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高捷
由湄公河文化中心( Mekong Cultural Hub )和英國文化協會( British Council )共同創建的計畫「 SEAΔ 」,讓 10 位來自東南亞、英國、台灣的藝術文化工作者可以互相交流、激盪促進永續發展的方法。這些參與者分別來自 3 種不同的領域——城市中的社區發展、傳統藝術與文化傳承以及藝術促進自我與社會覺察。
透過不同的背景與專長,計畫參與者可以互相協助,從個人心靈與成長的引導,到城市中的社區發展經驗分享,最後則可從中學習如何傳承自己國家的文化與藝術、邁向永續發展。(延伸閱讀:結合藝文與永續發展:東南亞培力計畫「SEAΔ 」串連跨領域專家,回應 SDGs 目標)
在東南亞大城市中的社區發展計畫
在吉隆坡、雅加達、新加坡等東南亞城市,因為國家本身就有著多元民族,而城市資源、工作機會較多也促使各地的人前來工作,使城市內有著不同的種族形成的社區,城市內的貧富差距加大同時卻也有多元的文化樣貌。
Think City 主要是透過工作坊等方式,讓在地社區能夠自主發展。該組織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讓吉隆坡當地的華人、馬來人、穆斯林等不同族群的社區,從建築、活動、藝術等層面來保留各族群的文化與傳統。
這是 Joanne 第一次嘗試結合商業與社區計畫,儘管她成功地協助婦女產製的商品在吉隆坡各個市場中販售,但也發現最大挑戰還是來自婦女的家庭——很多剛滿 18 歲的女孩會在父母要求下步入婚姻,而由於社會階層的關係,這些女孩嫁入的家庭也多半貧困,在生下孩子後,衍生出更多下一代養育的困境。因此除了技能培育, Joanne 也透過教育,讓這些女孩能具備獨立自主的意識,並能夠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Joanne 在資本市場多年的工作經驗,讓她在 SEAΔ 的課程中更重視從政策面、經濟面去提出看法。對她來說,影響政治、經濟及商業層面才能真的改善城市中的問題。
除了經濟層面的貧富差距,藝文在城市中也造成無形的隔閡,不同經濟條件的社區所能接觸藝文的機會也不同。
來自印尼的參與者 Paramytha Gayatri Nadya 就發現,在雅加達的社區中,因為經濟條件影響,使得多數民眾較少去電影院,而社區中也缺乏放映設備,因此 Nadya 與獨立電影發行公司「 KOLEKTIF 」合作,在社區中舉辦放映會與工作坊,讓更多民眾可以直接接觸電影甚至是製作團隊。
透過培力民眾的觀影素養,來進一步探討電影中的議題和電影製作過程,藉此讓社區民眾有機會接觸更多社會面向。Nadya 表示,這是體驗式教育的一環,對青年來說,學習不應只是在教室中上課,或僅僅為了找工作賺錢,而是能有機會培養自身對於世界的認識與社會議題的關注,進而養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大家來說或許較難想像電影和社區的關聯性,但從 Nadya 的經驗中,可以看到藝文轉變為體驗教育的模式,得以跳脫傳統框架,帶給當地人更多元的知識與觀點。
身為此次參與者之一,我在台北從事旅行業,以永續旅行中文資保存的角度,設計不同行程、體驗、導覽,讓人們更理解城市樣貌。 在我任職的旅行社「島內散步 Walk in Taiwan 」,累積了超過 6 萬參與人次,多數都是台北人,或是認為自己不夠理解台北。原來離自己最近的地方、文化,反而跟自己最疏離。
我們 3 人分別從不同的面向來促進城市發展,對於其他也來自各國主要城市的 SEAΔ 參與者來說,便能夠用更多角度看待自己所在的地方,跳脫自己專業、興趣以外的領域,帶給城市更多可能性。
在傳統與創新中發掘結合的可能
隨著東南亞各國的經濟成長,越來越多青年在生活穩定之餘,也開始意識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尤其當日韓流行文化於在地日漸蓬勃,傳統的藝文如何在流行之中被保存、結合便成為大家關注的課題。
CLA 是在柬埔寨內戰後成立,致力保存因戰爭而瀕臨消失的傳統藝術。Samnang 說明, KMMB 邀請海內外的音樂家,透過巴士旅行到柬埔寨各個偏鄉巡迴演出,讓民眾不只認識傳統音樂,也能接觸多元的音樂類型。
