率。
但是對捐資人而言,由於聰明人基金並不會發放財務報酬,所有的營利都會回過頭再投資到基金內,所以衡量成果的標準就不會是傳統創投常用的ROI(投資報酬率),而是所創造的社會價值是否比直接捐贈更大,這實際上是一件比ROI更難量化的標準。
聰明人基金會在衡量社會影響力方面的努力催生了IRIS (Impact Reporting & Investment Standards),IRIS試圖建立追蹤和報告社會影響力的共通標準,為社會影響力投資的主要領域設計專用模版,除了財務表現以外,還使用社會影響力及作業流程方面的指標,讓百家爭鳴的社會企業,能夠有共通的語言和揭露報告的格式。
以我們熟知的微型金融公司為例,除了財務表現外,IRIS還會要求揭露社會影響力指標,包括女性、低收入、極低收入、農村等弱勢族群的貸放、投保或存款狀況、所服務的社區數目等等;作業流程的質化指標例如:教育客戶充分瞭解所使用的金融產品、合宜的帳款催收作法、對內部員工是否有充足的訓練以執行良善的作業準則等。
透過非財務的指標和一致的衡量標準,讓投資人不但能夠看見社會企業和社會影響力投資在財務以外的回報,更能夠對相同領域的社會企業,進一步的檢視營運效率和投資效益。這種透明化的做法,讓社會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ment)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目前聰明人基金的投資組合,以水資源、健康、能源、住房、農業、和教育這六大塊為主,地理區域則集中在南亞和東非。著名的投資對象包括:
A to Z:生產經過殺蟲劑處理的蚊帳以防治瘧疾,受惠的東非民眾超過7百萬,A to Z本身也是坦尚尼亞第三大的雇主,提供上千個工作機會
Drishtee:印度農村普遍缺乏基本的物流、資訊流、與金流服務,透過1500個服務據點、2500位行動服務人員,建立產品或服務最後一哩的配送網路
WaterHealth International:在印度鄉間建造超過一百座社區淨水系統,提供50萬村民便宜、潔淨的飲水,這個例子證明即使是貧苦的農民也願意為潔淨的飲水付錢。
但是這種投資要見到成效,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至少七到十年,這比一般缺乏耐心的私人創投所期待的回收時間要來的更久,所以Novogratz稱這種資金為「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其目的不在於追求高報酬,而是催生讓貧民能夠自立、自尊、自信的新創企業。
一般來說,聰明人基金對單一投資案的注資金額在30萬到250萬美元之間,以借款或股權的方式進行,期望在七到十年後可以收回借款或是將股權轉手,除了注資以外,也提供企業管理和人力資源方面的服務,以協助新創企業成長。
聰明人基金成立十年來,已經培育了數十位社會企業領導人,所投資的社會企業,已經創造超過5萬5千個工作機會,幫助了超過8千6百萬個弱勢人口;如果以財務的角度來看,在投資的72家企業中,有3家已經從基金手上買回股份,11家還完貸款,10家有獲利,只有5家必須認列損失。
在聰明人基金以及其他社會影響力投資先驅的奮力拓荒之下,社會影響力投資已隱然成為新的投資領域。投資銀行的巨頭JP Morgan和洛克菲勒基金會在2010年發表一份研究,估計在未來十年社會影響力投資的資產規模可達4千億到1兆美元之譜,這份報告中對於市場規模的估計,僅加總了以下五個社會影響力投資的類別:
住宅:價格低廉的住房
水資源:為偏鄉社區提供潔淨的用水
醫療:婦女醫療
教育:小學教育
金融:微型金融
別忘了還有其他重要的社會影響力投資區塊沒有被包括在內,例如農業、能源、中小企業金融、資通訊、供應鏈、基礎建設等,但僅僅只是這份研究所包含的五大區塊,可能的投資金額就數以兆美元計。
這無疑是對影響力投資的巨大背書,也吸引了很多主流投資界的目光。投資銀行摩根大通的研究結果,是不是讓你耳目一新呢!社會影響力投資可不是傳統的捐錢做慈善,而是真真切切的有投入就會有所回報,不但創造社會價值,還能為投資人帶來投資收益,誰說作公益不是一門好生意呢。
本文原刊登於商業周刊
作者簡介:黃仲豪,畢業於台灣大學電機學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曾任職htc十餘年,受到社會關懷和公共利益呼喚,頓悟人生高度在肯捨,遂展開第二人生、投身非營利組織,希望協助運用企業智慧解決社會問題,現為社企流編輯。

文章標籤

  • 商業周刊專欄:公益是門好生意

    商業周刊專欄:公益是門好生意

    集結社企流每週在商業周刊網站專欄部落格「公益是門好生意」之文章,文章亦搭配影音刊載於TEDx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