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BusymamaBenny 余以辰粉絲團Photo Credit: BusymamaBenny 余以辰粉絲團
生命力新聞/吳源南、利雪詩
余以辰秉持融洽親子關係的理念,以手作為媒介,創辦「Busymama工作坊」。將別人眼中的廢物加以利用,讓小朋友賦予它們新「生命」。這是想保留年少時代沒有電子產品,隨手抓起東西都可以玩很久的感覺。

親子工作坊 創辦歷程

余以辰,在香港生活成長,是一位孩子的媽媽。有一次余以辰的丈夫與女兒發生不愉快的事,是女兒在玩玩具時,孩子她爸一手就從她手中搶去,女兒大喊這是我的。這件事發生後,余以辰覺得孩子也要得到尊重,從而萌生了往親子方面發展事業的想法。
香港的步調較快,且學業競爭壓力很大。余以辰過往曾舉辦多場親子活動,後來覺得跑活動很累,就決定自己開辦一個手作藝術的親子工作坊 —— 「Busymama工作坊」。會以自由、輕鬆的方式去做活動,只要提前幾天預約就可以,沒有固定的時間,想來就來。
(用舊毛巾、外帶用碗和黏土做成的蛋糕。來源:生命力新聞)
(用舊毛巾、外帶用碗和黏土做成的蛋糕。來源:生命力新聞
工作坊所使用到的材料是紙皮、黏土、塑膠瓶等物資,有部分是從街邊拾取。余以辰想傳達給孩子一個觀念,在扔垃圾時停一停、想一想,手上的是否真的沒用或是可否用作回收,從小灌輸環保的意識給他們。
作品的製作是由孩子主導,父母只是在身旁協助。許多人看到成品,不相信這是孩子所做出來的,令人驚訝,孩子從中獲得的比想象中的要大。
工作坊遇到的困難,是源於家長對理念的不接受。余以辰努力做好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和成果來證明。孩子們的笑聲與歡樂,他們表達給家長知道,也有家長感激這裡會舉辦不同類型的工作坊。「那我們都相信會有更多的家長聽到我們的聲音。」

孩子自信心的來源地

余以辰希望小朋友們來到工作坊的時候,是在沒有壓抑的環境下製作作品,余以辰都會鼓勵孩子,讓他們獲得自信心,帶著窩心的笑容出去。
「自信心沒得學,是別人給的。」余以辰表示,也希望能通過作品來增強孩子們的表達能力,給予讚美的聲音。這些對孩子是無價的,要靠他們自己,也是伴隨他們的成長重要的基石。
(余以辰與孩子們在做手作。來源:利雪詩)
(余以辰與孩子們在做手作。來源:利雪詩

手作成為溝通的橋樑

孩子透過做手作作品,與家長分享其做的物品、內容與想法,這些都是拉近親子之間距離和展現表達能力的方式。在一個作品上就可以看出,小朋友與家長的想法未必一樣。
例如:有件作品是獅子的臉,被畫上了哭的表情,家長就很擔心小朋友的心情是否不開心,擔心孩子是不是不喜歡來工作坊,但孩子解釋,獅子是喜極而泣,而不是傷心。從這點可以看出孩子與家長的分別,溝通真的很重要。

孩子的親身感受

余以辰的女兒也參與其中,她和其他孩子一樣,在媽媽的協助下完成作品。她表示跟媽媽一起做手作很開心。在作品上,她所喜愛的是長髪公主,「因為她頭髮很長。」她說道。這些俏皮的童言童語,也只能從孩子身上發現。她也清楚的知道自己所用到的物料是什麼,但她不會去嫌棄,而是像是期待著一個新「玩具」將會自己手上出現。
曾有過孩子第一次來工作坊,哭得稀里嘩啦,離開媽媽一點點都不行,但是他們到了 3、4 堂課就可以適應下來。也有孩子太喜歡來,就算那天有點累了,也很想要來工作坊。

採訪側記

訪談過後,我們體現到創辦人余以辰是有用心去經營工作坊,從她的行動和成果得知。以孩子與家長的溝通作出了一個良好的橋樑,透過手工作品,讓孩子把更多的想法與家長分享,也讓家長得知自己小孩的內心。看過他們的作品,認為作品對小孩而言還是有些難度,因而覺得佩服他們。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Busymama 親子互動 廢物變藝術
「社企流」和「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共同製作的《社區自造家》專題登場!一起來看看英雄們如何翻轉社區、打造理想中的生活。 >> 通報!英雄大量出沒! >>《社區自造家》完整專題 >> 社區自造地圖募集中!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