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Guilherme Stecanella on UnsplashPhoto Credit: Guilherme Stecanella on Unsplash
環境資訊中心/陳文姿(2018 年 09 月 20 日)
未來的交通會是什麼樣子?到處跑的無人車或是天空飛的巴士?這似乎很虛幻。德國交通轉型智庫 Agora Verkehrswende 執行長霍厚德(Christian Hochfeld)用案例描述他認為這世紀結束前,交通轉型可能的樣貌。
出門前先告訴手機目的地,手機立即顯示一個最佳路線。它可能是一種組合,例如:先騎腳踏車出門、然後換搭捷運,最後一段使用汽車共享(car sharing),或是中間加上一段巴士,而這巴士行駛的路線是依據當時使用者需求分析後所計算產生的最佳路線。

未來交通:僅須 4% 車輛就可以足夠

聽起來很複雜,不過,霍厚德所描繪的藍圖並非天馬行空。今年 4 月,中國最大叫車服務系統「滴滴出行」與公共運輸合作,民眾透過手機 APP 就可以預約計程車跟巴士。巴士的路線是經大數據資料分析後,以滿足最多乘客通勤需求而決定的。
交通轉型才剛開始而已。霍厚德說,未來 APP 將會進一步整合各種交通工具-計程車、巴士、捷運、電車、共享汽車等。翻轉的力道會有多強,從 2017 年底國際運輸論壇(International Transport Forum)一份以芬蘭赫爾辛基交通背景為模擬並試驗的報告就可以知道。
該份報告指出,如果以共享計程車跟可預訂的彈性巴士取代現有的運具,那麼,只要私家車 4% 的車輛就足以提供大都會區的運輸需求。帶來的好處是二氧化碳減少 34%,塞車降低 37%,原本停車的空間都可以釋放出來做其他使用。

便宜又方便  城市先體驗

不過,這種組合式的交通方式真的會成為主流嗎?聽起來既麻煩又浪費時間。霍厚德澄清,這種方式會比使用私家轎車更快、更便宜,每公里的價格將是開私家車的 1/3。他反倒擔心交通太過便宜後,人們更愛到處旅行,將讓減碳效果會打折。
未來交通的輪廓會更便宜、更便利這點不難想像。德國大城市早已流行的共享汽車就是一例。不再需要買車,不用保險,不用維修,想要開車時手機一查就有車可用。德國的共享汽車不乏 BMW、賓士這類名牌車,這讓新一代年輕人逐漸擺脫購車的習慣。在台灣,共享機車 WeMo、共享腳踏車 uBike 都讓人感受到共享魅力。
但目前的共享交通工具大都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區,郊區仍須大量倚賴私家車。對此,霍厚德說,未來巴士會小型化,路線也更具彈性,郊區也能因交通轉型受惠,但時程會比較晚。

汽車產業重新洗牌  軟體界將站上交通轉型產業最頂尖

假設赫爾辛基模擬的交通轉型在真實世界發生,都會車輛需求降到 4%,可以想見,未來汽車產業將大幅萎縮。今年 5 月德國福斯集團(Volkswagen)與滴滴出行結盟,將為滴滴出行研發專屬車輛,霍厚德從中看到時代的轉變──「未來的滴滴出行就像是 Apple 一樣。」
霍厚德解釋,大家都知道,代工廠供貨給 Apple,最賺錢的是 Apple;而過去汽車零件商供貨給車廠,最賺錢的是車廠。誰站上產業最頂端,誰直接面對消費者,他就是最後贏家。過去的贏家是車廠,但未來車廠只是 APP 服務的平台的供應商,新贏家將是 APP 平台。
不過,APP 平台不會是最後微笑的人。霍厚德說,人們透過 Google 語音就得到答案,還可整合不同的服務,以現在檯面上的玩家來看,可能 Google 會是最後贏家。

汽車產業大震動  勞工面臨轉型

過去引領能源轉型的德國在交通轉型上卻不積極。曾在北京住過 5 年的霍厚德說,這不難理解。跟中國的空污相比,德國的空氣好太多;跟中國的塞車相比,德國的塞車也不算一回事。中國面臨極度迫切的交通壓力,反而產生快速的創新。
汽車市場一旦震動,影響的不僅是德國的經濟,更是 80 萬工作者的生計問題。霍厚德憂心德國再不跟上交通轉型的步伐,不僅減碳目標難以達成,也可能就此失去經濟版圖。
近年在福斯排氣造假醜聞、城市空污超過歐盟標準、以及世界電動車市場競爭的種種壓力下,德國政府與車廠開始出現大動作,將資金投注在轉型上。是否太晚?是否能趕上?霍厚德說,「關鍵就在這一兩年」。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從汽車製造業到 IT  專家:未來交通轉型的龍頭是 Google
「社企流」和「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共同製作的《碳棄世代》專題重磅登場!一同來看看你我如何於生活中執行創新的減碳解方,迎向不需嘆氣的未來。 >>> 5 分鐘帶你認識《碳棄世代》 >>>《碳棄世代》完整專題這裡看

文章標籤

  • 環保好點子,創新綠經濟

    環保好點子,創新綠經濟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是一個為環境大小事發聲的獨立媒體,不隸屬任何黨派、企業或個人​。我們相信提供真實而全面的資訊、創新且富建設性的行動方案,人們必能運用天賦的理性,展現其具體作為。我們用文字、聲音、影像…等各種媒材和媒介,為環境發聲,只為喚起更多關懷,凝聚更多力量,共同為我們下一代留住這片美麗的風景,與安身立命的家園。網址:http://e-info.org.tw