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男大主廚如何救邊緣少年
文:林以涵
(來源:15餐廳官網
講到型男大主廚,台灣有阿基師,英國有奧利佛(Jamie Oliver)。兩位明星主廚都出身於餐飲世家,更將自己的好手藝貢獻於公益,阿基師為長者送餐,奧利佛開設高級餐廳,扭轉社會邊緣青少年的人生。

從明星主廚到食物革命家

英國25歲以下的青少年人口中,有16%、約100萬人沒有上學、工作、或接受職業訓練。英國青少年酗酒、嗑藥、雜交、墮胎、犯罪等問題在歐洲皆名列前茅,青少年自殺率與懷孕率也居高不下。
奧利佛是料理界超級巨星,3個主持節目在近50個國家播出、烹飪書也被翻譯成21種語言、銷售超過千萬冊。10年前他注意到英國青少年的問題,開始思考在政府提供的社工援助外,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2002年他在英國電視台的真人情境秀中,將15位失業的青少年訓練成合格廚師,更在倫敦成立15餐廳(Fifteen Restaurant),延續這項信念。
15餐廳每年招募18位對料理有熱情的邊緣或弱勢青年為學徒,接受一年培訓。學徒們每週三天在15餐廳實習,一天去料理學校上課,一天參加各式活動-如農場小旅行、烹飪競賽等,這裡也有「芝麻開門(Open Door)」機制幫忙學徒們解決債務、居住、人際關係等挑戰。
查門(Ben Chapman)從小是毒販與偷車賊,18歲出獄後看到奧利佛在電視節目中說到,「我想要鼓勵你踏入廚房,從零開始,為你自己及家人做菜。和我交易、來15餐廳接受訓練,只要你有基本技能和一些食譜,就可以用任何預算做出營養美食。」他開始覺得當廚師是一件很酷的事,申請成為學徒,但受訓中他又因為偷腳踏車坐牢。二次假釋後餐廳仍讓他回去完成受訓,「他們依舊相信我,就像是大家庭,餐廳除了讓我喜歡上做菜,更教我紀律去克服劣根性。」
其他學徒也是。「我從來沒想過,自己能夠一邊上學、一邊工作,每天醒來都覺得生活充滿動力,告訴自己要持之以恆!」「相貌缺陷的我,以前覺得放棄自己是應該的,現在不同了,看到客人稱讚我做的甜點,我對自己感到有信心,料理給了我尊嚴。」15餐廳透過青少年對「美食」和「有意義工作」的熱情,重新開發他們被埋藏的能力與自信。 至今15餐廳一共培育超過220位學徒,許多甚至自己開餐廳或上電視教烹飪。它也於2004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2006年在澳洲墨爾本和英國康瓦爾開設分店。2002年畢業學徒西亞達坦在2010年開設餐廳Trullo,被華爾街日報譽為十大年輕歐洲主廚之一;另一位主管艾文離開後到了南非開普敦,以企業經營理念改造社經弱勢的黑人社區
奧利佛想做的不僅止於此。15餐廳的利潤全數投入15基金會(Fifteen Foundation),除了對畢業學徒提供創業投資,扶植他們從合格廚師成為餐廳經營者,也推動健康飲食相關的各種計畫,例如今年5月19日他發起「食物革命日(Food Revolution Day)」,鼓勵大眾自己下廚、捨棄加工食品。

雙軌制與整合行銷打造全球性社會企業

許多社會企業採用「公司」與「基金會」雙軌並行的模式強化資源運用,有的以基金會接受外界捐助,在公司創設初期提供金錢人力等協助;有的將公司盈餘撥捐給基金會,就像15餐廳-它的品牌形象與經營績效,讓基金會得以募集更多資源去推動難有收益的計畫。
奧利佛善於整合各種傳播管道,透過烹飪節目、紀實影集、書籍、DVD等溝通媒介大力行銷,也成功讓15餐廳拓展規模並增強影響力。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同時也是社會企業先驅者尤努斯說過:「沒有對抗貧窮的武器,並不表示你生命中無法以個人身分,幫助一些人脫離貧困。每個社會問題,都會有一個社會性的解決辦法。創造屬於自己的或加入一個社福組織,從自己開始,做些有開創性意義的事。」
15餐廳並沒有徹底根除英國青少年的失業與貧窮問題,但它的開創性卻成功設立典範、啟發其他個人或組織進而仿效。永遠不要低估自己能為社會帶來的貢獻,無論你是廚師、醫生記者學生,持續關注自己有興趣的議題與累積能量,也許在未來某個時間點,你會搖身變成下一個尤努斯或奧利佛。
本文原刊登於商業周刊
作者簡介:林以涵,畢業於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公共事務研究所。現於台灣為美國一獨立顧問公司工作,提供諮詢服務給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與國際發展機構,並為社企流創辦人兼總編輯。

文章標籤

  • 商業周刊專欄:公益是門好生意

    商業周刊專欄:公益是門好生意

    集結社企流每週在商業周刊網站專欄部落格「公益是門好生意」之文章,文章亦搭配影音刊載於TEDx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