在柬埔寨村落中,學習傳統音樂多半是因應慶典、信仰儀式,較沒有機會進一步成為創作者或是作為職業,因此,CLA 盼透過計畫引發青年對音樂的興趣,並提供對應的教育機會,培力更多青年傳承高棉音樂、進一步創作更多作品。
而來自寮國的參與者 Tongchan Kamphart 則在知名的龍坡邦植物園區「 Pha Tad Ke 」從事景觀設計,該植物園區不只呈現在地生態傳統景觀,也讓寮國新銳藝術家可以駐村展覽,包含了當代與傳統的藝術作品,使藝文與生態結合呈現全新樣貌的景觀。
Kamphart 一直以來都相當重視寮國的文化傳承,因此除了本身的陶藝專業,他也在園區中進行青年與社區的教育培訓,讓更多青年在擁有大量遊客到訪的龍坡邦以展覽、導覽的形式,對外介紹寮國的傳統價值。
柬埔寨與寮國在歷史進程中更經歷了漫長的宗教演進、殖民時期,也累積了深厚的藝術文化內涵。而Samnang 和 Kamphart 都是在傳統與創新中發掘結合的可能性,也帶給其他 SEAΔ 參與者更多反思——自己在文化傳承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每個人是否都能展現出自己的文化自信?
以藝術培養社會覺察,成為促進永續發展的一份子
永續發展雖然大至各個領域及產業,但以個人來說,心靈的力量也是長遠堅持、努力的基礎。2 位來自緬甸、菲律賓的藝文工作者對此更為重視,他們認為,透過藝術發展個人內心的力量,可培養每個人關注周遭環境、進而成為促進永續發展的一份子。
來自緬甸的 Zun Ei Phyu 是一位視覺藝術家,擅長剪紙與裝置藝術,並擁有 Art Therapy Life 藝術治療師認證,能夠從事醫學方面的藝術治療。
Zun 的作品以兒童和老人為主,她進入復健中心、老人安養機構、孤兒院等地開設課程,內容除了藝術創作,也會透過繪畫、圖卡等方式,讓課程參與者表達對某些議題的看法與回饋,進一步理解該議題利害關係者的處境。
Zun 認為藝術治療是情感交流的展現。在輔導與治療中,語言未必是每個人都擅長的方式,文字有時無法表達完整的想法與感受,而繪畫、圖像則可以彌補其中的不足之處,像是顏色的選擇與使用,在治療中都代表某些感受與意義。
而圖像的另一個呈現方式還有攝影。來自英國的 Colin Pantall 便致力透過攝影作品來達成喚醒大眾的目標。做為父親的他,對於家庭的關愛促使他以攝影來記錄家庭生活;而在峇里島等地的旅行經驗,也讓他開始思考透過攝影來倡議環境永續。
Colin 在旅行中關注各種環境議題,但並非如同一般的攝影呈現垃圾、環境破壞,而是藉由拍攝每個在地人的日常生活,呈現最自然的面向——因為回歸自然就是環境本身的核心價值。
具備不同的藝術專長,Colin 及 Zun 在參與 SEAΔ 計畫時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議題探討時, Zun 善於運用心智圖、便利貼等方式,整合並收斂大家多元複雜的觀點,讓討論更加聚焦。而 Colin 則在計畫期間為每個參與者拍攝照片,捕捉每一個專注的瞬間。如有人特別關注食農議題,Colin 便拍下他在食農餐廳發問的畫面。這些照片除了記錄,也讓大家從另一個角度看見自己。
SEAΔ 計畫的核心想法之一為,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計畫中找到位置讓藝文工作在永續發展上,不受限於專案、計畫,而是回到每個人身上,人人都有機會為永續發展付出心力。
核稿編輯:李沂霖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
集資限定!Sunny X 唐鳳「Taiwan Can Help!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會創新動能」直播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社會創新動能如何協助減緩疫情?唐鳳大神現身,與你線上面對面聊聊推動「口罩 3.0」政策背後的社會創新思維、社企創業家面對疫情的機會與挑戰,以及未來工作模式轉型的契機。此場直播僅開放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贊助者參與,快別錯過與天才大臣交流的機會!
>>>手刀加入集資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